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幼兒園 姜越
達爾克洛茲說:“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造音樂的共同情感。”“音樂欣賞可以引起兒童對音樂的愛好,并使這種愛好具有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
音樂是快樂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而快樂欣賞是讓學生“快樂參與”過程,通過探索多種音樂表現形式,來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表現意識,讓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象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但在很多的音樂課中,教師對音樂欣賞這一重要的教學內容采取了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粗粗一聽,簡單一講:“這首歌曲表達的音樂情緒是歡快的”,“這首樂曲是優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留在小朋友心中是一片茫然,有的學生常提不起精神;有的學生常常會心不在焉,獨自發呆;他們的學習變的簡單沒有延伸它的內涵。怎樣引導幼兒對音樂的情感內涵和音樂表現形式整體把握,去快樂地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若想要讓幼兒豎起小耳朵,用愉悅的心情學會聽音樂,用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看新教育理念下的音樂課,統籌安排欣賞曲的教學方法,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在學齡前階段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有效地利用“激情”狀態,幫助學生解放身心,釋放激情。
⑴目標1:自信的演唱。
新課程要求面向全體幼兒,體現公平。而幼兒的個別發長是不均衡的,有的幼兒熱情大方的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而有的幼兒象我班的柏瑩潤則內向,膽小,不善于表現自己。中央電視臺“非常6+1”里的一幕:一位內向的選手用了一天的時間用不同的聲調、膽量、姿態和聲音說一句話:“你吃飽了沒有?”說出了上百種不同風格韻調的語氣。一開始那位選手也象柏瑩潤一樣害羞,沒有自信。但通過六天的訓練后,他解放了身體和心靈,釋放出的激情似火,在臺上表現得信心十足,和六天前的他真是判若兩人。這啟發了我借鑒此方法激發膽小幼兒的自信。要想讓內向、膽小的柏瑩潤能真正表現自我,自信的歌唱則必須先解除掉許多人性的束縛。諸如:恐懼、畏縮、自我疑慮等等。我們應該發展兒童個人的特點、強點和閃光點,教育就是幫助兒童發現和開發自身具有特殊潛能,以“實現自我”。有一次放學后,我和她在教室里等待她家長的時候我把她抱到我身邊,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對她進行一次個別輔導。我請她站在鋼琴前對著教室喊:“我真棒!”、“我能行!”、“我一定唱得好!”一開始她紅著臉不好意思地喊得很輕,我堅定地告訴她:“柏瑩潤,你一定行!姜老師相信你!”“我能行!”小家伙自信起來了,我激動地“逼道”:“告訴你自己,告訴別人,告訴全世界,你是最棒的!用盡你全身的力氣喊!!!”她放開了嗓門,喊了十幾遍,但還未能完全釋放自我。我繼續引導:“讓自己全身都跳動起來,高興起來,連你的腳趾頭都在幫你喊!”最后,她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雙手也不由自主地放在嘴巴兩旁,歇絲底里地喊道:“我一定能唱好!”這一聲喊,震動了全世界,久久回蕩在教室里。這時,興奮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綁住自我面貌的層層束縛掙脫掉,使真正的自我釋放出來。也讓學生感受到了自身的內在潛力,終于有了質的變化。美國現代情緒心理學家楊(Young)認為:“當人被周圍情境激動到他的大腦控制減弱或失去的地步……那么,這人就有了情緒。”,
激情是一種猛烈而短暫的情感狀態。由于兒童情感控制能力比較弱,又易于興奮,激動,激情很容易就發生。人在音樂活動中處于音樂激情狀態時,往往會改變原來的面貌和行為規范,做出使人難以預料的舉動。此案例就是通過“喊叫”讓幼兒來解放身體,釋放自我。當幼兒產生“激情”時,我們應及時捕捉到幼兒的興奮點,激發幼兒的表演欲,使學生有激情地演唱。并調動一切器官為表演服務,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一個積極主動的自我,感受到成功和喜悅。
⑵目標2:給搗亂的幼兒找個理由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尊重幼兒還要學會欣賞幼兒,特別是對那些紀律松散的幼兒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一次上《秋葉》它以舒展的節奏、流暢的旋律,訴說了秋天到了小樹葉落下來的情景,根據歌曲中的小樹葉落下來,一起用肢體左右擺動手臂表演,當到最后一句“落下來“時小朋友都靜靜地趴在地板上,“嘭——嘭嘭”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傳入了大家的耳膜。“怎么回事?”我皺眉問道。“老師,龔信哲他踢我!”有學生喊道。(龔信哲是我們班里最頑皮的幼兒,習慣較差,還喜歡搞破壞。)我向發出聲音的地方望去,只見龔信哲站在地板上,用腳踢著落下的“樹葉”。我看了有些惱,想過去馬上制止他,并批評他。這時我有又想起了幼兒心理特點,他其實是想以一些搗亂的行為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也許我可以試著為也許我可以試著為龔信哲的“搗亂”行為找個理由,我靈機一動,“龔信哲你是看這些小樹葉落在了地上你想把他們掃掉是嗎?”他愣愣地望著我,沒想到我沒有去批評他,“那姜老師給你找個掃帚你來當清潔工,把“樹葉”掃到一邊去好嗎?”他興奮的看著我說“好,好的,老師我要把他們掃的干干凈凈的”.當音樂再次響起的時候,小朋友們伴隨著掃帚的方向在地上爬著、滾著、開心的唱著游戲著。讓每個幼兒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二.讓每位幼兒快樂參與
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是快樂的、或是優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學齡前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如《小燕子》《秋葉》《網小魚》等。在教學欣賞曲《網小魚》時,我想到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小魚”體驗“小魚游”的美,能充分感受小魚在池塘里自由游來游去的樣子,用眼睛抓住魚尾兒的美麗擺動,學會聆聽大自然的音樂。我在教室里提前布置了以“魚池”為主題的場景,讓學生走進池塘感受氛圍,參與討論小魚游泳的種種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聽優美的歌聲《網小魚》去發掘池塘里的美,還可以自己編魚兒覓食物的動作。經過前面的體驗,幼兒很自然的進入角色,歌曲唱的異常動聽感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魚兒的感覺。最后,我們開了以“魚兒樂園”為主題的音樂會,我認為這是對欣賞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歌隨舞動
音樂和舞蹈是擅長抒情的藝術,舞蹈在創作表演過程中總是離不開音樂的。舞蹈通過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情緒、旋律等,它具有可視性,能更直觀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釋音樂,使人更容易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從而達到欣賞、感知音樂的目的。動是幼兒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后,給幼兒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來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使幼兒能夠自覺主動地走進音樂,喜愛音樂。
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說得好:“藝術的精髓并不是技術,而是心靈,一旦心靈可以毫無障礙地自由表達,使能創造出完滿的音樂效果。”我想,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發展每個幼兒的優勢和潛能,為所有幼兒的發展提供最佳條件,使每個幼兒的各種素質都得到全面和諧的最佳發展才是教育的最佳目標吧!
【在音樂中快樂欣賞】相關文章:
上一篇:2-3歲幼兒美術活動的方法
下一篇:幼兒美術活動指導四環節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