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與個性特征,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讓孩子去體驗成功,正確面對競爭與所遇到的困難,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完成學習的目標,體驗成功來臨及他人對自己認可的那種巨大幸福感,對孩子漫漫人生之路上將遇到的困難與挫折,都將會起到一種激勵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我班是幼兒園設置的一個小型班,目前班級有24人,雖然是在中班時重新組合而成,老師有過調動,但是孩子們活潑可愛,普遍接受能力強,有一定的自我歸類自學能力。進入大班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堵亦洲的孩子轉進了班,他1996年7月生,比我們班的孩子大一歲,在就讀一年大班后,由于媽媽認為其心理年齡過小,還不能適應小學的生活,因此決定讓其重讀一年大班。該生個性倔強,自尊心強,誠實,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他的媽媽也是我們幼兒園的教師,
按班級的整體情況看,我班5----6歲的幼兒已會準確地數數,能夠領會數量不變的定律,而數學的概念和技能無論是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學校科目的學習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更是邏輯思維的基礎,皮亞杰認為,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學習的結果,而是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而使認知結構不斷發生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是主動地以同化或順應的方式,與客體相互作用,感知客體,理解客體,并建構相應的認識結構,獲得自身的發展。根據這一理論,在大班上學期后期,老師按本班大部分幼兒的生活經驗,制定了認識鬧鐘的教育內容,并準備了各種漂亮的鐘表,及足夠量的操作材料,準備進行教學。在這一認識活動中,由于小堵(堵亦洲的呢稱)在上一屆的大班中已經學過,最開始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有比較強烈的抵觸情緒,為了能讓他在比較愉快的情緒中掌握這個學習內容,老師在之后的幾天對他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單獨教育。
二、教育目標
用新鮮有趣的教育方法,配合家長展開工作,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指導,使小堵對原本他認為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重樹信心,并初步掌握有關鬧鐘的學習內容。
三、教育過程與分析
今天的學習內容是認識鬧鐘,在老師出示各種鐘表,啟發引導其他小朋友認識的時候,小堵非常興奮,常常大聲地叫出自己的答案,并且得意洋洋。但是當進入認識鬧鐘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學習怎樣看鬧鐘的時候,小堵突然不做聲了,開始游移自己的目光,并時不時和旁邊的幼兒說話、游戲,不再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之后,老師請小朋友用操作“鬧鐘”按作業紙上標的時間畫出時針、分針時,小堵沒有完成,所有的鐘面上均被畫得一團糟,無序的線條充斥著整張作業紙。
老師非常驚訝,因為這是小堵已經學過的內容。老師雖然看到小堵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并對其做了提示,但一直以為是因為他會,所以不感興趣,但沒有想到他一點都不懂。
于是,老師又給了他一張作業紙,此時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經出去做游戲了。小堵顯得很煩躁,又不知所措,手里的水彩筆按在紙上形成了一個綠色的大洞。他看看坐在對面的老師,又看看作業紙,愁眉苦臉的樣子。
“會嗎?不會我教你。“老師問小堵。
小堵點點頭。于是老師手把手地教他認鐘面上每一個小格代表的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過去之后,終于把它做完了,但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每一個小格的填寫都需要老師的反復提醒。
分析:小堵的數概念不是很好,喜歡游戲,對學習知識性強的內容無太大興趣,平時對身邊的數活動也沒有太大的留意,而數學概念必須基于實際經驗,有實際體驗數字概念的根基后,才能轉移到數字的讀、寫和運用上。幼兒天生就是好奇、好問的,但這并不就是說,幼兒對科學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兒對科學本身的探究與欲望從何而來?來自與老師的引導與培養。情感不能灌輸,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斷的體驗,形成心理“積淀”而成。
中午,老師遇到小堵媽媽,與她反映了這個情況,并討論應該如何幫助他學習,因為這個學習內容有兩個課時,兩天之后,就要進行第二課時的學習。
老師在小堵回家前,給他一個人布置了一份作業。一個大大的鐘面上,只標出了“15、30、45、60”四個數字,其他的數字請小堵回家完成,他很不樂意的樣子,嘴里不停的嘟囔著什么。
第二天,小堵把作業完成后帶來了。據媽媽介紹,是用家里的小鬧鐘做教具,花了好長時間才完成的,期間好幾次小堵都想放棄,甚至和媽媽發了脾氣,但最后在爸爸和媽媽的幫助下還是堅持下來了。老師拿著小堵的作業,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揚了他,并鼓勵其他的小朋友向他學習。這下,小堵可高興了,他飛快地跑到媽媽的班級里和媽媽“通報”了這一大好消息。
分析:生活和數字是分不開的,更不容置疑是一個人獨立生活的必須能力,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幼兒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都離不開數字,數的學習不但由實際經驗開始,也必須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小堵的脾氣不太好,有時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經常會起矛盾,老師也不太表揚他,他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有抵觸情緒,老師一旦意識到生活和數字的密切關系,首先便是要幫助小堵改善這種不良的情緒,以便更進一步幫助他將所學到的知識類化到不同的經驗中去。
第三天,小堵拿著他和媽媽一起做的一個“鬧鐘”(用鞋盒蓋制作)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一個早上都擺弄著這個心愛的小鬧鐘,并向好朋友介紹小鬧鐘的功用。
上課了,要進行第二課時的學習。老師才說出學習的內容,小堵已經高聲喊道:
“老師!我做的鬧鐘借你上課用吧!”
老師笑著點了點頭,并用小堵的鬧鐘做起了教具,最后還請小堵上來演示時針與分針的關系。
這天中午,小堵在每日自評中,得到了最高的獎項“櫻桃小丸子”。
多不容易啊!這可是小堵用了三天時間爭取來的,小堵的眼里放著光,嘴巴咧得合不攏,遇到人就說:
“知道嗎?我拿到了小丸子,因為我認識鬧鐘了!”
此后一段時間,不論看到的是電子鐘還是機械鐘,小堵都要跑過去看一看,然后得意洋洋的告訴大家精確的時間,報時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老師也有意地經常讓小堵去看時間,用以培養小堵的時間觀念。
分析:小堵最開始學會看鬧鐘的時候,報數字的時候,要想一想再說,之后,因為會看時間成了他的一種優勢時,他看時間的速度也有所提高。幼兒從物質操作中獲得數概念后,成人引導他將概念一步一步類化,從可觸及的物體到可見但觸摸不到的,然后到看不見的物體,最后到抽象的概念,這從通俗的角度來說,也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四、教育分析與反思
新《綱要》的中心精神在于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與開朗的個性特征,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萌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培養有益的興趣與求知的欲望”。如對于數概念,要求
幼兒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逐步掌握,而不是單純的通過教師填鴨式的講授及幼兒機械的練習去掌握,它反映了幼兒園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目標與內容的擴充。
在對堵亦洲認識鬧鐘的教育上,老師開始采用的是傳統的教育手段,但很快從小堵的眼中讀到了失敗。小堵平時沒有看鬧鐘的習慣,沒有了生活經驗的支撐手把手的教導不能使他真正了解鐘的實際用途,反而使他對老師的反復提示有了強烈的依賴作用。
通過家園的協調一致,共同配合,老師和小堵媽媽在幫助小堵認識鬧鐘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第一,要注重孩子在學習中的自我發現、自我探索掌握知識。改變以往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只重視積累知識,重視掌握知識的量的現象。提倡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孩子積極活動,主動探索,所獲得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第二,要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改變以往只重視學習的結果,片面追求知識獲得的功利性。提倡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思維的積極活動,孩子掌握學習方法的積極意義。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的過程。發現法,要求教育對象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主動的學習。這期間,小堵媽媽配合老師的工作,進行了許多的努力,最終使小堵認識了鬧鐘,并從最開始的不想學,不愿意學,轉變為主動學,愿意學。老師還不斷提供給他幫助其他小朋友的任務,使之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對自己已有的知識又加以鞏固。所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情感,重在直接體驗,重在幼兒自主的科學探索過程。只有讓孩子直接與科學現象接觸,以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才能使孩子產生探究的需要。科學的情感正是源于孩子對科學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導孩子進行科學探索與實驗,才能使其萌發有益的情感體驗。
在幫助小堵認識鬧鐘的同時,老師也認識到,在建立幼兒園教育活動模式過程中,要注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教育情景和教育環境,使幼兒身在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得到積極愉快的成功體驗。
讓幼兒在有興趣的科學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科學認識,與讓幼兒懷有對科學本身的深厚情感,從而引導其行為與認知,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目標。前者把目標的方向指向認知,興趣指向活動(也許是活動內容,也許是活動形式);后者相對于前者,是上位目標、高層次目標,它直接把情感目標指向科學本身,如果得以實現,可有效地發揮科學情感教育在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加強對幼兒科學情感教育的培育已是當務之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出臺,無疑為沉悶許久的幼兒啟蒙教育打開了一扇窗,吹入了一股新鮮的空氣,為新型開放的幼兒教育的進行提供了可行的依據,使眾多的幼教工作者有更多一展身手的空間。但同時,如何正確領會新《綱要》中精辟的語言,精髓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關注個別差異,并將這些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運用到工作中,則是廣大第一線幼教工作者在現行階段必須進行摸索,探究的工作重點。
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與個性特征,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讓孩子去體驗成功,正確面對競爭與所遇到的困難,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完成學習的目標,體驗成功來臨及他人對自己認可的那種巨大幸福感,對孩子漫漫人生之路上將遇到的困難與挫折,都將會起到一種激勵作用。
【案例:小堵識鬧鐘】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可愛的平平
下一篇:案例:創設情境 激勵創新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