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信息,在師幼互動中有效流轉
楊老師在六月份開展了一個三研課大班語言捉迷藏活動。在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注意力始終能夠集中在詩歌上。成功地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知識,并且仿編環節也體現了幼兒對詩歌的理解。這個語言活動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老師在處理詩歌信息和呈現給幼兒信息方面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觸動。
一、活動預設的信息安排。
楊老師在活動設計中,對本次活動目標是如下安排的:1.欣賞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要表現方法。2.初步學習用詩歌的結構進行仿編活動。3.增進對大自然的熱愛,感受仿編詩歌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整體看來,這三個活動目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就大班語言活動捉迷藏而言,這三個目標并不是非他們莫屬。這三個目標可以針對任何一首詩歌學習活動。那為什么一定要安排捉迷藏這個活動呢?依我看來,捉迷藏這個詩歌學習的語言活動目標應該更有針對性。如果把活動的第一個目標略微調整如下:欣賞詩歌捉迷藏,理解詩歌中太陽和顏色們捉迷藏時,顏色選擇躲的地點的原因;詩歌中擬人的表現手法。而第二個目標如果改為:初步學習用捉迷藏詩歌的排比結構大膽進行仿編。第三個目標改為:引起幼兒對太陽光和顏色關系的興趣,感受詩歌與眾不同的捉迷藏的樂趣,體驗仿編的成功。可能會比較到位一點。這樣有關于語言活動捉迷藏的信息一下子就明確了。
〓、詩歌內容隱含信息挖掘。
第一次課活動中,教師從平日里的游戲捉迷藏開始,而且讓幼兒講述了游戲規則,引出詩歌中的游戲對象。這是一個很好的結合生活的導入。孩子們也非常順利地進入了詩歌的意境。但是看似很平滑地接入下個環節。在活動老師和聽課老師的心里卻都存在一個不可言喻的缺憾。具體缺憾在哪里,不深思很難發現。只是感覺而已。其實,詩歌是以簡單句表現生動內容的一種體裁。太陽和顏色寶寶玩捉迷藏游戲,沒有任何規則介入。太陽是找的角色,顏色寶寶是躲藏角色,沒有看到他們任何商量的環節。因此,從現實經驗的游戲導入到太陽和顏色寶寶的捉迷藏,缺少了這一個太陽為什么是找的那個人邏輯存在。這個信息,隱藏在詩歌中。為什么是太陽是找的那個角色?這個問題沒有被提出,所以感覺從導入到詩歌內容呈現缺少一個理所當然的過渡。而在第二次研討課的時候,楊老師安排了這個環節,孩子們都是聰明人,一下子就都認為太陽適合當找的那個角色。因為他大,能看到的范圍廣。這個理由無可爭議,也使得詩歌內容出現地順理成章。
三、活動中,教師對幼兒信息的反應。
任何一個活動,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有大量的信息呈現。在師幼互動時,這些大量的信息應該得到傳遞,并且讓孩子有所習得。在兩次活動中,幼兒對于詩歌中顏色寶寶選擇和自己相近顏色的環境躲藏的信息已經很敏銳地捕捉到了。但是由于不同處理的方式致使在創編環節的效果完全不一樣。第一次活動中,孩子們清晰領會顏色寶寶躲藏的技巧,但是這個信息教師沒有迅速抓牢強化。幼兒在創編的時候大部分只是復述了原詩歌中的句子。而在這個現象出現時,教師還是沒有能夠及時意識到,只是對孩子的復述予以了不太積極的肯定。而有個別孩子創編成功,教師也沒有突出強化,點出他創編的亮點。致使孩子和老師在創編環節都存有暗疾,卻回天無力。但是在第二次活動中,教師針對這個環節進行了調整,在應該強化的地方及時得給予了強化,在幼兒領會偏差的時候,及時給予了引導,避免了孩子對于創編的理解不足。
四、師幼互動時,信息傳遞適度
在兩次活動中,幼兒分角色朗誦詩歌的環節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狀況。第一次活動中,表現為幼兒對教師指令的理解偏差。使得朗誦詩歌的內容變成了表演詩歌的內容。而不明確的指令并沒有讓幼兒分角色,只是從頭到尾完整地表演了一遍。第二次活動中則表現為教師給出的指令的過度,剝奪了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教師對幼兒直接分配角色,使得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寶寶朗誦變成了空談。
聽名師上課,他們和孩子們的無縫交流猶如清泉溪流,舒滑而美麗。在幼兒園,每一個活動,包括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存在著師幼之間的信息交流。如何讓每一個交流的信息都能夠對幼兒有助長的作用;如何讓師幼之間的信息無阻礙地流轉;確實是每一個教師需要修煉的內容。
【幼兒教育隨筆信息,在師幼互動中有效流轉】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