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確立新的教育觀念,努力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技能,關注發展中的幼兒,用心感受他們的需要,細微觀察、適時點撥、熱情鼓勵,讓我們與幼兒共同成長!
1.背景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較見長的提高。家長們的教育意識也增強了,他們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越來越重視。園中的課改班,共有32名幼兒,其中約78%為獨生子,65%的幼兒家庭較寬裕,家長都十分注重孩子的生長,就怕他們有丁點閃失,因此過多的疼愛、過多的食品、過多的營養,造成幼兒消化不良,還形成幼兒挑食、偏食、不愛惜食物等不良習慣...
2.事件
又是早點時間,課改班中傳來王老師不厭其煩的聲音:“不能挑食,不然就長不大了。”“蔬菜很有營養,要多吃哦”“我喜歡玲玲小朋友,她一點都不挑食,這周要給她貼個大紅點,大家要向她學習呀”……幾個孩子勉為其難的吞了下去,而大多數孩子依舊挑挑揀揀,個別孩子根本就不吃悄悄拿去倒了,還嘀咕著“真難吃。”我們幾個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雖然以往采取了一些辦法,但仍收效甚微。
孩子們都很喜歡玩娃娃家的游戲,光看他們津津有味“進餐”的樣子就知道他們有多投入了,還不時咋吧咋吧的“這菜真好吃啊”。這情景使我閃過一個念頭,既然孩子們對自己操作這么感興趣,何不試著從這里入手呢。于是,我們便開設了生活區“美味屋”,搬來了電熱鍋,準備了小鏟子、小菜刀、刨刀、大大小小的碗碟籃子、各種調味料……還請家長配合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食物配料。“美味屋”中的小廚師們都躍躍欲試,可是那么多的材料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王老師組織幼兒回憶討論“爸爸媽媽們是怎樣煮出可口的飯菜的呢?”。在協商中,每個孩子都確定了自己的任務,有的洗、有的切、有的煮……各個都忙得不亦樂乎。經過半天的努力,終于煮出一鍋糊面。當他們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每個孩子臉上都綻放出幸福的笑容。瑋瑋說:“我們的面條真香!”雪燕得意的說:“這菜可是我切的,吃起來真棒。”……看到那些平時一見到面條就發愁的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特高興,還用相機記錄了一個個小廚師的風采,布置了墻飾“我真能干”,孩子們特有成就感,積極性更高了。
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我們不斷擴大相關的活動內容,如:增添了“大拼盤”,讓孩子將食物擺出各種漂亮的造型;利用“我的小菜園”,讓孩子給蔬菜澆水施肥;在假日里開展“親子活動”,請爸爸媽媽們帶孩子一同去買菜;創設知識角“營養的食物寶寶”,豐富幼兒知識……在親身體驗中,孩子們懂得了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樂意品嘗各種食物,甚至在家里還成為父母的小助手。
3.分析與反思
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心靈之處都存在使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活動中我們從孩子樂于模仿、嘗試的特點出發,讓孩子們儼然“小廚師”一樣親歷實踐,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幼兒操作興趣,積極投入其中。從情感、感覺體驗層面到認識層面再到自覺行動,在逐步深化的學習過程中,既使孩子們滿足了親身體驗的欲望,感受到勞動的不易與快樂,又促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無疑是比教師、家長們苦口婆心的說教要好得多。
新《綱要》中倡導“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確立新的教育觀念,努力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技能,關注發展中的幼兒,用心感受他們的需要,細微觀察、適時點撥、熱情鼓勵,讓我們與幼兒共同成長!
【案例:快樂小廚房】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敏感的孩子
下一篇:孩子入園后的三大煩惱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