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優秀教案《讓硬幣浮起來》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大膽猜想并進行驗證,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沉浮的變化,主動參與實驗探索,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科學優秀《讓硬幣浮起來》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沉浮的變化。
2.讓幼兒大膽猜想并進行驗證,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教具:大小適宜的玻璃缸、操作盒(硬幣、大塑料紙、小塑料紙、鐵碗、泡沫)、記錄紙、筆
學具:塑料盆、抹布、操作盒(硬幣、大塑料紙、小塑料紙、鐵碗、泡沫)、記錄紙、筆、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出示硬幣)這是什么?如果我將硬幣放進水里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你有什么辦法讓硬幣浮起來?(引導幼兒積極思考能讓硬幣浮起來的各種辦法,并表達)
二、結合經驗,大膽猜測
師:(出示大小塑料紙等材料)老師準備了材料,你們猜一猜這些材料能不能讓硬幣浮起來?幼兒猜測,師記錄。
師總結幼兒猜測的結果。
三 、幼兒操作記錄,比較結果
1 .第一次操作并交流實驗結果
(1) 教師交代操作要求
師:要想知道我們猜的是否正確,我們有什么辦法?(幼兒交流)
師:對呀,只要試一試就知道了。后邊的桌子上為你們準備了材料,每四位小朋友一組輕輕的走到桌子前去做實驗。桌子上還有一張記錄表,3個小朋友負責實驗,一個小朋友負責記錄。如果材料能讓硬幣浮起來,那你在材料的后邊畫“√”。每種材料實驗完之后,材料用完之后放在空盒子里。做完實驗擦一下手,將記錄表展示在黑板上來。
(2) 幼兒操作并記錄
教師重點指導指導記錄的方法及結果及有特殊發現的小組
(3)觀察記錄表,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師:小朋友都認為鐵碗、泡沫能讓硬幣浮起來,小塑料紙不能讓硬幣浮起來。而有的小朋友認為大塑料能讓硬幣浮起來,有的小組認為不能。到底能不能?與什么有關系?
2.第二次操作,發現秘密
師:請兩組記錄結果不同的小朋友分別上臺做實驗,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實驗中硬幣的有什么不同、塑料紙有什么不同。
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這次你發現了什么?(大塑料紙是否能讓硬幣浮起來與塑料紙上是否沾水沾有多少水有關。還與硬幣放在塑料紙上的位置有關。)
師:為什么同樣是塑料紙,有的能讓硬幣浮起來,有的不能?
孩子觀察總結:與塑料紙的大小有關。
教師提煉總結。
四、拓展延伸:
鐵碗能讓硬幣浮起來,你有什么辦法讓鐵碗載著硬幣一起沉下去?幼兒思考交流。
活動反思:
為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幼兒園對年輕教師進行磨課活動。我選擇《科學課讓硬幣浮起來》,此活動方案是在有經驗教師的幫助下修改的,結果比第一次的課堂效果要好的多,我總結如下:
1.材料的投放
(1)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為達成課程目標服務,選擇大小不同的同種材料,目的在于讓幼兒探索能否讓硬幣浮起來與輔助材料的大小有關。
(2)教師的教具要有利于孩子觀察。第一次我使用不透明且小的水盆作為演示教具,孩子們觀察不到,導致課堂亂而無序。
2.有效的記錄
為了節約時間,第一次猜測記錄,我采用集體記錄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間接的交給了孩子們輔助物的表示符號和記錄方法。
第二次操作的記錄,小組一份記錄表不僅有利于小組的合作,而且更有利于觀察操作結果,從而進行總結。
3.活動環節,層層深入,重難點分明
活動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導入、猜測、探究、拓展,其中第三個環節是重點,感受物體沉浮的變化,探究硬幣浮起來與輔助材料的大小、是否沾有水沾有多少水、硬幣放在輔助材料的位置有關。第四個環節是難點,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小百科:硬幣用金屬鑄造的貨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最早的金屬鑄幣是商代的寶德銅貝,距今已3000多年。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讓硬幣浮起來》含反思】相關文章:
上一篇: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紙盤轉轉樂》
下一篇:幼兒園大班教案《看誰滾得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