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孩子的興趣是一切活動的根源,作為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并不斷延伸。因為只有孩子有了興趣,那么我們的探索才是有價值的,我們的活動才可以不斷深入的開展下去。就是因為有了興趣,孩子們才會主動的去觀察,去發現,才可以讓我們的活動變得如此的生動,孩子們才能從活動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
又是一個美麗的早晨,伴隨著一陣陣銀鈴般的歡笑聲,孩子們蹦蹦跳跳的來到幼兒園。盥洗后,孩子們陸陸續續的開始吃早飯。我班上有幾個孩子在進餐上挑食的現象非常嚴重,為了增進他們的食欲,我總是變著法的說些激勵和鼓勵的話,總算較有成效。這天,我又的對孩子們說:“要好好吃飯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長得高,長的結實;就象植物每天喝水一樣,才能長得好”。我剛說完就有個聲音反映過來:“杜老師,植物又沒有嘴巴,它是用什么喝水的呢”?“對呀,對呀”。許多孩子隨聲附和著。聽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個反映就是“這個問題有意思,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是孩子由自身經驗而有感而發的,且充滿童趣”。我剛想回答,可又一想,如果我告訴他是植物的根,他們一定又會問為什么根會喝水等等許多問題,這樣一來豈不是剝奪了孩子們一次觀察和探究的機會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我何不抓住這個興趣點,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呢?肯定我們都會有豐富的收獲。于是我笑了笑說:“你們先吃飯,吃完了我就告訴你們”。
飯后我帶著孩子們到自然角,看了許多植物的種子。我對他們說:“你們不是很想知道植物是怎樣喝水的嗎?我們現在就來種一些植物吧,你們仔細觀察就會得到答案的”。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選了一些大豆種子,放在種植筐里加上水,放在自然角里。孩子們七手八腳的幫我挖土、灌水,還拿來了標簽,請我寫上名稱和時間,我們在最后寫上了大(二)班全體小朋友種植。孩子們顯得更加的興奮了。我們還為這些大豆準備了一個“觀察記錄本”,請小朋友用繪畫的形式來記錄大豆的生長過程。一切工作就緒后,我對孩子們說要經常澆水,經常換水。
大豆種好后,總有孩子不時的去關心,并議論著。過了兩天,幾個孩子跑來告訴我:“杜老師,大豆變胖了”。
又過了幾天,孩子們又拉著我去看:“大豆變得更胖了,還長出了小芽。”他們高興極了。從那以后,孩子們更是對大豆精心照料,早晨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大豆又有什么新變化。放學后也要拉著爸爸媽媽去看看大豆,并自豪的向爸爸媽媽介紹說“這是我種的大豆寶寶,看,它越長越高了”。大約過了十天,大豆長出了葉子。又過了幾天,大豆長高了,又長出了幾片葉子,下面長了許多白色的“胡須”。
區域活動時,有幾個孩子來告訴我:“有兩個小朋友吵架了”。我趕過去問明原因。原來,有個小朋友說“白胡須”會喝水,另一個說凡是被水泡著的地方都會喝水,于是就爭了起來。孩子們看看我,似乎讓我來評一評誰說的對。我故作為難的說“哎呀,這個問題還真是難辦呀,到底誰說的對呢讓我來想個辦法吧”“好呀,好呀,快想呀,快想呀”。孩子們有點迫不及待了。“這樣吧,珊珊認為只要泡著水的地方都能喝水,那我們就把芮芮說的能喝水的‘白胡須’割掉,看看沒有‘白胡須’的大豆還能不能喝水,就知道誰說的對了”。我的提議很快得到了孩子們的贊同。于是我把一部分大豆苗用刀子割掉“白胡須”,放在另一個種植筐內,加入水。讓孩子們繼續觀察兩個種植筐里大豆苗的變化。
這幾天孩子們往植物角跑的次數更加多了,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有一天,幾個孩子激動的拉著我往植物角跑,邊跑邊說“杜老師,你快來,你快來,看看大豆苗這是怎么了”。我過去一看,原來沒有白胡須的大豆苗在水里的部分已經爛了,葉子也枯萎了,原來有“白胡須”的大豆苗還長的很好。孩子們已經發現了這個現象,于是我們得到了答案:是“白胡須”會喝水!我又問孩子們:“這‘白胡須’叫什么呢”?有的孩子說“叫根”,我點點頭:“對,它不叫‘白胡須’,叫根。植物都有根、莖、葉;根是吸收水分和養料的,而‘白胡須’上面的部分叫莖,莖是把這些水分養料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去,這樣,植物才會長得好”。“哇,原來是這樣啊,太神奇了,”孩子們雀躍不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植物用什么喝水引起了幼兒的極大興趣,我沒有急于直接的告訴幼兒答案,而是為幼兒創造了一個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孩子們親自種植植物并從中去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時,我慶幸我當初沒有直白的告訴他們答案,因為我相信孩子們的此時的喜悅遠大于我的泛泛而談。
為了培養孩子觀察的持久性,和責任感,我給孩子們準備了“觀察記錄本”,開始時孩子們在觀察中有了點滴的發現,我都會鼓勵他們記錄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記錄本”就一直在孩子們的手中傳遞著,一直到最后,我們的問題得到了答案,“觀察記錄本”就是我們這次探究活動最好的“見證”。上面的記錄清晰的讓我都嘆為觀止。特別是當兩個孩子出現矛盾時,作為教師,我并沒有及時站出來“伸張正義”,而是以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接納和尊重幼兒的想法并繼續進行探究,與幼兒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在孩子經歷了足夠的探究活動后,我又在孩子們認知基礎上給予適宜的總結、概括,使孩子獲得了內化的知識經驗。
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活動也輻射到家里,在這其間許多孩子從家里帶來了許多關于植物的書籍,有熱心的家長也幫我們在英特網上收集了許多有關的資料和圖片,我們也從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生成了我們班本月的主題:植物-我們的朋友。使孩子們收獲的知識更有科學性和系統性了。
作為教師我及時的發現了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給孩子們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直接與客觀事物相互作用,從而使他們在實地操作與觀察中獲得了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的知識經驗。
總之,孩子的興趣是一切活動的根源,作為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并不斷延伸。因為只有孩子有了興趣,那么我們的探索才是有價值的,我們的活動才可以不斷深入的開展下去。就是因為有了興趣,孩子們才會主動的去觀察,去發現,才可以讓我們的活動變得如此的生動,孩子們才能從活動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
【案例:植物用什么喝水】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學系鞋帶
下一篇:案例:骨架圖制作給我的啟示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