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和孩子每日朝夕相處時間最長的親人,更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說法。尤其對于情商培養,孩子的成長環境很重要,高情商的孩子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氛圍,甚至于社會大環境。但是,面對獨生子女這樣一個國情,我們從孩子身上感受到的來自家庭的“暴力”問題越來越嚴重。
什么是“軟暴力”
“軟暴力”包裹著“愛”的外衣,從里到外由愛而生。家長們以愛的名義溫柔并殘忍地剝奪了孩子們很多正常的權益,甚至孩子們的“獨立人格”。這種“軟暴力”讓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著,家長們卻在冥思苦想救拔孩子脫離“苦海”的解決之道,殊不知那只扼住孩子脖頸的手正是自己愛的雙手。
案例分析:
1.小朋性格內向,甚至有些懦弱。一個男孩子柔弱的像個小姑娘。每天早上到教室門口時必要抱著媽媽痛哭一番。老師建議媽媽:與其讓孩子一次一次的痛苦,還不如和孩子講清楚“上學是件好事,標志著你長大了,媽媽替你高興”之類的話,對孩子進行鼓勵,并用媽媽高興的表情感染孩子。作為老師的媽媽也很明白這一點,但就是見不得兒子的眼淚——孩子一落淚,媽媽比孩子還要心痛,一次一次的“說好了。。。”一次一次無原則的妥協,換來的是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眼淚和媽媽隨之而來的擔心和焦慮。媽媽的焦慮又被孩子看到眼里,反作用到了孩子身上。
更揪心的是,小朋的眼淚應用領域還很廣泛:比如小朋只愿意和同一幼兒園來的一個小女孩坐在一起,只要老師換座位,小朋就會拿起他擅長的武器——“哭”來講條件。“老師,我不要和他坐一起。我要和小美坐一起。嗚嗚~~~~”。遇到其他不隨愿的事,小朋也會選擇默默流淚的方式進行表達。
2.小友的媽媽因為怕孩子不適應,干脆開學前幾天就沒讓孩子上學。果然,傳來了小朋入學的種種描述,小友媽媽篤信自己的決定是多么的英明。反正大學也沒開學,跟孩子在家膩兩天。
這一天,好容易媽媽做好了思想工作(兒子的,也許更多的是自己的),把兒子送到了新的班級里。一上午沒有離開學校,在學校的一樓徘徊復徘徊。問及原因時,媽媽說:“跟孩子說好了,前3天中午接走。”讓孩子慢慢一點一點過渡適應。唉,可憐天下父母心!
第一天中午,孩子順利的被媽媽接走了。
第二天中午,媽媽又來接孩子。孩子看到媽媽詫異地說:“媽媽你怎么來了?我今天中午不想跟你回去!我喜歡這里,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吃飯、睡覺。”
不是答應兒子三天中午都要接回家嗎?怎么能食言呢?古有“曾子殺豬教子”呀!正好告訴孩子什么是言出必行嘛。媽媽好說歹說還是把兒子接走了。
指點迷徑:
教育理論誰都不缺,只是事情趕到自己孩子頭上,作為父母的憐愛就溢于言表,我很能理解,但卻真的無奈和痛心。殊不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或者主觀認為孩子不行,而過于主動周全的保護孩子,像超人一樣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們大大小小的所有要求,無異于濫用抗生素——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被改變、孩子對社會正常的免疫力被破壞、孩子人生探索中最寶貴的實踐財富被剝奪、孩子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堅強被消磨殆盡……!到最后,家長們卻還抱怨自己的孩子獨生、不獨立——在學習上懶、依賴思想嚴重;生活上低能,無法放心!
殊不知,這個結果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家庭“軟暴力”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自認為不幸福的孩子和一個又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放開手,給孩子一片自由成長的空間!
【可怕的家庭“軟暴力”】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教隨筆:有香味的手
下一篇:上幼兒園后 家里的飯如何吃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