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了幼兒能夠順利地進行審美創造活動,教師首先應給幼兒創造自由、寬松的氛圍,在闡述教師自己觀點時,不要以樣板模式要求幼兒統一化,而是應鼓勵每位幼兒自由創造,進行比較隨意的情感創造,讓幼兒從自己的創造中得到教師正面的反饋,增強自信心,享受創造的快樂,教師可提一些建議,引導幼兒最大限度地發揮審美創造力。
有關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審美主體的知、情、意系統與審美的藝術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審美創造等行為,它們貫穿于審美心理全過程。3—6歲的幼兒正處于形象思維持續發展的時期,頭腦中以內化儲存了許多符號的、實物的表象,因此教師在組織音樂欣賞活動中,應注意從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審美創造等方面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
一、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培養幼兒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
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總稱,審美感知是客體的審美屬性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所引起的人腦對客體整體性心理反映,它是審美活動的開端和基礎。心理學研究證明: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對認識對象的體驗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由于幼兒年齡小,音樂經驗少,因此需要更多地依靠音樂操作活動來感知、欣賞音樂。
教師組織音樂欣賞活動時,應針對不同年齡幼兒、不同水平幼兒和不同的音樂作品,選擇不同的音樂組合(傾聽、歌唱、韻律活動節奏樂)和非音樂的活動(文學、美術、游戲)來深化和豐富幼兒的音樂聽覺經驗,使幼兒在盡可能多的音樂操作手段中欣賞音樂。
總之,只有讓幼兒有機會開放更多的感知通道,通過力所能及的各種活動,才能使幼兒獲得廣泛的音樂感知。
二、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激發幼兒豐富的音樂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是由一般情感分化、升華、發展而產生的。它強調審美欣賞過程中審美主體的情感體驗、情感共鳴、情感識別和情感轉移的動態過程。近來國外研究的有關情商(EQ)的高低與兒童身心發展高低相關的研究結果,證實了早期情感體驗對后來兒童的發展有獨特影響,因而,培養幼兒審美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教師在選擇欣賞內容時,首先應考慮選擇表現不同情緒的樂曲和歌曲,然后根據旋律、節奏和歌詞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分析作品的情感基調,如:《金蛇狂舞》反映的是熱烈歡快,喜氣洋洋的歡慶氣氛;《大樹媽媽》反映的是優美抒情,充滿關愛的母子情深。教師在正確把握作品情感的基礎上,情真意切地投入到活動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用自己的審美情感,充分感染幼兒,激發起幼兒審美情感的共鳴。
其次,在組織活動中,要注意觀察每位幼兒在音樂欣賞中產生各種情感。用眼神關注每位幼兒,用撫摸、輕拍等輕微形體動作和豐富的面部表情與幼兒交流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并且調控好幼兒的心理狀態(興奮或抑制),如:中班欣賞《小烏鴉愛媽媽》,將幼兒視為小烏鴉的角色身份,教師扮烏鴉媽媽用贊揚的目光注視每一位幼兒,輕輕撫摸他(她)們,從中與幼兒共同體驗,小烏鴉愛媽媽以及媽媽面對懂事的孩子們所產生的感動與欣慰。
最后,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還應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扮演角色時,應做到身心全面投入,用逼真的表演帶幼兒到音樂所表現的境界之中,經過音樂欣賞的熏陶,幼兒的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會逐步變得細膩、豐富、深刻、發展了幼兒音樂審美情感能力。
三、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培養幼兒審美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
為了幼兒能夠順利地進行審美創造活動,教師首先應給幼兒創造自由、寬松的氛圍,在闡述教師自己觀點時,不要以樣板模式要求幼兒統一化,而是應鼓勵每位幼兒自由創造,進行比較隨意的情感創造,讓幼兒從自己的創造中得到教師正面的反饋,增強自信心,享受創造的快樂,教師可提一些建議,引導幼兒最大限度地發揮審美創造力。
根據欣賞作品的不同內容及性質,一般可為幼兒提供以下幾種創造形式:
1、為特定的歌曲編填新的歌詞。2、為特定的歌曲、樂曲編配不同表演動作。3、為特定的歌曲、樂曲編配不同的聲式動作或打擊樂器的演奏形式。4、用自由的動作形象、聲音形象和語言形象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雖然,音樂能力方面的個別差異性很大,但音樂審美能力是完全可以培養的,通過組織多種多樣的音樂欣賞活動,充分調動幼兒各種感知覺的參與,從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創造等方面進行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會逐漸培養起來,因此,我們作為幼兒老師應抓住一切機會,組織開展好音樂欣賞活動,因為,幼兒的審美能力在欣賞活動中最容易被開發和發展。
青島市市南區教育第五幼兒園 李瑛
【淺談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上一篇:在音樂活動中如何提高幼兒的主動性
下一篇:音樂教學的情和趣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