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家長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教師和家長自身道德風范,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特定情景中如:家長不小心弄壞了幼兒的建構作品,教師發點心時把哪個小朋友落下了……,我們都應向幼兒真誠的說聲“對不起”。
在生活中,幼兒經常說“對不起”,但并不知道它具體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時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樣來用它。有的幼兒把“對不起”變成自己遠離批評或懲罰最好的“擋箭牌”和“避難所”,“對不起”自然也就變了味。把“對不起”掛在嘴邊的這種現象,非但不利于幼兒道德認知的發展,而且對幼兒的人格發展不利,因此必須對其給予關注。
案例描述與分析:
●午睡前,孩子們陸續進入午睡室,突然聽到民民的哭聲,我一看,只見小宇拉著民民的手,眼睛看著我說:“對不起。”我問怎么回事。小宇說:“我讓他快點,他不聽,還慢吞吞的,我就打他的臉。”一旁的寧寧也湊過來說:“小宇已經說對不起了呀?”聽著這變味的“對不起”,我馬上說:“那么民民有沒有到午睡室?”寧寧和小宇說:“沒有”。“有什么辦法比打更好呢?”沉思了一會兒,小宇說“拉著他的手。”寧寧說:“告訴老師,讓老師來催他。”我點點頭,讓小宇試試他說的方法,果然民民聽話的被小宇牽著手走著,我又提醒小宇說:“剛才你打疼了民民,應該怎么說?”小宇看著民民說:“對不起。”兩人一起進入了午睡室。
●區角活動中,燦爛碰倒了碩果的積木,碩果跑來告訴老師,燦爛說:“是翔翔要我推倒的。”當我把眼睛看著翔翔時,只聽翔翔把頭轉向碩果,大叫著說:“對不起。”我問翔翔為什么指示燦爛去推別人的積木,翔翔說:“上次碩果推倒過我的積木。”從這句話中,我意識到可能自己平時處理孩子間的問題時過于草率,以至于翔翔把道歉成了對他犯錯誤的懲罰,而這種懲罰在他眼里,不過就是隨口說的三個字,只要說了似乎就沒事了。我想了一會兒,把三人都叫到跟前,暫時轉移了他們的糾紛,拿出幾個小動物們,并用商量的口氣請他們合作為小動物搭一個游樂場,當搭好后,我說假如這時候有人把你們合作搭的游樂場推倒,你有什么感受?三個孩子都說會很難受的,于是我告訴他們隨便去冒犯別人是錯誤的。接著我把眼睛看著三個孩子,他們都不好地笑了,我說:“你們互相推倒積木對嗎?應該怎么道歉?”三個孩子在我的引導下相互真誠的說:“碩果,對不起。”“翔翔,對不起。”三人合作開心地繼續玩著。接著,我在班級里布置了一些行為圖標來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如不爭搶玩具圖標、有序的排隊圖標、安靜看書圖標等,引起幼兒有意無意的關注。并適時組織一些教學活動引導幼兒正確使用“對不起”。如一次情境表演:小衣吃好點心剛站起來,被高高大大的明明一不小心撞在地上,小衣大哭了起來,明明趕緊扶起小衣,為他拍掉身上的灰塵,還用餐巾紙幫他擦去淚水。一邊揉揉小衣的屁股,一邊看著小衣說:“小衣,對不起!”小衣說:“沒關系。”看完表演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小衣為什么哭了?明明撞了小衣之后做了什么?為什么小衣原諒了明明?幼兒最后達成一致:當我們知道錯了之后要真誠的向對方說“對不起”。
分析:
幼兒園生活中經常發生把“對不起“三個字掛嘴邊的現象,幼兒認為雖然我無意(故意)冒犯了別人,但是我已經說了“對不起”了,兩個人就扯平了。分析幼兒的年齡特征,我發現幼兒說“對不起”的變味和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成人引導得不當相關,因為幼兒的道德認識水平有限,常常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已經對別人造成了不便或傷害,當幼兒犯錯誤,尤其是打了人罵了人時,成人常常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內疚,是否真正覺得自己錯了,是否真正想改正,就讓他向別人道歉,說“對不起”,因此他們能夠像背唐詩、兒歌一樣背下來。“對不起”自然也就變了味。案例中我對待幼兒出現的問題都沒有直接給予否定,而是通過隱性教育,引導幼兒自己發現錯誤,解決矛盾。為了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水平和解決交往矛盾的能力,我還注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景中持之以恒地、大量地、反復地練習,并采用用各種教育手段來鞏固和強化那些積極地交往行為。
●自由活動時間里,翔翔和小宇各自在看書,翔翔一個轉身,肘部壓住了小宇的小書,小宇一拉,書破了,小宇哭了,翔翔邊說:“對不起、對不起。”邊拿餐巾紙給小宇。對著小宇還說了什么,不一會兒,只見翔翔拿來了透明膠和剪刀與小宇一起修補。
●教師不小心踩了小朋友的腳,趕緊彎下腰看著幼兒問:“疼嗎?”并真心誠意地對幼兒說“對不起”。
分析:
通過環境的暗示、組織各種形式教學、成人的榜樣示范、教師正確的引導,一個階段后我們班幼兒對正確的使用“對不起”有了一定的認識,并顯得很真誠,孩子間的交往、溝通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思:
幼兒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是我們教師任重到遠的艱巨工作,要讓道德規則真正成為兒童
行為的啟明燈,還得繼續從以下方面培養:
1、引導幼兒化解沖突
幼兒道德認知水平是在與成人、同伴的交往中不斷發展自己的,紛爭與矛盾是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契機,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紛爭,有助于幼兒去“自我中心”。特別是游戲時幼兒經常會發生沖突,我們不要馬上介入,而是觀察孩子間的反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相信他們可以自行解決;如果真的很難自我化解,則啟發性地向孩子建議幾種解決的辦法,而后讓他們自己選擇。在不斷地解決紛爭、處理矛盾,不斷地對立又不斷地和好的過程中,幼兒會逐漸接受不同的觀點,了解他人的立場。
2、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
幼兒之所以未能認識到“對不起”的真正含義,許多時候是因為缺乏移情能力。通過移情訓練,幼兒可以想象某一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后果,產生對自己行為的愧疚感,進而將“對不起”的真正含義內化,成為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抑制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攻擊性行為,從而有效地激發親善行為。具體方法可以通過故事、角色扮演、實際操作等來進行。如當愛打人的宣宣一次摔了一跤,手上皮擦傷了,我就及時對她進行移情教育,并讓經常被她冒犯的朋友幫助她擦眼淚、涂萬花油,讓宣宣真心地感受朋友間的友好。
3、成人的榜樣示范
教師和家長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教師和家長自身道德風范,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特定情景中如:家長不小心弄壞了幼兒的建構作品,教師發點心時把哪個小朋友落下了……,我們都應向幼兒真誠的說聲“對不起”。
【案例:道歉需要真誠】相關文章:
下一篇:案例:活動反思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