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就象一把鎖,只有教師能用愛心、細心、恒心去認認真尋找,一定會找到開啟這把鎖的鑰匙。
教育要“以人為本”
一次我在大班繪畫中組織活動——《石子畫》。物質準備:廣告色、油畫色、排筆、棉簽、洗凈石子等,知識經驗準備:畫前組織幼兒到室外采集石子并用采集來的石子和有關石子圖片布置活動室。根據,《綱要》精神的新理念,教學時未出現整體的范畫,教師只對主體部分的難點稍作指點,接下去就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線條或圖案等來裝飾、繪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結果這堂課幼兒的繪畫作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出現了種種各不相同的表現形式:有的是染石、有的是畫石子、有的是幾個人制作連環畫、有的用石子組畫。整節課氣氛非常活躍,創造性意識明顯增加。而以往繪畫教學只是根據歷來傳統教學模式,先出示范畫,老師引導幼兒觀察按照老師示范講解畫法,然后幼兒分別自己繪畫,畫前老師叮囑幼兒不要和老師畫得一樣,但結果,在幼兒的繪畫作品中很少發現自己創造性成分,絕大多數都是模仿老師的畫,只有極個別的畫面稍有變化,可以說是千篇一律。從這次組織活動可以看出,整節課由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以趣激情。產生的效果跟以前的絕然不同。
1、教育思想不同:后者的教育思想是,教師的責任是傳受知識,讓學生“學會”。前者的教育思想是,教師的責任是培養能力,讓學生“會學”。后者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必需聽老師的,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前者認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學,學生通過學習要實現主體性的發展。
2、教育目的不同:后者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前人的經驗或知識,以追求“百分”為目的;前者的教育目的是實現人的發展,是實現人的潛力的最大開發。
3、教學方法不同:后者的主要方法是教師的灌輸,前者的主要方法是啟發式、討論式。
4、教育結果不同:后者的教育結果是對前經驗或知識的傳承和接受,前者的教育結果是使學生成為未能來的知識更新者、新知識的發現者,新科技的創造者,等等。
所以,要實現教育行為真正轉變,就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狠抓教學法實踐環節,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觀念轉變,如評課必須評觀念轉變,修改教案必需先改觀念,觀念變沒變,關鍵看教育、教學實踐。在此,我們必需做好以下兩方面。
一、多方位、多元化地為幼兒創造感知美的環境
國外曾經有一個實驗,即把兩個生活經驗十分相近的班級,安排在環境完全不同的活動室外里。一個活動室里布滿了各種藝術品,而且經常調換,另一個活動室卻除了雪白的墻以外,什么都不沒有。過了一段時間,兩個班級的幼兒繪畫時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前者思維活躍,后者則呆板拘謹,作品單調。可見,從發展藝術思維、萌發審美情趣出發,有目的、有選擇地合理布置活動室,努力營造一種愉快有、富有情趣的氛圍,以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組織多種形式的運用美、表現美的活動
幼兒在多方位、多元化的環境中充分在得到美的滋潤和熏陶以后,教師運用多種方式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美、展示美、創造美。《綱要》在藝術教育要求提到:”提拱自由表現機會,鼓勵幼兒用藝術的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咸受和體驗,發揮主動性是關鍵,主動性來源于興趣,幼兒對事物一旦有了興趣,往往會集中注意,仔細觀察事物,感受也就深刻,再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特點。如新奇、特別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兒興趣,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們產生豐富的想像,組織這節課為幼兒準備石子、棉簽、排筆、油畫色、等,采用滾、染、貼、畫等不同的方法進行創作。多種料的運用,有利于幼兒開拓視野,大膽創作,增長知識。
美術活動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采用靈活多變組織形式。改變幼兒單獨作畫,缺乏交流的活動形式,可以減少幼兒枯燥乏味感。增加一定量的集體合作作畫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交流意識,使幼兒通過合作與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與經驗,理解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如這節課讓幼兒自己組合每個幼兒選一個石子,畫一個情節,便構成完整的故事。
《綱要》中強調“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組織幼兒美術活動時,教師要理解并鼓勵幼兒運用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提倡個性化。藝術表現形式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方式,幼兒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和創造是個體審美的一種反映。幼兒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別于成人,他們在表現作品中的形、色、空間時有其獨特的創造。同時,每個幼兒根據個人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的表現方式,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幼兒的優點和長處,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一個孩子就象一把鎖,只有教師能用愛心、細心、恒心去認認真尋找,一定會找到開啟這把鎖的鑰匙。
【案例:教育要“以人為本”】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孩子是否受到了“不公”待遇
下一篇:案例:孩子,你別怕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