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使之受益終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常常告誡自己,養成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注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首先,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美術及各項學習活動打好基礎。習慣是相對穩定、完整的條件反射系統。如果幼兒養成不良習慣,要改變它,要花數倍的精力。所以,教師對學生從小就應嚴格要求,長期堅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作為幼兒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要時時刻刻提醒他們整理好自己的東西,從細節入手,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整理好自己的水彩筆、油畫棒、棒棒膠、手工紙、小剪刀等。在建構活動中,引導搭好房子的孩子,用立方體、圓柱體等將單一的房子變成一座城堡,引導這些孩子繼續發揮想像力,搭完了城堡,還可以在城堡外搭什么呢?孩子們一下來了靈感,覺得有東西可搭,可以搭一些樹、小橋、健身器等。所以,不斷地創新,不斷尋找活動的延續點,是幼兒堅持活動的基礎。除此之外,我們要鼓勵幼兒克服困難,堅持達成目標。如此,一點一滴,讓他們逐漸養成做每一件事都有始有終的良好生活、學習習慣。
其次,在美術教學中,樹立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其學習進步。為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我們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或集體的、或小組的。如進行繪畫比賽、集體創作等。如大班教材《熱鬧的城市》這一課需全班幼兒合作創作,于是我和本班教師就組織孩子們共同開展《熱鬧的城市》繪畫活動。這樣一來,每一名幼兒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欣賞著共同完成的作品,每個幼兒都感受到這張畫上有自己出的一份力。教師再適時評價:“少了哪個小朋友畫的內容,這張大畫就不夠豐富熱鬧了。”如此,幼兒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同時,要重視評價幼兒的作品,具體要把握兩個原則:一個是鼓勵的原則,起到激勵幼兒積極活動的作用;一個是針對性原則,幫助幼兒掌握方法,繼續活動。
再次,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包括對美的敏感度和感受能力。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事物,為我們的生活增光添彩。在美術欣賞中,我們要引導幼兒善于發現美。如在幼兒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引導幼兒感受黃色火一樣的熱情和奔放的筆觸所給人的動感,在幼兒再看到向日葵時會因這種植物耀眼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到鼓舞;在欣賞年畫時,引導幼兒從年畫豐富的形象、鮮艷的色彩中體會到吉祥如意的感覺。就這樣,幼兒在一次一次的欣賞活動中,豐富著自己的審美經驗,完善著觀察、體察的能力,感覺磨勵得更加細致敏銳,等幼兒把眼光投向生活時,就會覺得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最后,我們還應該為幼兒創設自由繪畫的空間,調適幼兒的情緒情感。幼兒在繪畫過程中,會表現出興奮、喜悅、自豪等情緒。根據幼兒的這些心理特點,我積極創造讓幼兒自由發揮的機會。如記日記畫畫,這是幼兒喜歡的一種繪畫形式。幼兒把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感興趣的事物記日記一樣記錄下來。在創作過程中,幼兒抒發著不同的情緒體驗,愉快的、高興的、不安的、憂傷的,在談談畫畫的過程中,宣泄著不同的情緒。(作者系武都區幼兒園教師)
【淺談幼兒美術活動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相關文章:
上一篇:藝術教育與幼兒的全面發展
下一篇:幼兒音樂教學藝術化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