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孩子,接納每一個孩子。“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綱要點擊:
《綱要》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
鏡頭一
“老師,今天我們太高興了!”
一次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們玩切西瓜的游戲,老師卻發現周波小朋友玩了一會兒就走開了。于是就請他們和大家一起來玩,可孩子們卻說不愛玩。這么有趣的游戲他們怎么會不喜歡呢?老師走到游戲著的孩子們中間,高興地說:“你們玩得真快樂,我也參加好嗎?”小朋友們聽了都高興地圍過來,有的拉老師的手,有的牽老師的衣襟;有的讓老師當切西瓜人,有的讓老師大西瓜。孩子們玩的開心極了。站在一旁的小朋友先是專注的看,沒過多久就全部參加到游戲中來了。游戲結束時,楊禹小朋友還天真的對老師說:“老師,今天我們太高興了。”
鏡頭二:
“老師,我是真的有小便!”
誠鑫是個令老師頭痛的孩子。每次同伴們都在專心地操作活動,惟獨他安靜不下來,東張西望還嚷嚷要小便。老師并不理他,因為老師認為,誠鑫常常是沒事找事,不讓他去也不會尿褲子。而此時,瑩瑩也小心地說:“老師,我也小便。”老師點點頭,瑩瑩就去了衛生間。誠鑫又說:“老師,我是真的有小便!”“等會吧,你先把這個做完。”誠鑫無奈地坐下了。
二、分析
《綱要》的最終目的是創造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充分肯定了幼兒教師在教育、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在這兩個不同的教育案例中,教師對兒童的態度、耐心是不同的,導致的教育結果也絕對不會一樣。我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不難發現,幼兒對教師態度的體驗是最敏感、最細微的。當教師以親切、活潑、愉快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時,幼兒的情緒會極度興奮和愉快;當教師以沉悶、焦慮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時,幼兒的情緒會極度抑郁。
案例一中的老師知道親切和藹的教育態度是誘發幼兒良好情緒和情感的紐帶。幼兒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才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靈活敏捷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孩子們在與老師的愉快交往中,由衷地發出:“老師,今天我們太高興了!”的感嘆。而案例二中的誠鑫不會因為“等一會兒”而安靜下來,相反會從“與瑩瑩不平等”的比較中,體驗無奈,滋生憤懣之情。
三、反思
1、尊重幼兒,平等相待
現實生活中,人們在與對象交往時,往往先在心理上將對方歸人某一類別,然后再確定對待的方式。師生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誠鑫和瑩瑩都要小便,但是由于老師將誠鑫列入了“就愛沒事找事”一類,而將瑩瑩列入了“膽小、聽話”一類,在這樣印象支持下,面對兩個孩子的相同需要,老師作出了不同的判斷和處理。老師對待誠鑫的方式可能是下意識反應,也可能是用心良苦,但是,不能排除這有可能是老師在消極心態指導下的消極對待。
幼兒是與成人平等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情感、愛好和興趣、要求與愿望,教師要尊重幼兒人格和自尊心,平等相待,給幼兒以應有的地位和權利。我們提倡“微笑服務”“蹲著與幼兒說話”等教育行為,要求教師要理智地去愛每一個來自不同家庭、能力性格興趣各異的孩子,把對孩子的愛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讓幼兒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感受老師愛的溫暖,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這既是老師的重要責任,也是對兒童權利的最大尊重。
2、輕松愉快,和諧發展
作為老師,不僅要把幼兒作為一個年幼的個體來培養,而且要把幼兒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個體、未來社會成員來培養,對兒童一生的學習和發展負責,為其一生成長奠基。隨著教育的發展,當前教育的任務不能只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更應該重視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和情感。因為,幼兒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學習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少心理學家對幼兒在不同情緒下學習詞匯、語言、進行智力操作的實驗結果都說明,愉快和興奮是幼兒智力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恐懼和緊張對兒童智力發展不利。愉快的情緒往往能促使兒童學習,不愉快則導致各種消極行為。
試想,誠鑫在老師消極對待下,對老師失去了信任和親近感,參與各類活動的興趣會下降,自我調控能力會降低。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會嚴重影響他社會性行為及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健康。
當教師對幼兒的某一行為及時表現出高興、鼓勵、贊賞的態度時,大多數幼兒會整天處于一種良好情緒狀態中,表現為輕松、愉快,愿意聽老師的話,做事注意力集中,有積極性等。如果老師多給誠鑫情感上的理解支持,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他閃光的一面。哪怕是老師無意中流露的一句關懷的、鼓勵的、贊賞的話,也會使他從中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無限的快樂。
所以,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孩子,接納每一個孩子。“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案例:尊重與發展】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炒黃豆”后的聯想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