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山羊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所有的桃子一起用刀切開,放在一起,大家拿著牙簽一起吃。小動物們都同意了,于是大家一起把桃子切開,放在果盆里,開開心心地用牙簽吃起了桃子。
案例:
散文故事《桃樹下的小白兔》剛結束,部分孩子還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但有的幼兒早就已經將故事拋到了九霄云外了。
陸詩怡忽然問我:“老師,那些小動物去了小兔的家里,向它說了謝謝后,后來怎么樣了呀?”
“沒有了,他們可能回家了吧!”我微笑著回答。
她還是不肯放棄:“小白兔不和他們一起玩嗎?”
我點點頭回答說:“可能會玩吧。”
“哦!”她若有所思地走了。其他幼兒卻熱鬧地談論起故事來了。
我想,既然她對故事后來的情節發展那么感興趣,為什么不嘗試自己去創編呢?孩子們由于年齡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在思維上總是力求完整性,這個散文故事意猶未盡的結尾方式,激發了幼兒對故事情節的遐想。為了滿足幼兒的需要,又根據幼兒談論的內容,我即興組織、創編了一個故事情節:小兔和好朋友們一起玩——小兔邀請大家一起吃桃子——小動物們互相謙讓,都要小桃子——大家一起吃桃子。這樣,幼兒在聽故事的時候,也經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禮,感受到了同伴之間的相互關心,互相謙讓等美德。
分析:
在這次學習活動后,教師及時地發現了孩子們的需要,捕捉到了孩子們的興趣,及時地作出了回應,在使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創編,又將基本的中華美德巧妙地融合在了故事之中,使幼兒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又得到了熏陶,感知體驗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使教材和活動的教育價值得以提升。
通過這次活動,我同時也感受到:
1、教師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要以幼兒為本位,使用好教材,而且更要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創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價值,使教材更加符合幼兒的需要。
2、在組織活動時,教師也要靈活、機動,不能一板一眼地安排時間,只要幼兒有興趣,可以適當地延長學習活動的時間,也可以根據
幼兒的感興趣程度,組織幼兒進行分組活動的形式來組織活動,使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3、這次活動的組織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可挖掘余地,如: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來創編故事的結尾,這樣,孩子們的興趣可能會更高,也可以和美術表現相結合,讓幼兒自己來畫畫故事的結尾,然后再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同時培養幼兒表達與表現的能力。
附:教師自編故事:
大家都來到了小兔的家,謝謝小兔,小兔說,這是桃花的花瓣啊!小動物們都笑了。小兔和小動物們一起在桃樹下唱歌、跳舞、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天黑了,小兔邀請大家,等到了夏天,桃子熟了以后,一起來吃桃子。大家告別了小兔回家了。
夏天很快就來了,桃子熟了,小兔向好朋友們發出了許多邀請信,請它們來吃桃子。
小兔給小貓一個大桃子說:“小貓,請您吃個桃子!”小貓接過桃子說:“謝謝你小白兔!”小兔微微笑,說:“不用謝!”
小兔給山羊一個大桃子說:“山羊,請您吃個大桃子!”山羊接過桃子說:“謝謝你,小白兔!”小白兔微微笑:“不用謝!”
小兔給金龜子媽媽和金龜子寶寶各一個大桃子說:“金龜子阿姨,請您吃個大桃子!金龜子,請您吃個大桃子”金龜子媽媽和金龜子寶寶接過桃子說:“謝謝你,小白兔!”小白兔微微笑:“不用謝!”
小兔給小螞蟻一個大桃子說:“小螞蟻,請您吃個大桃子!”小螞蟻接過桃子說:“謝謝你,小白兔!”小白兔微微笑:“不用謝!”
還剩下一個小桃子,小白兔留給自己。小貓看見了,連忙說:“不行,不行,我的胃口小,我來吃小桃子!”
山羊也連忙說:“還是讓我來吃小桃子吧,我的牙齒不好。”
金龜子媽媽說:“不,不,不,還是讓我來吃小的吧,我的個子小。”金龜子寶寶也爭搶著說:“讓我吃,讓我吃,我還是小寶寶,吃不了那么大的桃子,小的桃子最合適我!”
小螞蟻說:“我最喜歡吃小的桃子了,我的個子最小,胃口也最小,還是讓我來吃小桃子吧!”
小動物們爭得不可開交,都想吃小的桃子。忽然,山羊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所有的桃子一起用刀切開,放在一起,大家拿著牙簽一起吃。小動物們都同意了,于是大家一起把桃子切開,放在果盆里,開開心心地用牙簽吃起了桃子。
【案例:后來怎么樣了】相關文章:
下一篇:案例:表揚的效應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