我們將幼兒制定的活動規則用圖文的形式粘貼在相應的位置,讓幼兒自覺遵守。這樣,保教活動就會井然有序,活而不亂了
一、案例描述
這天上午,我到中班觀摩語言活動。一走進活動室,看見孩子們腰板挺得筆直,小手背在身后,坐得十分整齊,嘴巴閉得很嚴,一點聲音也沒有。老師提問的時候,孩子們的左手刷地一聲舉到胸前,感覺就象訓練有素的士兵。這節活動,課堂秩序出奇得好,可是從孩子的表情及眼神中,卻透出一種拘謹、壓抑、不自在的感覺。
二、分析
顯然,在平時的一日生活及活動的組織中,這個教師十分強調孩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非常重視常規教育,對許多具體的行為方式,如坐姿、回答問題時的舉手姿勢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強化訓練。這樣的規則對于教師自己是十分方便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當著至高無上的管理者的角色,幼兒如同他們手中的一塊塊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樣就捏什么樣,而孩子卻感到十分壓抑,臉上沒有了孩子純真、自由活潑的笑容與神情。
三、反思
1、幼兒的發展是常規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老所說的習慣是泛指,包含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等。有句民諺說得好:“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從這個角度看,幼兒園的常規教育是一個塑造人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進行常規教育的同時,把孩子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當然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維護正常的保教秩序是必要的,這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需要,也是幼兒自身安全的需要,但在良好的秩序中要能夠實現幼兒自律、自控和精神上的自由。象這位老師把幼兒緊緊地控制在自己的規則之下,幼兒哪有自由可言。
2、尊重
幼兒個性發展,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建立。
按照皮亞杰的發展理論,孩子對日常規則執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階段是單純的個人運動規則階段,孩子此時按個人的意愿和行為行事。所以,許多規則可由師生共同建立或者幼兒自己制定。如果由幼兒參與制定或由幼兒自己商量提出的常規要求,幼兒會積極遵守。由“老師說要這樣做”變成“我要這樣做”。如大班“開汽車”游戲,玩法及規則由幼兒集體討論決定,大家一致提出汽車要遵守交通規則,不撞車,順著一個方向開……有的幼兒還提出要建一個汽車站。經過幼兒商量討論的規則,大家都能特別注意遵守,個別幼兒犯錯,其他幼兒也會提醒。
3、要注重環境中的隱性常規教育。
幼兒園的墻面、空間蘊含著教育價值,可以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將規則體現在環境中,如:在樓梯上貼上小腳印,提醒幼兒順一邊上下樓梯;在美工區放置抹布和掃帚等清潔工具,以便幼兒可以自己清理灑出來的顏料和紙屑;在盥洗室貼上洗手順序圖,提示幼兒正確洗手;在各區域地板上貼上小腳印,以保持區域間通道的暢通。我們將幼兒制定的活動規則用圖文的形式粘貼在相應的位置,讓幼兒自覺遵守。這樣,保教活動就會井然有序,活而不亂了
【案例:尋回失去的童真】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觀察、支持、引導、合作
下一篇:案例:兒童個案:好哭的小壯壯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