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園構想“課程三級管理”的基本理念
上海市幼兒園二期課改提出的“以幼兒發展為本”教育新理念,讓我園堅定了“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尊重每個幼兒的差異和個性”的教育理念。我園嘗試著通過課程管理的改革,實施以“幼兒為本”“班級個性”與“量身定制”為特點的課程,暢通課程管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互動”的實踐渠道,營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家園互動”的全方位課程管理,充分地挖掘多種課程資源。因此,我園構想與實踐了“課程三級管理”的模式,使幼兒園課程管理呈現出新的生命力。具體來說,“課程三級管理”是指在園級、年級和班級三個層面進行課程管理:
園級層面的課程管理,其核心是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把重點從“行政審視”與“制度框架”的約束方面轉變到“我與課改共同成長”的鼓勵與關懷上,結合本園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健全具有人文特點的管理機制,為“二期課改”的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提供行政保障。
年級組是教師進行課程實施、策略研究和資源分享的共同體,是引導教師將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的平臺。這個層面的課程管理,主要是對課程實施中一些共性化問題的互動式探討,使教師在質疑、交流和碰撞中形成新思想和新經驗,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班級層面的課程管理,更多地體現在根據每個班級幼兒發展的特點與實際需求,教師自主地、創造性地管理課程。教師從既定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反思者與批判者。課程管理下放到班級的實施過程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遵循課程方案的過程,也是突顯教師和幼兒的個性化與創造力的生動過程。
二、我園開展“課程三級管理”的探索實踐
實施“課程三級管理”之前,我們首先明確了各個層面在課程管理上的責任和任務。園級層面,負責引領課程理念,拓展教育資源,營造過程管理氛圍;年級層面,主要是開展案例研究,進行課程開發,并及時建立信息分享機制;班級層面,要求進行幼兒行為觀察、生成活動的探索、教育適效性的調控和活動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在課程管理的過程中,我們賦予年級與班級層面與之相適應的職權,年級層面還具有一部份評價和分配權。
(一)園級層面的課程管理實踐
由園長、保教助理、教研組長等人員組成課程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幼兒園課程計劃的制訂、實施、反饋、調整和評價等,負責課程框架的構建、內容的拓展、實施的研究和師資的培訓等,更重要的是調整和完善課程管理的各類機制。
1.“全程管理”的互動機制
“全程管理”的互動機制主要包括:研究上的互動,如運用既成性的理論研究成果,探討教師生成的具有共性研究價值的問題,在互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制度上的互動,不斷調整、完善與課改相適應的制度,如聽課制度、帶教制度、課題申報管理制度等,在制度建設的過程中,確保和教師進行心靈上的溝通,使硬性的制度充滿著人文關懷;教師自主發展上的互動,搭建“開放、共享、創新”的互動平臺,如邀請非本單位的教育資源來激活園內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或創造性勞動,開拓教師的視野,展示一個完整的教育新世界,也可以讓園內一些有經驗、有成效、有創意的教師參與或設計各級各類示范、講座、帶教等活動,以這些來激活院內教師、員工的創造性思維或創造性勞動,可以讓教師員工感到身邊有榜樣,克服畏難情緒及思維惰性;多方資源的互動,幼兒園參與社區文明的簽約,參加社區的環保、健康、尊老敬老活動,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的課程建設,形成社區、基地、家庭、幼兒園為一體的資源互動,使多方資源達到高度的融合。
2.“全員參與”的考核獎勵機制
為了使教師考評的內容和考核標準體現出課程改革的精神,充分反映出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性質,我們嘗試著把教師的教育環境創設、教學的互動、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及師生關系都列入考評范疇,作為考核的內容,并將考察和評價置于開放的系統中。每學期考評包含四個方面:學期述職、組室評價、家長反饋和考評組綜合評定。另一方面,在考核機制上,我們對傳統的考評制度進行改革,把原來對教師考核以懲罰居多、以減法為主的條文改成“對在工作中敢于創新有特色的教師、對全園課改有啟示的教師,在考核中進行獎勵”的加法制度,以鼓勵教師創造能力的發揮。
3.“因需配置”的保障機制
我們的保障機制主要針對人員和物資上的保障,如為了保障信息化的資源配置保障,我們為每個年級組都配置了攝像機,為每位教師購置了筆記本電腦,每個班級都有數碼相機、實物投影儀,讓教師可以隨時捕捉孩子瞬間的活動,并每班配備電話,便于家園溝通。
(二)年級組層面的課程管理實踐
1.“以問題為導向”的教研
年級組的教研活動是進行課程管理的良好平臺,應避免過去“領導一人說”的研討模式。教研活動以解決教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鼓勵教師開展多元性的思維,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教學與教育的問題。每次教研活動,都讓教師暢談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將這些矛盾與困惑與教師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各類問題以自由選擇和自由結對的形式攻關解決;普遍問題如果上升為專題,借助組內集體智慧共同研討來解決;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推向大組,組織全園教師開展正反方式的辯論;對一些有爭議的觀點再分組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研討。
2.多種形式的觀摩研討
觀摩活動注重關注幼兒與教師、同伴、材料的互動情況,幼兒在活動中的表征方式等,在觀摩活動中獲得信息可以作為開展研討的素材,以客觀的視角判斷和反思教師教育行為的適宜與否。年級組在組織觀摩活動時,要尊重教師的個體需求,提倡不同層面的觀摩研討,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3.主題資料的積累。
年級組是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利用的共同體,因此,在課程實施中,年級組要抓住有價值的主題,進行資料積累,包括主題網絡、活動設計、信息資料和制作的區域材料等。
(三)班級層面的課程管理實踐
教師是班級課程管理的主體,教師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課程的管理者,肩負參與幼兒園課程全程管理的職責。教師在課程上的自主管理體現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1.師生互動
教師要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平等、和諧、家庭式的生活與學習氛圍,傾聽和觀察每個幼兒,分析與回應幼兒的疑問與需求,給予幼兒必要的幫助;引導、支持、啟發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教師要成為幼兒的合作伙伴,這就形成了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
2.主題構建的互動
在年級組共同研討基礎上,促進教師根據班級實際、遵循幼兒經驗的平衡性,選擇性地組合和運用教材,自主地調整課程內容,構建出不同的主題。班級主題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個性化。
3.教育策略的互動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開始關注和重視孩子經驗的自主積累,注重自主建構課程,在孩子們的生成課程中,在多變的活動過程中作出決策,對教材進行梳理、調整、補充、完善的基礎上,制定活動方案,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新方法,使教學手段從單一轉向多元。
4.資源利用的共享
教師能自覺地以教材為平臺和依據,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充分挖掘社區、家庭、家長以及媒體等多種課程資源,綜合多種教育因素,靈活地創造性地加以選擇,作為班級課程的基本資源。
5.家長參與的互動
教師在班級課程實施中,及時向家長傳達班級課程的各類信息,幫助家長樹立課改新理念,多途徑地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鼓勵家長自主地融入到班級課程的建設中。
6.課程活動后的反思
教師在課程活動后,要及時反思,敢于對孩子有價值的即時熱點、學習進行有策略性回應,在活動后能做到與自己對話,進行自我質疑,進行自我解惑,在不斷地梳理自我教育行為和反思的過程中,調整課程,提升自己教育行為的質量。
三、我園“課程三級管理”的效果與反思
我園構建的“課程三級管理”,在園級層面協調了課程實施中人、物與課程的關系,加強了管理層對課程實施的宏觀把握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水平,奠定了“二期課改”在我園扎實開展的良好基礎;年級組層面最大限度地為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提供了條件和保障,激發了教師參與課程管理、開發課程的熱情,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性;班級層面的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充分開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創設有利于面向每個幼兒和諧發展的學習生活情景,大大增強了課程對幼兒個體經驗的適應性,使每個孩子獲得有差異的發展。
探索有特色、有實效的課程管理是一項長期又艱苦的工作,在“課程三級管理”的實踐與探索中,我們感到在課程管理的評價方面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還需做大量細致的研究與探討,如評價的方法如何趨向多元,如何從重視評價結果轉向評價過程等。
【經驗園長的“課程三級管理”】相關文章:
上一篇:讓午餐成為幼兒的歡樂時光
下一篇:幼兒園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問題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