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善于與他人合作分享是時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品質。所謂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而分享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僅指能與人共享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快樂,也指與人分擔憂愁。分享不是一種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合作與分享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光有合作沒有分享,會導致孩子養成獨享的不良習慣;光有分享沒有合作,會使孩子養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不利于孩子社會性發展,不利于建立孩子日后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品質。
當代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新的世紀對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高智商的頭腦,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容易發脾氣,這是正常現象。但當他們在生活中出現種種不良情緒之后,還不懂得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宣泄,而不應該壓抑或過激。在很多時候,當幼兒產生情緒反應時,由于當時的情境不容許他盡情表露,所以,教師常常用遏制的方法加以處理,而幼兒也只能有意或無意地壓抑自己。長此下去,內心體驗會變得更為強烈而導致身體和心理的疾病。為此,我對我們班的幼兒進行了學前兒童社會技能的培養,著重培養幼兒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通過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的接觸和交往,掌握一定的社會規則及交往手段的技能,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和嘗試。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環境,為幼兒營造一個師生融洽和同伴友愛的氛圍。
同伴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兒童學習社會交往的初始階段。如何利用周圍生活中的自然情境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呢?在生活中,我們利用一些自然發生的情景,幫助幼兒尋找游戲伙伴,鼓勵幼兒多結交新朋友。比如我們開展了“玩具王國”,“玩具車俱樂部”,“我有玩具大家玩”,等發動孩子從家里帶來心愛的玩具,利用玩具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在活動中,教師及時表揚那些主動與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兒,促進幼兒之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系,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積極情感。
讓幼兒討論“怎樣和同伴合作玩”、“別人想玩你的玩具時應該怎么辦”、“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時該怎么說”、“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該怎么說”等話題,讓幼兒說自己的想法,交流各種交往方法,體驗交往的樂趣。從而明白與人相處的方法,如要愛護玩具,不搶奪、搗亂等。在這些活動中,綜合培養了孩子慷慨大方、樂于與同伴分享、勇敢戰勝困難、開朗的良好性格。在經過一學期的各種活動練習后,我發現我班孩子由原來的自私孤僻變得大方開朗,他們常會帶自己的玩具來給同伴們玩,而且在玩的過程中逐漸學習等待、互相謙讓。
教師加入幼兒的活動,也是教給幼兒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徑。體育活動時,膽小的晴晴很想加入到傳球游戲中去,可不知怎樣參加,就呆呆地站在一旁看著,這時我走過去,告訴晴晴:“我們一起去玩,咱們得想個更新的玩法,好嗎?”晴晴高興地點頭,在我的帶動下,晴晴想出了新的傳球方法,小朋友們也和他愉快地開始了新的一輪游戲。這種活動方式,讓孩子感受通過合作和規則感受到的快樂,體驗合作的成功感。總之,在平時,我們能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當需要幫助時,教師及時給予引導,當有點滴進步時,及時給予鼓勵,強化反饋機制。
(二)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寬、提高幼兒的交往行為方式
交往行為方式包括語言和非語言兩種,合適的交往行為方式是幼兒有效交往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入廣泛地進行社交活動的前提條件,于是,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幼兒大膽用語言與別人交往。
幼兒和周圍或其他幼兒的交往活動,直接影響著幼兒心理各方面的發展。促進言語發展,幼兒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學會說本民族語言。交往激發了幼兒說話的積極性,也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模仿榜樣。幼兒在交往同時逐漸分清語言、積累詞匯、掌握表達自己愿望的方式。年齡長大時,幼兒的言語也因在交往中受到鍛煉而日益發展完善。
所以,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注重從幼兒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委托幼兒去辦事傳話,鼓勵幼兒主動說話,和周圍的人交談。比如我們把“每天與家長、老師、小伙伴說一句悄悄話”作為任務交給幼兒。一句話事小,卻從此培養了孩子大膽用語言交往的能力。
2、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幫助幼兒加深體驗,進行交往語言的遷移。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已習得一些交往語言,老師在游戲中引導幼兒進行遷移,有助于促進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發展。游戲是幼兒最樂于參與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的興趣與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游戲中,幼兒以愉快的心情,興趣盎然的再現著現實生活,對老師的啟發、誘導很容易接受。結構游戲、角色游戲等創造性游戲具有群體性,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再現,幼兒通過自己的或同伴的共同活動,把最感興趣的事情反映出來,從中學會共處,學會合作。例如,我們利用午睡室、走廊等有限的空間,開辟符合幼兒特點和需要的游戲區角,并在每個區角提供有利于交往的材料,如電話機、小樂器等,以及需要相互合作的半成品和廢舊材料等,讓幼兒在與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增加交往的機會,提高交往的技能。在提供材料時,根據幼兒交往需要、季節變換等隨時調整和更換,使幼兒的交往需要得到滿足。如“娃娃家”“爸爸”出門想和家人取得聯系,需要一只手機,“商店”柜臺上便有了“手機專賣”,“菜場”游戲中則根據不同季節的變換,出現了符合季節特征的各種蔬菜,如夏天有西瓜、南瓜,秋天有石榴、柿子等,使幼兒通過這些材料的變化產生與人交往的愿望。
3、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培養和鍛煉幼兒的交往能力。
教育家陳鶴琴認為:需要鼓勵和提高孩子與人交往的勇氣和興趣。在日常生活的許多環節中,都蘊藏著鍛煉及增強幼兒交往能力的契機,不善言談的雨雨帶來了一本影集,課間活動時,老師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幼兒,一下子小朋友爭先觀看,羨慕地向雨雨問這問那,雨雨顯得很激動,開始滔滔不絕地向小朋友介紹起照片上的事。日常交往中,我們還經常有意識運用常用的交往語言與幼兒打交道,使幼兒在無意識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幼兒與同伴的交往中,及時根據情況,引導幼兒使用合適的交往行為方式,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
4、促進幼兒與周圍人的交往活動,讓積極情感貫穿孩子交往活動的始終。
交往技能的培養應滲透于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如:在開展《謝謝叔叔、阿姨》活動時,鼓勵幼兒同園內其他工作人員主動接觸;支持幼兒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世紀廣場、消防隊等場所都留下了孩子們的足跡,給幼兒提供積極表達自己交往意愿的機會,發揮各種環境的綜合功能,使幼兒從中提高認識能力和交往能力,逐步從個體化向社會化發展。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幫助幼兒獲得社交技能,是為了促進其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交多少個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讓他擁有良好的心態,樂于與人交往,這對他才是終身受益的。我們可以用一二十年的時間教孩子學習知識技能,而要教孩子做一個品德優良、人格健康的人,卻不是一二十年可以做到的,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人格,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幸福,而我們作為教育者或父母,正是這個幸福的創造者之一。只有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孩子擁有這個幸福。
【幼兒社會交往的培養】相關文章:
上一篇:淺談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下一篇:讓孩子拾起一顆愛心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