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教師預設還是幼兒生成,任何活動都有一個目標,環境就是為了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服務的,它潛移默化地促使幼兒根據其原有經驗做出判斷,從而調整他的言行。
這學期來,我們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期間我也經歷了從困惑到認識的一個艱難過程。學前教育,相對我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還有待我們去認識去探索。現在,針對我的一堂“畢業紀念冊”活動進行反思。
反思一:老師的預設還沒有激發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主題教學強調幼兒的自主性,對于主題的選擇必須根據幼兒的興趣為主。幼兒從了解、探索、計劃、解決問題到知識的獲得,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上。
我的主題內容是為上課擬定的。我挑選了一些我認為孩子應該了解以及孩子應該有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和孩子們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以自己平時的觀察,對自己班上孩子的了解,能夠得知哪些內容是孩子們所感興趣的。但是,活動中老師的預設沒有激發起幼兒主動學習體驗的欲望,我想,主要是由于幼兒人數太少,老師引導時缺乏適時地渲染氣氛和情緒,幼兒在活動中失去了主動性成為了老師的工具。
反思二:在環境的創設方面還應該更加溫馨給與幼兒良好的心理環境
在這次“畢業紀念冊”的教學活動中,雖然為了讓幼兒直接簡明清晰地觀察并掌握教學的重難點,我設想采用音樂、照片和幻燈片的演示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輔助教學。但我采用時沒有及時得抓住幼兒積極討論交流,簡單得進行了過渡,這樣很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孩子們原有的激情也遭到了破壞。
反思以后,我想,造成這次教學效果不佳,實際上是老師過多的預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沒有給幼兒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教學的心理環境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設的,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因為成人知道畢業意味著什么,可是孩子們才不知道呢,所以才會造成幼兒不愿再聽下去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兒童發展的資源。兒童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開展活動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幼兒教育是一種環境教育。
環境激發幼兒相應的體驗,因此創設適宜環境首先應考慮到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有了經驗,幼兒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如果把幼兒的成長比作建筑高樓,那么他們的生活經驗就是地基,地基的性質、樣式決定了高樓發展的規模。教師提供了一個環境刺激,幼兒首先尋找與這個刺激相應的經驗,然后依照經驗產生相關的反映,從而嘗試用各種態度和方法來應對。無論是教師預設還是幼兒生成,任何活動都有一個目標,環境就是為了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服務的,它潛移默化地促使幼兒根據其原有經驗做出判斷,從而調整他的言行。
【案例:畢業紀念冊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角色游戲中的數學
下一篇:案例:我想嘗試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