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下學期數學教案《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根據“>”、“<”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兒歌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這兩個符號開口的方向,認識“>”、“<”,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義,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數學《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含反思教案吧。
設計思路:
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我在幼兒已經認識“+”、“一”和“=”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認識“>”和“<”。根據“>”和“<”比較形象的特點和幼兒一起探討,一起編兒歌,通過兒歌、表演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這兩個符號開口的方向,這樣既能加深幼兒對內容的記憶,也能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目標:
1、認識“>”、“<”,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義。
2、根據“>”、“<”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兒歌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這兩個符號開口的方向。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5、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兩盤水果的圖片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3、2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誰到我們幼兒園來做客了?蜜蜂蝴蝶飛呀飛,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說出數量,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導幼兒認識“>”,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出示兩盤水果,讓幼兒說出其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3和2),啟發、引導幼兒說出“3大于2”。
3、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二、啟發幼兒找出“>”和“<”的內在規律。
“>”和“<”都有一個開口,長的也差不多,我們怎樣記住它們呢?你們有什么辦法呢?小朋友們可以看一下,無論是“>”還是“<”,它們開口的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
三、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四、表演游戲:學做“>”和“<”。
請兩名幼兒做數字花,胸前掛上數字,一名幼兒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教師在黑板上做記錄,并請幼兒讀出來。
五、擺一擺、讀一讀。
每個幼兒一份操作材料,隨意取兩個數字供幼兒自由擺放并讀出來。
六、結束活動.
帶領幼兒到操場上尋找各種物體進行比較
活動反思:
認識“大于”、“小于”,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認識并理解“>”“<”,學習用“>”“<”表示兩個的數量關系;能用語言表述操作結果。本次數學活動適合大班上學期進行,引導幼兒集體認識大于、小于、符號,接著是出示圖卡進行集體練習,此環節進行時間較長;第一個環節是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并出示卡片加以練習。第二個環節是幼兒分組活動,教師出示“看圖片填數字”的游戲卡,請幼兒完成,集體檢查。第三個環節是抽卡片做圖形的游戲。請2個幼兒上來抽取卡片各一張。然后在請個幼兒根據兩邊的數字做出相應的符號,用身體來演示。這節數學活動目標基本上達成了。
通過這個活動我覺得:我們教育活動的前提是孩子們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掌握,幼兒的思維是直觀的,很多東西如果單純是老師在講,他們很難理解,或許在他們的心里他們在圖中講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最完美的,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通過事實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該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會給他們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他們在以后的活動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小百科:小于號是數學中不等式運算符號的一種。是英國數學家哈利奧特在自己的《使用分析學》(Artis Analyticae Praxis)一書中首先使用了“<”和“>”符號,但是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1631年才發表。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數學教案《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含反思】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