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的全面素質教育中,美術教育的作用舉足輕重,有著其他學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國外的一位教授曾經對他的學生講過:“你們將來教美術,目的不應該是造就幾個專業的藝術家,而是培養一批有美感的國民,讓他們從最平凡的東西上見到美;與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東西創造美;使他們對生活有一種積極快樂的態度,而不是現實的價值;更使他們能以美的感受,面對人生的苦難。”這一深刻的意義揭示了美術教育的最高目標。下面,就來探討我國現階段的幼兒美術教育。
一、問題及現狀
隨著全社會對兒童素質教育的日益重視,美術成了一門非常熱門的藝術教育課程,許多學校將美術課列為重要課,家長也不辭辛勞地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美術輔導班。但是,怎樣的美術教育才是合乎兒童天性的美術教育?那種廣泛存在于幼兒園、學校以及美術輔導班的,老師畫什么兒童就畫什么、甚至老師經常抓住兒童的手幫他畫、誰畫得像就畫得好的美術教育,怎么樣呢?模式化的美術教育限制了兒童的想象力。而自由的藝術表達給兒童帶來自信。
比如:有一些孩子畫老師出的題目《鴨子》,結果孩子畫鴨子在天上飛,還一路地下蛋,一邊飛一邊下蛋,這種情況只有孩子能夠畫,打破時空,打破常理去做,這個階段在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因為很快就會被引入到教育,你應該這樣,這是不對的。所以人們常說,當你知道人不能飛的時候,你就沒有童話了,所以孩子他還以為人能飛的時候,在他心里還有童話。這是人生非常寶貴的一個階段,對人的一生極為重要,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童年,在這個童年里面可以奇思妙想,可以天馬行空,你的各種想法居然還能從藝術的角度得到肯定,這個自信會像一粒種子種在的心里,而且這個來源都不光是來自生活,還來自內心的想象。
這樣的一些非常寶貴的東西,現在往往被各種教育的“規矩”卡掉了。然后到他長大工作,各種各樣的工作,實際上都跟藝術有關,他就認為我沒學過,我不會,非常悲哀的,就是我沒學過就不會。實際上藝術是天性,每個人都有藝術潛能的。小時候比較明顯的涂鴉,就是一種需要,生命的需要,因為不可能有許多的語言來表達,這樣一種和世界的交流,你懂孩子,在這里面就可以發現孩子。現在有的孩子就是用涂鴉表達,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性情、個性、喜好、喜怒哀樂,卻能從涂鴉里面表達,我們要懂得孩子,這種懂我覺得是尊重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二、方式方法
幼兒園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對萌發幼兒美感,陶冶幼兒情感,促進幼兒認知、智力及創造性能力的發展都具有良好的作用。那么幼兒園如何有效地開展美術活動呢?我們是要把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看作是接受美術知識、技能培訓的過程,把幼兒學會畫什么、畫的像不像作為活動的主要目的?還是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盡量發展幼兒的情感表達、想象與創造力的能力?從第一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對不能呆板的進行幼兒的美術教育。而實踐也證明,只有從實際出發,以幼兒為主體,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并在美術活動中激發幼兒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創造的快樂,體現自我表現和創造的成就感,才能使開展美術活動真正起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和提高其整體素質的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重新審視和改革美術活動的定位、選材、教學方法等。
(一)重塑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
美術教育要順應幼兒的特點因勢利導,才會得到好的實效。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價值取向應突出以人為本,定位于人的整體性、可持續性的發展。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目標具體應該體現在以下方面:
1、萌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并主動投入到美術活動中,使孩子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2、引導和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表現自己的感受、體驗,并以此作為宣泄情感、充分表達個性的活動,使其個性健康發展;
3、引導和鼓勵幼兒用自己認為有美感的形式,創造性的表達、表現對事物的觀察和感悟,注重幼兒審美與創造力的發展。
(二)在幼兒園內外營造自然的美術環境
優美的環境傳遞給幼兒各種信息和刺激,使幼兒受到一種文化藝術氛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幼兒園的物質設備、空間布置、墻飾的美化都應精心布置,和諧優美,體現出美的原則和規律。
如園內外墻壁上適當安些多擱板架,陳列一些用泥、木、石、金屬、石膏等材料制成雕塑作品,發展兒童的空間感覺,使幼兒隨時隨地都能觀察、欣賞這些藝術作品,受到藝術作品的熏陶。
給幼兒提供進行集體作畫的磁磚墻、水泥墻、黑板或大張畫紙。也可給兒童提供小畫板、小畫夾,利于幼兒室外作畫。幼兒園還應當給幼兒提供進行美術創作活動的材料。兒童通過自己選擇材料、工具,用不同的材料進行粘貼、造型,發展自己的感受能力,加強對各種材料的認識。
( 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進行美術教育活動選材
美術教育活動的選材應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點,反映孩子的生活經驗,使他們通過畫筆表現、表達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1、選材注重幼兒情感體驗的表達
好的選材能起到開啟幼兒心靈的作用。老師在選材時,不要擔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們畫的不像。在他們涂鴉、稚拙的表現中,會有很多可愛的想法和獨特的表達方式,我們評判他們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為“好不好”的標準,而是要使他們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并通過自主的創作過程,建立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如《家與幼兒園》、《我的家》、《一桌好吃的菜》等內容和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易于引發幼兒的回憶和表現,使他們喜歡參與美術活動,就是很好的題目。
2、表現的內容給幼兒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間
同一事物,個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表達、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選材要給幼兒的表現空間大一些。如《未來汽車城》、《手影游戲》、《我最喜愛的人》等,由于沒有固定的造型,幼兒不受“像與不像”的困繞,他們能夠放開手筆大膽表現,從而調動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并能大膽發揮想象創造力,表達出自己對事物的感悟。
3、滲透民族傳統文化的選材內容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許多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在成人有目的的引導下,兒童在美術活動中會受到這些文化的感染和影響,因此選材的內容也可涉及適合幼兒欣賞和表現我國民族傳統中的優秀文化,如:京劇臉譜、農民畫、風箏、瓦罐等。
此外,在確定題材時要注意突出美感和兒童情趣。伴隨著選材的內容,其表現手法也要考慮運用多種形式。
(四)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對于喜好新鮮事物的幼兒來說,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們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愛。
1、游戲情境法
教師要善于運用游戲的情境來感染和調動幼兒。如:情境表演、看錄像、講故事、變魔術、玩沙、糊紙盒、拼石頭等活動都是幼兒喜歡的游戲,這些游戲里又包含著豐富的美術知識,而創設寬松、有趣的游戲環境,更易于幼兒把自己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2.觀察引導法
美術活動是視覺藝術活動,離不開觀察。引導幼兒觀察時,首先是啟發幼兒對生活及事物的熱愛。如引導幼兒觀察、回憶從家到幼兒園的路上,你印象最深的高樓、房屋是什么樣的?路上遇到那些人?進行交流之后再畫。從而啟發幼兒通過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聯想表現出來,使他們的畫面生動而充滿兒童情趣。
3.物象分析法
物象分析法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描述性的分析,幫助幼兒在事物與畫面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造型符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鼓勵幼兒用自己理解的形象進行表述。如老師講了“太陽十兄弟”的故事后,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想象的太陽是什么樣的?他們發出的光芒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是這樣?鼓勵幼兒把看到的、想到的變成物象說出來然后再畫出來,孩子們感受不同,創造的符號也千差萬別,使其作品成為充滿個性、栩栩入生,是真正意義的“兒童畫”。
4. 作品賞析法
引導幼兒多欣賞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兒童優秀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產生感受,理解和發現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含義,使他們在獲得藝術“營養”的同時,激發他們大膽地表現與創新。
5.過程指導法
幼兒作畫時,教師既不能無目的的巡視,也不能過多的詢問干擾了幼兒的原有思路。老師要做到因人而導、因需而導。如對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筆的孩子,可以采取手把手或在紙上示意,幫他邁出“萬事開頭難”的第一步。在小朋友不知道如何繼續豐富畫面時,老師理解并引導其豐富畫面,幫他添上關鍵的幾筆,起到擴展、豐富其畫面的好方法。
三、總結
孩子進行美術活動就是在進行創作,尊重孩子的思想,滿足孩子的需要、興趣,讓孩子進行自我表現,進行無拘無束的創作,可以“無法無天”地創作。還有,所有的成人都沒有主動權對孩子進行作品的評價,一旦要評價也是孩子提出的,一切都是以孩子為出發點。
美術活動對幼兒有益興趣、健康個性、審美與創造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在遵循幼兒認識規律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內容,創造寬松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選用恰當的方法,正確評價幼兒的作品,使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的一種樂趣,一種蕩漾著激情和人性的活動。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的幼兒美術教育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想要根本地解決現階段的問題,最主要就是要將成人的美術教育觀念給扭轉過來。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中國現階段的美術教育狀況,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方式簡析】相關文章:
上一篇: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
下一篇:涂鴉對幼兒心智成長的幫助的研究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