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教師比較注重玩具可能會造成的危害,因此放棄讓幼兒探究和嘗試的機會,放棄幼兒探索快樂的機會,這可以理解。但作為教師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也具有一定保護自己與別人的能力,只要方法得當,幼兒是可以遠離危險的。
教學故事(賀劍虹):吃完晚飯后,孩子們坐在陽臺上玩自己帶來的玩具,哲哲從書包里拿出了一個彈弓,其他孩子呼啦一下子全圍了上來。有的問:“這是什么玩具啊?”有的問:“這個玩具怎么玩啊?”,哲哲說:“這個玩具叫彈弓,是我媽媽從上海出差帶回來的,我也不知道怎么玩。”“那我們去問問賀老師吧!”。他們拿著彈弓來到我跟前問:“賀老師,你知道這個玩具怎么玩嗎?”拿著這個“危險”的玩具,我改變了沒收的念頭。我對孩子們說:“這個是賀老師小時侯經常玩的玩具,我當然會玩了,我玩給你們看吧!”我站在陽臺上用彈弓夾住一團廢紙,拉開皮筋,然后一松手,廢紙“啪”的一聲彈得老遠。孩子們都歡呼起來。我拿著彈弓問他們:“你們猜猜看,為什么彈弓能把廢紙彈得那么遠?”圍圍說:“我知道,因為彈弓上面的皮筋有彈性,使勁一拉,東西就彈出去了。”我肯定了圍圍的說法,接著問:“那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呢?”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開來:“絲襪有彈性。”;“皮球有彈性。”;“席夢思、沙發也有彈性。”;“我們扎頭發的橡皮筋也有彈性。”……我找來一些橡皮筋讓孩子們拉著玩一玩,過了一會有小朋友說:“哎喲,橡皮筋彈在手上好疼啊!”我趁機拿出彈弓說:“這個彈弓上的皮筋如果使勁拉,彈在手上會更疼,而它彈出去的東西力量會更大。弄不好就會把人打傷,你們說這種玩具能玩嗎?”孩子們搖搖頭,我把彈弓收了起來,并請孩子們回家去找找看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孩子們愉快地答應了。
教學反思(賀劍虹):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告訴我們,兒童有調查或探究本能。孩子天生愛探索,對許多事物感興趣,教師要把教育的出發點從教材轉向兒童,開發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生成教育活動。因此當我發現孩子們對彈弓這一玩具很感興趣時,我就不失時機地抓住這個契機,通過提問和實踐活動讓孩子對物體的彈性和彈弓的危險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同伴評點(萬信艷):“彈弓”是以往兒童們酷愛的玩具,對于現在的孩子們而言,它是個“稀奇物”,所以就出現了案例中孩子不會玩彈弓的事情。老師能及時向孩子解疑并演示彈弓的玩法,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同時從“彈弓”身上挖掘出與“彈性”相關的教育內容,說明該老師有較強的隨機教育意識,但從“玩彈弓”這一事件中我有以下建議:①既然它是一種較原始的玩具,它肯定可以玩,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如何正確、安全地玩彈弓,而不是勸說孩子不要玩。②老師在組織孩子們活動中要改變觀念,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們出現危險而束縛了孩子們自由玩耍或活動的權利,讓孩子們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愉快的、有思想的人。
園長引領(李忠):我比較認同教師能及時利用玩具的性能,激發幼兒發散性思維,如:尋找具有彈性的玩具及物品。從這一點看出教師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并能隨時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的教育機智。然而從這一案例中我認為教師的教育觀念還可以更加開放些,案例中有許多可以放手讓幼兒研究、討論、實踐的機會,教師自己都“承擔”下來了,例如:幼兒對“彈弓”玩具十分好奇,十分有興趣,但不知如何玩,這時如果教師能將研究和嘗試的機會讓給孩子們,那么發現“彈弓”有彈性的秘密也用不著賀老師積極地“暗示”。其實鼓勵幼兒嘗試玩“彈弓”不僅使幼兒了解彈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幼兒嘗試使幼兒發現“力”與彈性的關系、以及發展幼兒眼、手、雙臂協調能力。案例中教師比較注重玩具可能會造成的危害,因此放棄讓幼兒探究和嘗試的機會,放棄幼兒探索快樂的機會,這可以理解。但作為教師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也具有一定保護自己與別人的能力,只要方法得當,幼兒是可以遠離危險的。
【案例:玩彈弓】相關文章:
下一篇:案例:《小猴子和小鴨子》故事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