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音樂 教研 《律動教學的要素》文字稿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們開展這么一次教研活動,想是來研討一下關于有關律動教學的。大家都知道,律動教學是根據音樂情緒的起伏做有規律的韻律動作,以及以身體各部位的動態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從而達到提高幼兒的學習、表現音樂這么一個興趣,進行音樂素養培養的這么一個目的,大家都知道感受音樂是律動的基礎,然后,我們知道,律動教學的三大要素,一個是音樂、一個是動作、一個是音樂素養培養。從這三個方面我們來進行一些研討,首先我們看律動教學的第一個要素,也就是:感受音樂。
我們來看大屏幕,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以聽覺為基礎,音樂教育應該完全立足于聽,也就是說我們的律動教學應該以什么為主線?聽覺.對,應該以聽為主線,然后我們在聽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簡潔、準確、生動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孩子,提示他們音樂的一些思想性、藝術性,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圍繞著這么一個律動的第一要素。
大家知道,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逐步的去引導他們做一些動作,我們來看看,孩子做的一些動作可以是怎么樣的?比如說小班孩子,拍手,點頭,踏踏腳等等,對吧?然后可以做一些即興的表演,所以這樣我們既能幫助他們掌握音樂的節奏,韻律,還可以去啟蒙他們的一些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達到自覺地投入到律動當中去。今天我們圍繞第一要素,我出的研討題是這樣的,大家看一看,說說你在律動教學當中你是怎樣幫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音樂的?我相信大家都有實踐的經驗。有誰能說說你是怎么做的?誰能先說?”
“好,我先來說,我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幼兒來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從而進一步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比如說現在節假日,家長一般都帶孩子去出游,一般都坐在小汽車上面,孩子們跟家長出去玩的時候坐在汽車上,他會感受到汽車時而開的比較快一點,時而緩慢的,開的比較慢一點。小孩子就會知道,汽車開的快了,因為前面的道路很暢通、路很平坦的,開的慢,有可能是上山坡,或者是上橋了,就是慢慢的開,有時候汽車會左轉彎,右轉彎,遇到紅燈停一停,遇到綠燈繼續往前開。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所以在律動教學過程當中,老師首先先引導幼兒,讓他們先想一想,跟爸爸媽媽出去玩,坐在汽車上,汽車是怎么開的?幼兒有了生活經驗,這個時候,老師就給出開汽車的音樂,幼兒聽了這個音樂,他們就模仿開汽車的動作,老師接下來繼續引導,你聽聽看音樂,這時候音樂怎么樣?音樂慢了,汽車怎么樣?慢慢的開了,因為有可能前面在堵車或者汽車在爬,上山坡。這時候又看看汽車開的很快,說明有可能是下橋了,或者前面道路也是很寬敞,再看,音樂又跳躍了,有可能汽車開在路面不平的道路上,所以這樣子老師引導的話,小孩子感受了音樂,理解了音樂里面的快、慢的節奏。所以他們在完成律動的時候,就很快的掌握了律動的動作。那你里面的基本動作大概是些什么?可能就是小跑步,小碎步?
對對對,小碎步,往前開,遇到紅燈停下來,剎車了,又聽到音樂,再往前,或者左轉,或者右轉,手拿著方向盤的動作,就是這些,我覺得就是結合小孩的生活經驗,小孩子就能更快的理解音樂。那么你選擇的音樂肯定有快的有慢的。對對對。
借助的經驗就是平穩的路上開可能就跟平穩的音樂節奏、音樂旋律就匹配起來,比如說是快速的,有急事兒,要去趕著干什么,然后就是跟快快的音樂進行匹配。對,跟快快的音樂結合起來。我們要討論的是理解和感受音樂,她是很好的通過孩子的生活經驗幫助孩子首先感覺到樂曲大概是在干什么,然后音樂的性質也滲透在里面,比如說是快速的,比如說是慢速的,我發覺她選擇的材料也蠻好,小班孩子對快快的慢慢的音樂的聽辨他還是應該有理解能力的。很好,這是通過借助孩子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音樂,這是一種方式,還有嗎?
我講的跟孫老師是一樣的,就是我們出發點不一樣,我是通過動物的形象特征來幫助幼兒感知音樂的。記得在.好,我知道了,你舉的例子是動物,可能我們其他的內容當中碰到的是人物也可能就是,你是通過音樂的人物形象來幫助孩子去理解,她剛剛是借助的生活經驗。好的。記得在律動《三只熊》的活動中…也是小班的對吧?是小班的,三只熊,音樂里面有三個人物形象,三只熊,熊爸爸、熊媽媽、熊寶寶,這些形象對于孩子來講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在生活當中…
那這個內容是讓孩子去模仿去表現三只熊的動作?對,小孩子在生活中肯定有這樣一個的經驗的積淀的,所以我就選擇了這三個人物形象。后來在聽的過程當中,我給熊爸爸音樂配的是和弦,這種聲音感覺比較渾厚有力的,很沉的感覺,這個和寶寶心目中爸爸的形象是非常吻合的;媽媽的形象一般感覺是很溫柔的,而且很漂亮的,我給她配的音樂就是連音。聽上去感覺連貫一些,比較抒情。很柔美的感覺.最后,因為熊寶寶是很可愛的形象,所以我就配上了跳。活潑、跳躍。對,一聽就是很活潑,寶寶的這種形象就出來了,同時我對三個動物形象再進行些動作示范。孩子們對這個人物的形象,對音樂更加有深刻的理解了。好的,那我們來看看。我這邊也有一個舉例,比如說《布娃娃和小妹妹》,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進行過這么個教學?其實這個活動我們首先是讓孩子每人抱一個洋娃娃,你覺得是怎么樣的?
生活情景的再現。我首先來讓孩子來聽歌詞內容。這首歌是這樣唱的:“布娃娃呀小妹妹,我的小寶貝,大眼睛,小嘴巴,你看他呀美不美?”這首歌的再現,包括娃娃在他面前,是不是孩子對布娃娃的一個形象,親昵的感覺.他們邊聽就會去邊感受,然后他抱著娃娃就可以做些什么動作?老師們想一想?看一看、搖一搖、親一親…對對對,就抱著娃娃親昵的動作和感覺,已經出來了吧?然后在聽的過程當中,孩子就會情不自禁的做這些動作。唱到“大眼睛”的時候,手就會點什么?大眼睛。看到小嘴巴的時候就會點小嘴巴.你就根據歌詞內容老師提供了布娃娃再了放音樂,自然而然孩子就開始了吧?
輕輕一拍,布娃娃呀!動作就做了嗎?我的小寶貝,是不是拍一拍它,然后點著它?看大眼睛,我們一起試試看!“大眼睛,小嘴巴,”然后問問,你看他呀美不美?
你看,這樣小寶寶的動作馬上就把律動的內容怎么樣?呈現出來了。對,孩子需不需要老師一個個動作去教?一個是歌詞內容呈現,還有一個情景的呈現,娃娃就在他的面前。所以你想,這個時候,老師只要稍微地做一些示范,加上一些孩子自由發揮的動作,他不一定完全要跟你老師一樣,那么這樣一個《布娃娃和小妹妹》的律動是不是就完成了?剛剛一位老師說的回憶生活經驗,她說的是借助人物形象,我就剛才說的是什么內容?情景模仿.讓孩子就在情景當中,娃娃就呈現在他的面前,就當場體驗了,我們可以說是一種即時的情感體驗。我們稱之為即時的情感體驗。再看看還有一個,小班孩子常常也會做的,或者這個內容中班孩子也可以用。叫什么?
梳洗,這時孩子有生活經驗嗎?就像剛剛老師說的,對,這是他的生活經驗,這個生活經驗起床梳洗。清晨了,老師給他一個情景:鬧鐘“噠噠”響了,小朋友伸伸懶腰。可以做一個復習的律動。接下來梳洗可以做些什么?這是孩子每天有的經驗。刷牙,也是幫助他回憶,就像她剛剛說的一樣,穿衣、刷牙、洗臉、梳頭。這些情景他是能夠怎么樣啊?想象得出的,接下來老師彈著梳洗的音樂,孩子就可以做什么?扭紐扣、系鞋帶。對,這樣扭紐扣、系鞋帶,這些就可以讓他自己也去發揮了,他除了做剛剛說的一些動作,他也可以聽著這個音樂做動作。當然我們老師等會兒我們要講到的最后培養孩子的音樂素質,比如說他的節奏感、比如說他動作的美感,這我們可以放到后面去說,因為這個環節我們說的都是什么?是理解和感受音樂。所以這些情景的出現,這種方法,剛剛因為我們要討論的是你平時用一些什么方法,我覺得大家舉的例子包括我剛剛提的例子,都是我們平時經常會使用到的幫助孩子回憶經驗,特別是我們現在在主題背景下搞活動,更加要借助于孩子的什么?生活經驗。生活經驗,對,包括當然我們還要提升一些知識經驗,像這些梳洗,可能我們用在什么主題當中可以用?我愛我家,我自己,我長大了等等,對吧?好,我上幼兒園了,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這些都是可以,很好,老師們的例子也非常生動,這是有關于我們的第一要素。還有人能舉舉例子嗎?除了這個你跟我們的一樣嗎?我來說吧,因為王老師剛剛是舉了一個例子跟情景有關系的,我的例子也是創設有趣的音樂情景來幫助孩子理解和感受音樂。好,讓我們來看看吧!我這個是....其實你還借助了一個媒體課件,對吧?對對對,我是小班的音樂活動《米奇的音樂盒》,我也是借助有趣的音樂情景,來幫助孩子理解和感受音樂。因為這個活動我主要是讓孩子理解和感受兩段不同性質的音樂,一個是綿綿的,還有一個是跳跳的,我就是讓米奇的音樂車帶著孩子們來到一個美麗的蝴蝶園,伴隨著這個音樂,孩子們乘在車上,很綿的音樂來到蝴蝶園。然后一看蝴蝶園里很多蝴蝶在千姿百態地飛舞著,他們看到這么一個畫面,又在這么一個音樂下面,在老師的啟發下,你覺得美嗎?美的。蝴蝶怎么飛的?他們就跟著這個音樂很自然的飛起來了。然后老師就捕捉孩子的動作,看看這個小朋友這個蝴蝶飛的很美,翅膀打得那么開,動作柔柔的,你看它的小腳輕輕的,怕踩痛小花一樣的,就像這個音樂一樣,動作綿綿的,這個時候她的音樂已經完全融進她的動作里面去了。
情景之二就是米奇開來了一輛蘑菇車,蘑菇車又帶孩子來到了什么地方好玩的?這時候的音樂就是跳跳的音樂,跟剛才綿綿的完全有一個相明顯相反的一個感受,是不是他們很多人會猜出,因為前面坐在蘑菇車上左右搖晃,有點跳跳的,這個時候出現了小兔子的耳朵,他們說對的對的,真的是來到了小兔子的蘑菇園,來到了它的家,出現了很多小兔子,小兔子邀請你們一起去玩了。小朋友聽著剛才一個跳跳的音樂,和那么多的小兔子一起在做游戲,在玩的當中,他們就感受到了這段跳跳的音樂,原來小兔子你們在跳的時候就像這段音樂一樣是跳跳的,跟小兔玩的時候,他們將這段跳跳的音樂感受了。最后一個情節,他們跟小兔子玩了以后,看看誰來了?許多蝴蝶來了,這時候將情景一和情景二合起來,為了是幫他們鞏固綿綿的和跳跳的兩段不同性質的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覺得,老師在創設了有趣的音樂情景能夠激發他們的情緒反應從而產生相關的動作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音樂,我是這樣理解的。
好的,其實我們大家,不知道聽了這些介紹之后,我們已經看到了五個實例,其實剛剛我們介紹的,就是我們在運用、在上這個教學活動時候用到的教學方法,可能是活動的形式也好,借助生活經驗也好,幫助孩子創設情景也好,這可能是一些教學的形式,但從實質的來說,我們運用的音樂教學方面一些的教學原則的話,其實很多時候,大家不知道發現了沒有,我們運用的方式可能會跟以后我們會講到的欣賞活動有點類似,運用一些類比聯想的方式。什么叫類比聯想?一個“類”就是“類似”的“類”,“比”就是“比較”的“比”。不管是運用什么方式,回憶經驗也好,創設情境也好,歸納到我們的音樂教學方法上面來說,老師們,有的時候我們是音樂去和什么匹配?人物形象去匹配,音樂和生活情景去匹配,這其實是一種類似的情景匹配。明白嗎?就是我們的音樂和剛剛我們講到的東西去匹配,它們的內容或者形式、方法非常的類似,那有的時候我們是運用了比較的方式,像兩段音樂肯定或者她剛剛說的,慢慢的和快快的,是不是音樂會產生一個比較?就讓孩子去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從音樂這條線來說,我們都會運用到一種類比聯想的方式,從活動形式當中可能還會有更多,我們提到的有這些可能還會有更多,所以其實我們在律動教學中,除了讓孩子去感受音樂之外,教師還要適當的給孩子提供些律動素材,那么這樣我們就可以日積月累的去訓練,孩子的動作、表現,可能就會去更好的去運用身體的部位,感受和表現音樂,所以音樂感受和理解只是我們律動教學的一個要素,那么有了這個基礎后,我們要去干什么?表現音樂。
理解了音樂以后。所以我們律動教學的第二要素,就是什么?表現音樂,而且它也是我們律動教學的一個主要的過程,大家知道律動教學的一個特點,首先要去把音樂的感受和身體的運動要去干什么?結合.結合,要去結合,所以這樣才會產生律動教學的效果。否則我們剛剛光聽,就是什么活動?欣賞活動。欣賞活動,對,所以像這樣的律動和音樂語言同樣是我們情感的語言,所以在律動設計上面,接下來我們老師要考慮的就是怎么讓孩子怎么樣?表現音樂,表現音樂除了有表現音樂的內容,包括還要表現音樂的?對,情緒,怎么樣來把握好這第二個要素?表現音樂。我們來看看下面:我們選擇的音樂,有的時候可能是輕快的舞曲,那么它的動作有什么要求?怎么樣才能表現出這個情緒呢?因為輕快的,活潑的、所以動作就會也要表現出活潑歡快的情緒,活潑歡快的情緒,它的動作基本上都會怎么樣的?也就快的。柔和優美的呢?可能動作就是慢慢的,舒展一點。有時候我們還會有一些民族音樂。這樣就要根據各個名族的風格,這個大家都知道,新疆舞有新疆舞的基本動作,藏族舞有藏族舞基本動作。這個就要借助民族語言的一些特色來進行。
接下來我提的一個研討的題目是這樣:你覺得在我們的律動教學當中,我們的動作設計有沒有一些什么規律?有規律可循嗎?有些什么規律?因為今天我們針對的律動教學,還是總體的一個概念,接下來我們可能會討論到小班、中班、大班,各個年齡的動作有一些什么要求?今天我們先不做這個討論,只是我們針對動作的設計,我們談大的一些規律,大家可以說說看,你有些什么方法嗎?或者你平時在做的時候你自己心中有一桿怎樣的秤,你是怎么把握的?誰先說說看?
我先說,因為我算是職初老師,本來教齡才兩年多嘛,我所接觸的一些律動的課都是園本的一些課程,這次我想舉一個《摘果子》舞的例子,摘果子舞就是把水果摘下來。這個舞。首先我覺得……
再規范一下我們試試看,是不是有一個轉手腕的動作?對,就轉一下。大家一起來做做看,這個轉手腕是怎么樣,朝什么方向的?往里,順指針的對吧?然后把這個果子放在籃子里。好,然后再有一個,開心的感覺..尋找...這個是什么動作?這個是形象的說,但是從動作來講是繞一圈,繞一圈。就是扭一扭摘下來,然后繞一圈,很高興的感覺。首先我覺得摘果子舞它的動作是非常明顯的、很形象,這樣小朋友拿著筐,這樣摘下來,感覺真的自己像一個小果農一樣,這樣他們首先有這樣一個意識就學起來更加積極,更加開心了!我設計動作的時候,摘下來,轉兩圈。它也跟使動作和活動主題是相匹配的,另外我覺得旋律節奏是很明顯的,很輕快,就像王老師剛才說到的輕快活潑的舞曲,動作設計必然干脆利落,表現出有歡快的情緒。它們借助歡快的旋律,動作再設計的快點,這個活動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容易學的。等一下,誰幫她總結下,她這個手上的動作是根據什么規律來的?是不是采果子的勞動情景?我記得看過趙本山的一個小品,他不是灑農藥,就是根據噴農藥,生活情景來設計動作,噴農藥先要把什么扎緊,然后把噴霧器舉起來,是不是很符合?我們摘果子也是這樣,肯定是要看準了,哪一個蘋果熟了?扭下來,扭下來以后,不會放在地上。對,放在籃子里。然后我再去撥開樹叢,找一找..你看,其實剛才我為什么要讓你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繞一大圈,其實它也有情景語言的。是什么?對,撥開樹叢看一看,找一找又找到了,摘下來。
老師們,請你們說一說,撥開樹叢這個動作在前面還是在后面?在前面,撥開樹叢摘一個放進去,再撥開樹叢摘一個放進去。好,這是新教師,沒關系。我們一邊研討,一邊就可以糾正你的一些。假如是這個摘果子的勞動情形我們就可以怎么樣?你的語言也更加形象,也更符合勞動的一個過程,好,接下來我要提問你,我不知道你是會怎么樣告訴我,剛剛我們做的這些動作都是什么部位的動作?手部。那你的腿要不要做動作?她的基本步伐是什么?這個踵趾小跑步不是我們老師探索出來的,也不是孩子去探索的,它是要干什么的?學習的,這個基本動作它是模仿學習的一個課例。也就是這個動作,對吧?摘果子,可以說是你們園本,也是我們很多老教材上都以前呈現過的、是讓孩子學會的一個基本動作,是中班的基本動作。那你們能不能告訴我這個中班的基本動作,你們有什么規律可循?怎么樣去教給孩子?有老師能幫幫她嗎?沒關系,你說不出,誰教過的,彭老師,教過嗎?教過。你有什么方式來教給孩子?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根據摘果子里面的,要找果子的時候,我跟小朋友說因為樹枝壓低低的,我們要蹲下來一點才可以看清楚果子,所以一個腳伸出的時候人就會往下蹲一點,蘋果摘下來了以后,我們要站好把蘋果放好,腳尖就提起來,然后我們要跑幾步看一看,到前面再去找一找還有沒有大蘋果。就這樣,跑一跑。
踵趾小跑步,你們明確了嗎?剛才我們說了,根據勞動的情景,老師們,先撥樹枝,對吧?好,接下來,再配上踵趾小跑步,你覺得先撥開樹枝行嗎?不行。又不行了對吧?好,那你完全可以看到一個果子放好再撥一下,可以嗎?也可以。好像剛剛根據我們的情景又對了,然后配上腳以后動作的協調性,又不對了,這就要做及時的什么?調整。對。做及時的調整。所以律動動作的設計是有規律可循的,既要符合動作協調性的規律,符合音樂和動作匹配的什么?融合性、吻合性,就動作和音樂要匹配,動作又要跟什么孩子的生活經驗因為剛剛他是個勞動場景去匹配,便于我們去設計和教會孩子一些動作,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沒關系,我們想到什么就講什么。 不一定要非常完整,統統都說到,沒關系,還有老師可以說的嗎?那我來接著依依說的這個話題,依依剛才說的是生活情境和律動之間的有些關系,我想說說我們如何把音樂的感受和身體的運動密切結合起來,有很多方法,比如說我們在“我是中國人”這個主題中,設計過一個小海軍的律動活動,它截取的一段音樂是《加勒比海盜》里的音樂:它講的就是一個小海軍早晨在和船長打招呼的一個律動故事,在分析了教材內容還有音樂情緒以后,根據教材特點采用了一種圖譜的方式,然后和這個動作,讓小朋友看圖譜自己去探索這個動作,讓他們更好地、更快地去學習…這個是什么年齡班的孩子?大班的.培養他們看圖譜的能力。然后我們老師先示范一遍動作,讓小朋友聽到音樂、看到老師的示范以后,然后再出示圖譜,小朋友看了圖譜之后,老師可以提問一下小朋友,比如說:“你們看圖譜和老師的動作有些什么聯系?”孩子們就經過題目他們會主動地去探索這個圖譜,看看兩只腳跟老師剛才動作里面的什么聯系起來,兩只手能夠和老師做的什么動作是匹配的。他們會慢慢探索起來,原來兩只腳就是踏步,兩個手就是打打招呼:“你好!你好!”,小腳印就是碎步,集合就是最后大踏步,就是一連串的動作,他們慢慢地在老師的示范引導下、在他們自己慢慢的探索下,把整個一串動作就連貫的出來了,這一點完全是靠圖譜,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作用。因為你是先示范再看圖譜的,對吧?嗯.先示范再看圖譜.你覺得圖譜起什么作用呢?在后面有推進的作用。吳小蓉說,你剛剛說的很好。幫助他回憶動作對吧?回憶,還有呢?記憶。對對對,其實她是針對大班孩子的特點。你需要孩子去學習圖譜,這個是什么圖譜?圖譜當中…因為今天不是完整連貫、比較規范的去說圖譜的運用。圖譜當中有很多,比如說語言的圖譜,比如說實物的圖譜。這個叫什么圖譜?應該是實物。是用來幫助干什么的?來做動作的,它其實是動作圖譜,其實剛剛說到的老師的動作圖譜是通過教師的示范幫助孩子去跟圖譜建立一種聯系,其實是引導孩子去學習看圖譜,她這個過程其實只是幫助孩子去學習看圖譜。要是我,今天孩子已經有看圖譜的經驗,我是想讓孩子看著圖譜來做動作、學習動作的話..她這個方法又不一樣了,這種規律又不一樣了。是反過來的。就是讓孩子看了圖譜,這樣的圖譜,讓孩子去做的時候,大家做出來的動作就不會一樣了。不一樣了。是吧?他可能也是招手,他可能在拍手,他可能手舉得高,他有時候可能舉得低,我聽了你舉得例子,可能就是通過動作和圖譜的一種匹配,然后去幫助孩子去理解、學習去看圖譜的這樣一種方式。對吧?其實到了大班,我覺得可能有的時候我們中班也會用到圖譜,中班的圖譜我發現很多時候是用動作來表現的也會很多,就是讓孩子一看就明了,這個動作應該怎么做,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方法也會有很多,還有其她老師有什么方法嗎?
我來試試.從動作的設計上,有的是根據孩子的經驗,有的是通過圖譜的一種演示。好。剛剛說過律動的動作設計是有規律可循的。優美的音樂配著動作比較舒緩的民族舞的音樂,凸顯民族舞的風格。我在活動中,設計過踢踏舞:在開始的時候我發現原來的音樂比較難,節奏節拍都很難掌握,不大適合小朋友。后來我就把它改成《我的皮鞋踏踏響》。這個音樂節奏比較明快,小朋友很容易掌握的。在故事節奏當中,節拍是有長、有短,小朋友怎么樣能夠動作和這個節拍、節奏更吻合起來,我就采用節奏譜,讓他們感受不同的節拍。這個是一拍一拍踏下去的,這個是兩個連在一起的,是有點快快的音樂。這里還有一個是兩拍的音樂。用腳怎么樣來表現兩拍的音樂?一腳踏下去以后要保持兩拍,剛開始時候小朋友就踏下去,一踏一個腳就拎起來,這樣人不容易站穩,很容易摔倒的,我就讓他們欣賞踢踏舞,一個《大河之舞》,它里面有很多腳步的動作,但它腳的動作變化是很多、很優美的。節拍的長的的時候腳的動作是怎樣的、節奏歡快的時候腳的動作是怎么樣的?然后讓他們欣賞以后,小朋友知道了兩拍的音樂可以一腳踢出去,這樣踢起來人可以比較站得穩一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再請他們把不同的節奏用腳來把它打出來,我們以前這個節奏都是用手來拍,這次因為是踢踏舞,用腳來表現,用腳來踏出來,在小朋友掌握單個的一個一個不同的節奏,用腳打節拍以后,我說我也來試一下,我就示范了一段舞蹈,把整個踢踏舞示范了下,當中腳的變化很多的,這樣就讓他們感受到,原來踢踏舞的動作變化很多,舞姿也是很優美的,不是很簡單的踏踏踏踏。這樣讓孩子能夠發現、更好的表現,他們的示范動作能帶著他們的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就更加高,在音樂的旋律伴奏下他們就用自己的小腳、用皮鞋“噠噠噠噠噠”把不同的節奏打出來。這樣一個情景就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孩子們非常非常喜歡踢踏舞。這樣聽和動、感受和表現都一下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樣效果是非常好。
大家聽了她舉的例子,她是遵循什么規律呢?看看我這個《在北京的金山上》,我覺得跟她有一些類似。大家來看一下這個《北京的金山上》,是根據什么呢?根據這個音樂的特點…對,它本身就是根據踢踏步,肯定要跳出什么來?節奏,她的這個音樂節奏,她剛剛講了,有的節奏是什么?快快的,有的是慢的,有的是快慢交替在一起。她運用這個節奏圖譜,其實是幫助孩子先去感受這個音樂的節奏,她就根據這個的動作設計就是根據它本身的踢踏舞節奏,大家會唱嗎?這首歌。對,就是根據樂曲的節奏的規律,它有快的有慢的,有四分節奏,八分節奏,有四分、八分節奏的組合,通過這些節奏的一個規律去設計動作,動作的節奏和快慢就來源于什么?
來源于音樂的節奏。來源于音樂的節奏。所以你們看看,《在北京的金山上》大家都會唱的吧?這首歌。(唱)北京的金山上…它是蠻典型的一首藏族的兒童歌曲,它的節奏始終都是有點什么?藏族舞步的感覺,所以在聆聽的過程當中,首先我是有情感的要求,因為現在的孩子對北京、天安門,可能有一點跟以前翻身得解放的感覺,他們是沒有的,所以首先是在主題背景下,我們更多的可能要講講翻身農奴以前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他來感覺,有了共產黨毛主席怎么樣把他們從貧困中解救出來,跟現在的生活相比,讓他們形成一種對比,有情感上的一種什么?共鳴。對,要跟樂曲有共鳴,然后你看,我主要的環節,第二點肯定隨著音樂的節奏要去干什么?打節奏。打節拍,她的節拍是穩定的。剛剛她說的是有快有慢是不穩定的,她就根據不穩定的來編排動作;我這邊是穩定的,但是我的腿上的動作肯定從頭到尾都是什么?這是什么步?彈簧步.所以為什么藏族的舞曲大部分時候都會用到彈簧步。所以你看,這首歌從頭至尾的旋律節奏都是蠻平穩的:“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第二樂句,第三樂句、第四樂句都是這么平平穩穩地在陳述性所以他的動作基本上都是以什么為主的舞步?就彈簧步,這個彈簧步的學習其實是來源于樂曲表現的過程,它就是這種平穩的節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活動設計可能就是圍繞著音樂的特點來的,所以剛剛我們為什么說感受音樂是什么?律動的基礎,要把音樂搞清楚了,然后她的規律肯定是遵循音樂的規律,遵循舞蹈的特點,像藏族舞就是基礎舞步,所以我第三個寫了,老師們看一看,要學習教孩子什么?
簡單的舞步。簡單的舞步。對,這個舞步假如平穩了,他會了手上的動作稍微做一些創造,這樣的優美的舞姿就會呈現了,表現出藏族舞的旋律,所以就像剛剛彭老師說的這樣教學一步步走過來,它就進入高潮了,聽了以后要動了,聽就代表在干什么?對,在感受。動了呢?是在表現。對,所以其實律動就是聽和表現的一種結合。好,到了這個份兒上了,就能夠把它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再看看下面。所以我們說“動起來”,“動”其實還是一種手段。我們的律動教學還有個什么目的?學。對,要學了,學習干什么?學習一些基本的動作,所以我們通過感受以后,到達表現這個階段的時候,可能就是要做起動作來了,所以律動教學也要根據各個年齡階段的要求剛剛大家都提到進行一些設計,可能剛剛說到的,小班孩子就該動作模仿,模仿動物,模仿生活中抱抱娃娃,到了中班可能要學習一些基本動作,再到了大班,在基本動作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創造性的改編,通過大家舉的例子我給每個年齡段編排了一些內容,當然這是粗淺的,以后我們可能會講到是她做一些什么基本動作。這只是我提供一些內容,比如說小班比較適宜的,大家來看一下,看我們的PPT,小班比較適宜是,剛才說過的,《抱娃娃小妹妹》,《娃娃扮家家》,“我來做爸爸呀,我來做媽媽!”這個孩子都是有經驗的,對吧?
還有《我的身體》,“我的頭我的肩這是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這是我的膝蓋”這都是跟他生活很貼近的。生活的內容。中班孩子,剛剛誰也舉了動物的例子?《三只熊》中班也會蠻多的:《小兔乖乖》,《小雞出殼》,《小兔乖乖》大家都會唱吧?《小雞出殼》會嗎?奇怪,奇怪..真呀真奇怪!躲在蛋殼里面,然后鉆出來.這個時候孩子也會經驗的。圓圓的蛋殼里鉆出一只小腦袋,這不是很好玩?
大班呢?大班你看,我選的都是一些基本動作,猴子有猴子的基本動作,舔毛、抓什么、爬樹等等,瑤族舞曲,《北京的金山上》是一個藏族舞曲,瑤族舞曲是一個瑤族的基本動作,應該都是些基本的舞步,所以相對來說這樣一個動作的編排,或者設計或者教學活動的設計我們都要遵循一些規律,各個年齡段的要求就是我們可以遵循什么?內容選擇的規律,最后一個基本要素是什么呢?
動作,聽音樂這都不是我們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培養素質。我這里說到的素質不僅是音樂素質,各方面的,對,老師們舉舉例子?看有些什么素質?比如說創作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這都是什么?非技能的,這都是不一定是技能的,但是技能需要嗎?那音樂素質需要嗎?包括些什么?說說看。音樂的感受,表現,創編,其實我們剛才第一要素也是在培養什么?剛才說音樂是基礎,感受、理解、表達音樂。表達中又包括動作、表情,姿態,這都是律動當中需要的,當然非常重要的,是對孩子終身發展有益的,剛剛大家說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辨別、合作,特別是律動當中合作也會很多,當然歌唱教學中我們也會講到,其實律動教學當中也會有這種合作,同伴之間,你是做男孩,我是做女孩,我們兩個人跳交易舞。是不是也是一種合作?這個是顯性的合作,隱性的呢?你的動作在上面我的動作在下面,我們的一種組合、合作、配合、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這都是一種能力。所以我這里寫的,音樂素質包括感受音樂、動作表現另外還包括良好的性格、能力、身心健康非技能因素等等,這都是我們在音樂活動中所需要的。我這里有文字表現,大家可以一起跟我朗讀一下,我們一起讀吧。
音樂素質是指幼兒對音樂語言的感受,表現,創作,生理條件和心理結構,律動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身體動態來領會、表達音樂語言,并隨韻律進行自我表現,再現音樂的情緒和意境,使幼兒在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音樂文化藝術的潛質。所以這個素質有時候是表現出來的,有的時候是?內化的。潛移默化的。這種潛質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律動教學。但是我們教師怎么來培養孩子的音樂素質呢?我剛剛不是有一個問號?是如何培養?今天給大家做一些講解。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教材的選擇和安排,這個方面老師們有體會嗎?要采用不同性質風格的歌曲、樂曲,讓幼兒在理解內容和意境的基礎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用身體的動作來表達出來,使音樂和情緒融為一體。這樣的選材和安排老師們可以舉一些例子嗎?你有什么樣體會?我在大班的上學期,有一個四季輪換當中,春夏秋冬。我摘取了兩點,一個是夏天的風,一個是春天的花,其實也不是單單夏天,也有點偏秋天。秋天不是起風的時候會有秋風嗎?我當時是這樣的,我在春天的花中我是選擇輕柔和比較跳躍的音樂。比方單瓣的花,開的時候就比較,就慢慢的打開,有的花瓣同時一起開放,那是比較柔的,那個時候,我是讓他們自己進行一些動作創編,花朵的開放慢鏡頭的以后,自己來創編動作,其中包括,你來,我來,這時候已經有了些大家合作,這段音樂合作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你先開,再我來,再我來,還有一種是同時打開,有的是單單手臂出來,有的是彎下腰把自己的整個背當作一個花瓣,有的是躺著跪在地上,把整個身體往后仰,也是一種各種身體姿勢表現,另外一個風,我是找了很多,因為風在生活中看不見的。但是風會讓衣服飄動,會讓樹葉在地上打圈,會讓頭發飛起來,也會讓曬在外面的小被子輕輕飛揚,也會讓旗子轉起來,或者是燈籠的穗慢慢的流動起來,這兩個音樂我是用快慢的,慢慢的清風是柔柔的,后面轉的非常快,那種的節奏比較快的我是組合過,是一個《小老鼠和泡泡糖》的音樂組合在一起的。當時孩子們表現的時候開始他不理解他找不到風在哪里,他覺得我沒看見過風,通過我一些ppt,通過一些影片看了以后呢,他覺得原來在這里,我也能找的到,打圈圈的樹葉。我就強化了音樂的素養,聽著這個音樂,風過來了,輕輕的飄,狂風來了,動作很快,最后的表現,他們在狂風的時候,因為很多樹葉一起轉才能夠轉的起來。他們也產生了合作的愿望。把動作表現的就更加接近生活了,更加跟著節奏來玩了 。我就說這些。
這個其實跟剛剛的一段文字。我覺得她舉得例子也是蠻吻合的。就是通過樂曲反應的情景、意境,讓孩子把她的生活經驗回憶出來,其實我們要他就是反應出這種意境,然后她提供的樂曲又跟這個意境匹配的,孩子的動作再配上去就融合到一起了,其實跟剛說的材料的匹配和內容安排都要從這方面去考慮。接下來。我先說吧:不好意思,孩子們很喜歡灰太狼。動畫片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我就選了這么一個故事,選了灰太狼這樣一個形象。幫助孩子們來進行律動活動。我選了一個音樂叫《波斯市場》,就是把音樂摘一句截取了一段變成四個八拍。結構很嚴謹。節奏比較鮮明,在重點部分我做了這樣一個,音樂放給我們聽。我們來聽這段音樂.它是描述灰太狼從森林的遠處慢慢的走來了,越走越近了現在.活動的重點部分就是采用圖譜形式,讓孩子們在音樂伴奏下去詮釋圖譜、解析圖譜,在圖譜制作當中。我考慮了幾點,比如出現的圖案都是孩子們熟悉的他們能理解的而且注意可一個------準確性,給孩子一個科學的圖譜,最重要的是整張圖譜給孩子充分的發揮想象的空間,比如一個腳印、一個尾巴。一個手勢動作、無疑給孩子們一個無限想象的空間。在給孩子們自己解析圖譜過程當中,孩子們想象是很讓我吃驚的,比如說一個尾巴,孩子們就會五花八門地說“上下甩、左右搖動、來回擺動,還可以來回搖動”等等,當中這課我是上過的,有一個男孩子說灰太狼用自己的尾巴在踩自己的腳印。很有趣,我們成人是想像不到的,只要給予孩子一個空間,他們的表現力是非常無限的,在活動當中我還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什么地方看不懂的,可以來問我們”。這樣一句話給了孩子們更大膽的去說的機會,問的機會,孩子困惑我也采取一種生生互動,比如說一個孩子說“這個手是可以拍兩下的,也可以拍四下的,也可以拍八下的”,這樣簡單的一個手勢圖譜就給了孩子們很多的一個創造的空間,兩拍的、四拍的。拍快一點就可以拍八下等等,這樣的話就是說孩子們可以通過圖譜,來自己幫助自己解析一些困惑,同時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一個很大的發揮。
孩子們喜歡的一個的動物形象,灰太狼這么一個人物形象,然后通過圖譜的設計,其實是材料的安排,或者是一種設計。然后讓孩子通過圖譜過程當中動作的學習是通過圖譜的,但是也是可以通過圖譜的,就像剛剛小海軍一樣是通過動作來看圖譜。她這個是通過什么?先學習圖譜然后來學習動作表現,所以同樣一個圖譜,甩尾巴的動作,大家編出來的可能會不一樣的。第一樂句大家都來做尾巴的動作,第二樂句做的手的動作,第三樂句頭的動作。這樣稍微有個大范圍的限定,也就是內容的一種安排,然后發展來孩子什么能力?看圖的能力、編動作的能力,當然這中間又穿插著節奏的變化,這個還是蠻好的,我覺得.這個方法剛才吳老師說到的編排,我舉了個例子,《拜年》.這是一種民間小調式的樂曲,這是我的選材,主題反應過年的時候,小朋友去拜年的情景,音樂是比較詼諧活潑的,大家來看看我的設計,就能更體現我需要培養孩子一些什么? 我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培養的,首先讓孩子聽,聽,他會發現什么?這首音樂本身是比較詼諧的,有的感覺抬轎子出發了,有的時候表現的其實是小女孩坐在花轎里面她拎個蛋糕,音樂的感覺有的時候是爬坡有點困難,爬坡的感覺,下山的時候又比較輕快,速度要快.下山走的慢也不行的。音樂場景非常符合拜年的感覺,好像小夫妻兩個人要回去拜年了,這樣的一種狀態,隨著音樂給孩子們發一些手巾,扭秧歌,他們開始就不斷發展,剛剛結婚的,新郎新娘去拜年了,出門前先要打扮一下,梳洗一下,梳梳頭,拍拍憚撣身上的灰,把自己整理整理干凈,然后到了那邊要做拜年的動作等等,整個過程,從熟悉樂曲到呈現表現的一個情景開始,這樣是不是為孩子后面想象動作進行體態表現、組合等等打下了基礎?很多時候除了聽辨音樂的能力、想象動作的能力、動作表現的能力主要發展了嗎?其實還有創造能力,當然這個創造能力他能夠想象到的可能還要做一些什么,這其實就是剛剛說到的第一條再打開給大家看,選材,還有活動設計的安排。這個安排流程清楚了,要注意教材的選擇和安排。我們采用了不同性質不同風格的音樂,選擇了以后要讓孩子去干什么?理解,理解了以后才會運用動作表現,當然孩子在表現過程當中我們常常會說,是生活經驗的再現,很多時候可能舞姿的優美,節奏的恰當與否,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那么就需要我們老師去幫助。
看看第二條我寫的什么,關注孩子的性格。可能剛剛一條是可能是孩子能力的培養,這個能力包括性格的培養,那性格包括什么?活潑、歡快、大方?還有什么?
樂學、對,善于交流。有合作能力,等等,能力是很多方面,其實我們現在的孩子,包括長大的孩子社會性很差,現在的孩子只跟網絡打交道,我們現在的孩子其實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我們要讓他更多跟同伴、大人一種交流,所以我們在活動當中要多注意去選擇這樣的一些內容來培養孩子的音樂素質,還有良好的個性、他愿意和人交往。愿意和同伴去接觸,除了判斷能力心理的發展、身心的發展還有非技能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吳老師王老師是培養孩子感受音樂的能力的例子。我下面想舉的例子側重于培養孩子動作表現能力,在以往我帶教的大班的孩子當中,教過這樣律動活動《秋葉飛舞》,我是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開展活動。第一個環節:開放式的提問,一陣風兒吹過,用什么步伐來表現?讓孩子們通過小碎步、交替步這些基本步伐來完成。這當中鞏固了孩子已經初步掌握的交替步。第二個環節,老師以舞蹈動作來編排律動來表演給孩子看。我通過這個圖譜.拿出來給我們來看看。旁邊的老師來幫幫忙,幫她拿一拿.這是不是一個比較直觀的一種動作圖譜?我是按照這個圖譜來進行表演的。然后孩子可以根據圖譜隨著老師的帶領他們看圖片學一些他們自己喜歡的動作。比如說這個動作.
你讓他們看看,看看她們能看懂嗎?年輕的老師們.這個音樂就是:草兒黃,大家很熟悉。我們一起來唱唱看,草兒黃,樹葉飄,鳥兒在地上睡個覺,菊花開了,紅的。黃的。秋天來到了。菊花開了。秋天來到了。就這樣結束。每人拿在手上, 你能看懂嗎?你這個動作,老師這個動作我能看懂。這個手一個在上面一個在旁邊,腳有點彎彎的,下面一個箭頭是什么意思?轉圈。你的方法是?你直接說還是看了讓孩子提問?不是,我是出示圖譜以后,我就是按照這個圖譜的順序來跳。孩子們看好以后他們愿意學哪個動作,就看了我的動作他學哪個,讓他自己找找是哪個動作。跟剛剛說的動作配圖譜是同樣的方式,那這個是中班上期,肯定是初期剛剛學圖譜的時候。可能孩子對圖譜有認知以后,你放著圖譜讓她們自己去學動作了。這個當中,因為我剛開始不是去教交替步基本動作,然后現在是手和腳要協調的,進行稍為難點。你能告訴我們你交替步怎么教孩子們學會的?你有什么形象的比喻方式,比如說孩子們腳上貼著樹葉。有的是黃的,有的是綠的,剛剛開始的時候秋天綠的,咱們小朋友樹葉就是黃的、綠的。黃的,交替了,飄過了,一片黃葉子、綠的。秋風一吹,黃葉子飄過去了,黃葉子放在哪里?放在他腳上。借助葉片。
當然教學中一個游戲一直做也沒勁的。有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方法,比如我說兩只腳就像兩個兄弟,一個是弟弟一個是哥哥。哥哥走弟弟跟,哥哥走玩著玩著。弟弟提出來我們到那邊去玩,好不好?弟弟帶路。我就是反復的游戲,讓他們有感覺換著音樂跳交替舞的游戲,孩子就能很快的完成了。這里就是我剛剛要說的,大家看,有的時候你的動作一做,很多孩子比如說對音樂的那種感覺或者動作協調性比較好的,你一做他就會知道用什么動作去表現。聽完以后就能跟著你做了。有的孩子就像你剛剛說的,比如說這樣的交替步你叫老師做一些個別的輔導或者做些全班性的講解。然后像你這個動作恰當地做一些示范或者用你形象化的語言去引領一下,然后孩子這個動作就掌握了,這種方式,剛剛講是第二環節,第三個環節,我不是讓他照著我的圖譜把舞蹈學會,而是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重組動作,前面不會手腳協調了嗎?然后讓他們去重組圖譜動作,讓他們自己想跳自己的舞蹈。這就是創造性發揮或者是孩子的遷移能力,不一定是音樂能力。隨著旋律進行自我表現。我要他這樣。第四個環節,唱唱跳跳。打擊樂,師生共同演繹秋天,最后動作都組合好了。在這個律動教學中,我帶領幼兒通過重組動作,表現動作來表達音樂語言。孩子的創造力得到了發展,他們的素質也得以提高,從他們剛才的活動中,從自身來講,他們手腳協調能力得到培養了,跟同伴的共同活動中,合作力也提高了,其實包括看圖譜,觀察能力都提高了。
今天我們大家也蠻充實的,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快到了,其實關于律動教學,今天的研討也只是個開頭,我們從三方面能了解,原來律動教學要達成的目的會很多,感受音樂是它的基礎,律動表現,基本動作、情感表現都是我們需要去幫助孩子去掌握學習,或者發展他們能力,另外關于很多素養的培養,不僅僅是有音樂的素養,當然還包括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一些發展,這個就是我們老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可以貫穿的或者去落實的。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加以落實,最后是我們的結束語:律動教學只是我們音樂教學當中的一個部分,它是通過動作來誘發孩子自身的音樂潛在因素,使教學更好的完成培養素質這么一個任務,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其實律動教學還有其它很多方面可以去探索和研究的,我們下次再來進行。謝謝大家。
【音樂教研律動教學三要素ppt課件】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中班音樂ppt課件:啄木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