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觀察到一定的程度個別幼兒就提出:“小蝌蚪長大了會變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產生了問題,這時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帶著問題來聽故事,效果則更加好,遠遠優于本來的預設活動。
活動背景:
一次體鍛時,孩子們都感到很熱,紛紛脫衣服,活動后,很多幼兒都出汗了。“老師,怎么這么熱啊?”孩子的問題提醒我,他們對氣候的變化有了感知。于是,我反問:“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了嗎?”“冬天。”幾個孩子不假思索的回答,但馬上遭到別人的反對:“不是冬天,冬天很冷的,冬天穿棉衣的,冬天會下雪……”看來孩子們對冬天的季節特征都已了解了,那現在是什么季節呢?為了讓幼兒更仔細地感受、觀察季節的變化,我帶著孩子們到外面散步、觀察。《春天來了》這一主題就由此展開了。
在主題開展一階段后,孩子們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氣候、植物的變化,春天的動物又怎么樣了呢?我選擇了《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經典的故事,作為預設活動。
實錄:
活動前我準備了小蝌蚪,當孩子們看見小蝌蚪時,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問題也在不斷的出現。“陳老師,小蝌蚪哪里來的?”“小蝌蚪怎么這么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嗎?”……孩子們的議論引起了我的反思:應該把孩子們拉到我預設的活動中嗎?很顯然幼兒對小蝌蚪的興趣很濃,馬上打斷他們,讓他們來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顯得很生硬。于是我調整了原有的計劃,讓孩子們繼續觀察,滿足他們的需要。在觀察中,孩子們發現小蝌蚪的腦袋是圓圓的、扁扁的,尾巴是細細的、長長的,它游的時候尾巴是彎彎的,不動的時候是直直的,順著孩子的興趣,我們一起學學小蝌蚪,并把小蝌蚪的特征編到了兒歌里,大家非常快樂。這時,一個孩子說:“小蝌蚪長大了會變成小青蛙的。”有些孩子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思考:
在主題活動的進程中,教師根據主題的內容,選擇相關內容預設成一個活動,在我們的實踐工作中,往往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這樣的活動,更多的是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和幼兒一起解決,幼兒容易處于被動狀態,自主性凸顯不夠。
實錄中的孩子顯然對小蝌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如果要根據預設的計劃馬上把孩子拉到故事中,就會造成孩子跟著老師走的現象,那么這時我們就應順應孩子的需要,既然他們對小蝌蚪感興趣,就讓他們去觀察、去發現。孩子觀察到一定的程度個別幼兒就提出:“小蝌蚪長大了會變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產生了問題,這時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帶著問題來聽故事,效果則更加好,遠遠優于本來的預設活動。
【案例:小蝌蚪找媽媽】相關文章:
下一篇:案例:中班藝術活動<動物狂歡節>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