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幼兒園“課”的內涵變化對備課管理的挑戰
作者: 顧迎新 單位:青浦區新青浦幼兒園
備課管理是落實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基于X幼兒園在備課層面出現的許多問題,我們開展了相關研究,我們發現“沒有深入思考和把握“二期課改”對幼兒園備課管理提出的新挑戰”是影響備課管理質量提高的首要原因。在研究之初對新時期備課管理進行理性的全方位思考,澄清新時期幼兒園備課理念,才能有效開展備課管理。那么新時期對幼兒園備課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戰?需要先從認識新時期幼兒園“課”的內涵的變化開始。
一、新時期幼兒園“課”的內容
本研究中所指的“新時期”是指1998年開始至今的上海市學前教育 “二期課改”;所謂“課”的內容就是“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在課改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是建立在前一階段基礎之上,“二期課改”的課程內容自然是建立“一期課改”之上,為了深刻了解新時期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特點,有必要了解在幾次課改中課程內容所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以下“課程內容”就是“‘課’的內容”)
(一)課改中幼兒園“課”的內容的變化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9年之前為“傳統學前教育”;第二個階段是1989年——1997年為“一期課改”;第三個階段是1998年至今為“二期課改”,三個階段中課程內容發生了變化,了解三個階段課程內容特點的變化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新時期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特點。
1、課改前的幼兒園課程內容
1989年之前,幼兒園的課程內容為六門學科:語言、音樂、常識、計算、美術、運動,一個班級兩個教師,每人教三門學科,而且有明確的劃分,一類教師承擔“語言、音樂、常識”三門學科,另一類教師承擔“計算、美術、運動”三門學科,分別被稱為“語言”教師和“計算”教師,每門學科按年齡段有國家規定的統一的教材和學科進度,教師按照教材和進度進行教學;教育要求強調“知識技能”,忽視習慣、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輕視保育,保育工作和其他班級活動由兩位教師共同承擔,沒有國家規定的進度和教材,每個幼兒園會自行安排一定的教材和進度,讓教師參照執行。
2、“一期課改”的幼兒園課程內容
1989年上海市學前教育開始了“一期課改”, 源于原國家教委頒布了《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對照其目標要求和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傳統的幼兒園課程教材內容存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包括:課程內容小學化,幼兒園課程就是六門學科,脫離幼兒生心理實際;教育要求強調“知識技能”,忽視習慣、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輕視保育;以教師為中心,幼兒處于被動受教的地位;部分教材老化,缺乏童趣。
基于這些問題,上海學前教育開始了“一期課改”,課程內容發生了變化:摒棄六門分科,呈現綜合化,以“一日活動安排”為主線,貫穿生活、歌舞與游戲、體育、故事、講講做做五個課程項目,全面落實保育和教育,活動內容充實并互相聯系;編寫了適用于發達地區的,富有童趣的新教材,共六冊,突破了單純以學科知識為主的編排體系,重視幼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重視興趣和情感的啟蒙。這樣,“一期課改”的課程內容成功地強調了整合的“大課程”觀念,提煉了許多如“體驗型、探索型、表現型”新的課程內容體系,促進教師逐漸向“全能型”發展。
3、“二期課改”的幼兒園課程內容
一期課改后期,教改現實與社會發展之間又出現了落差,課程內容的主要不足有:課程理念理解上還偏重于教材的編寫和內容的取舍,在引發師生有效互動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五類活動各自為政,其內在價值及其內在聯系的整體效應沒有深入研究;理念未能在操作層面得到很好的落實;幼兒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沒有切實加強。
基于這些問題,1998年上海市頒布《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上海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第二期工程拉開序幕,到2002年出版《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征求意見稿),對學前教育的課程進行了新的審視,完善了課程內容:從幼兒的生活中提升、挖掘、設計教育內容,延展幼兒的學習內容與時空;重視幼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重視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創生,倡導的教材編制更為“低結構” ,要與幼兒園的創造性實踐緊密結合。
(二)新時期幼兒園“課”的內容呈現的特點
“二期課改”提出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和“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課程目標,要求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注重幼兒的經驗 。我們知道幼兒的經驗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在生活中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在嘗試的過程中、在與事物的直接接觸過程中實現的。顯然任何一套教材都本可能窮盡幼兒的所有經驗和所有幼兒的經驗,因此,“二期課改”提出了“幼兒園應構建整合、開放的課程內容” 。
1.整合性
“二期課改”對課程內容的呈現是從幼兒直接接觸的經驗領域出發的,將其視為幼兒的學習經驗,由于幼兒的生活是豐富的,課程內容自然也是豐富的,與幼兒生活相關的有價值的內容都可以視為課程內容;其次,幼兒的經驗不是單獨以一個領域呈現的,而是多領域綜合呈現的,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因此,課程內容也用不同的方式來概括或呈現。從《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上我們可以看到,課程內容一方面以“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與表現”三個緯度歸類內容,一方面又以20條“基本經驗”來概括內容,這種整合與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把幾門分科課程合并起來組成的“大拼盆”,而是根本不考慮學科界限,課程內容之間有機聯系,重構了課程內容框架。
2.開放性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的課程內容以示例的方式呈現,表明課程內容是不可能以書面文字的形態窮盡的,幼兒的生活中有幼兒取之不竭的學習內容;而以基本經驗的方式概括課程內容,表明以課程內容隨時隨處存在于幼兒與環境的直接互動中,課程內容是動態的 。這些表述告訴我們,幼兒園課程內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不僅僅變現在教材文本上靜態預設的內容,還表現在為幼兒生活中動態生成的內容。
(三)新時期幼兒園“課”的內容變化對備課管理的挑戰
新時期課程內容特點的上述變化,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同樣對幼兒園的備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無論教師還是備課管理者,都要根據新時期課程內容的特點進行相關的調整,這些調整包括:課程內容從哪里來?備課管理者怎樣判斷所實施的課程內容的科學性?
1.課程內容不再是既定的教材,在選擇時要關注“幼兒經驗本位”的課程理念。
無論是傳統學前教育中的六門學科,還是“一期課改”的五個課程項目,都已不是新時期的課程內容,“二期課改”編寫的《教師參考用書》是教師教育活動參考用書,但不是一套現成的、可拿來就用的及必須照章執行的操作性材料,而是以高開放、重選擇為特點的,是教師選擇和創編課程內容的一種依據和資源,教師要根據本園、本班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實際水平,對用書進行組合、改編、選擇和創造;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不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考慮哪些知識最有價值,以教師的興趣來確定幼兒該學什么和該掌握哪些知識技能;課程內容以基本經驗和內容示例來呈現,但是沒有囊括課程的全部內容,教師要將“與幼兒生活貼近的內容,能促使幼兒獲得基本經驗的,納為課程內容;既然課程內容是幼兒經驗本位的,對一個特定的經驗,不同幼兒有不同的體驗,每個幼兒的經驗是有差異性的,要求教師尊重每一個幼兒,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規范和評價不同的幼兒。
【新時期幼兒園“課”的內涵變化對備課管理的挑戰】相關文章:
上一篇:讓幼兒感受音樂活動的樂趣
下一篇:品讀幼兒音樂教學的審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