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孩子觀察、討論、尋求正確答案的任務交給了孩子,并不斷地為孩子創設環境,激勵孩子的探索欲望。
思想觀念領先是教育創新的前提,教育創新的過程是教育研究的過程。理論研究實際是教育創新的基礎。作為一線的教師,深刻領會二期課改的精神,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是檢驗一個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標準之一。
在多次參加二期課改學習,認真研讀《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對學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在實際工作中,我以二期課改的精神為指導思想,強調把握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之間的關系,以師生共建課程為切入口,對主題活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在綜合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我們帶領孩子們參觀幼兒園種植的樹木,我們來到黃楊樹邊,孩子們蜂擁而上,貝貝說:“這棵樹像小球,是皮球樹。”他們用手摸摸像瓜子一樣的樹葉說:“這是茶葉樹。”這小小的葉子還真像茶葉,大家紛紛表示贊同。吳博倫提出了質疑:“老師,這到底是不是樹?它怎么沒有樹干?”“老師,為什么樹的顏色有深有淺?”聽著孩子的疑惑,我喜在心里:是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貴在質疑”,一切活動都是在問題中產生的。這時,金泳跑過來問:“老師,這棵又高又大的樹干上怎么都是毛?”我也奇怪地說:“這毛茸茸的是什么?為什么只有這棵樹上后呢?”過了一會兒,他又跑來說:“老師,我知道了,這棵書老了,所以,它有毛。”我建議孩子們再向爸爸媽媽考證一下。
帶領孩子們觀察了園內的樹木后,發現孩子們對樹的知識經驗甚少,教師不急于解答孩子們的問題,讓孩子們帶著問題通過多種渠道自己去尋找答案。孩子們善于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對樹產生一定興趣,并能進行比較探索。
當我們再次來到一個街心花園時,孩子們又看到了“皮球樹”、“茶葉樹”,吳博倫做起了講解員:我爸爸告訴我,這是黃楊樹,葉子小小的像瓜子,也叫瓜子黃楊,顏色淡淡的是今年剛長出的新葉。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敬佩知情油然而生。到社區參觀樹木后,孩子們由樹引發了很多問題。如:樹是怎樣生長的?樹葉、樹干、樹根都有什么用?樹葉上一條條的莖有什么用?等等。為了證實樹根的作用,我和孩子們做了“下雨”的實驗,大家興奮不已。通過實驗,孩子們發現,樹根能抓住泥土,泥土就流失得慢。孩子們頓時明白了,為什么河的兩邊都會種許多樹,是為了不讓泥土沖下水。
探索重在過程,孩子們對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已不滿足于樹葉的形狀等一些粗淺的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他們自然而然地生成出:植物的生長等一系列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植物生長為什么一定要泥土?沒有泥土能不能生長?新的探索活動由孩子的質疑開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帶領幼兒參觀了:孫橋農業發展區。通過實地考察,孩子們知道:無土栽培和水栽培。
有生活才會有創造、探索,如何引導幼兒把已有的知識經驗轉化為更加形象、直觀的感悟?
除了利用幼兒園自身的條件之外,鼓勵孩子們積極大膽地在各個生活環境中加以驗證,是教師支持幼兒進行探索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孫橋”,面對各種植物,孩子們不由自主地把已有的知識儲備與實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探索更貼近生活。因此,引導孩子善于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啟發幼兒善于思考、質疑,是進行探索活動的源泉。教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有了教師的支持,展現在孩子面前的就是一片廣闊的田地;反之,則會嚴重地束搏孩子的思維。隨著探索活動的逐步深入,我們預設了集體活動——樹的測量,讓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測量,使幼兒感知樹的高矮、粗細之分。
在活動前,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收集了許多測量工具,有廢舊材料、玩具、各類尺、紙條、線等。大家一起來到戶外,之間貝貝拿著酸奶瓶,陳沛雨拿著紙和筆,兩人結伴合作來到一棵樹下,貝貝拿著酸奶瓶一個一個,緊挨著交替排上去,陳沛雨在一旁記錄著。雯雯和露露結伴合作,只見她們來到一棵高大的棕櫚樹下,無論用什么工具都無法測量,在老師的幫助下,還是無法測量。怎么辦?孩子們疑惑不解,幼兒束手無策,有的甚至顯露出放棄的神情。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探索過程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可千萬不能泯滅了他們的探索興趣啊!何不先組織他們就“怎樣測量出棕櫚樹的高度”進行討論呢?
討論會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氣氛非常熱烈。有的說:可以用梯子來幫忙。有的說:可以在樹上挖個洞。有的說:可以那竹竿來幫忙。接著,我們進行了第二次測量,測量棕櫚樹的高度,并鼓勵孩子們使用不同的材料來進行測量,找得既快又準的測量材料和方法。
測量活動中,充分體現出幼兒的主動性、合作性、探索性。
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運用獨特的思維方式,采用獨特的測量方法,進行獨到的記錄。量詞不同意義的測量,教師預設到孩子自發生成,教師將孩子在測量中遇到的困難作為導入點,組織討論,集集體的智慧,將多種材料相結合。
在“植物”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幾乎每位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始終是那么高漲,無處不充滿著探索精神,無時不散發著孩子智慧的火花,甚至有些是極富創造性的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從中也讓我深切領悟到:只要引導得法,得道得理,幾乎每位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水平。我們以孩子的同伴哈孩子活動參與者的身份,觀察了解孩子,并在適當的時機組織幼兒集體討論,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我們將孩子觀察、討論、尋求正確答案的任務交給了孩子,并不斷地為孩子創設環境,激勵孩子的探索欲望。
【案例:從“有用的植物”主題——談對“學習活動”的認識】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愛的情感需要用愛來培養
下一篇:案例:教養筆記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