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不代替孩子成長
孩子是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而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這句話,很多父母都會明白,但是在行動上卻是背道而馳。我也和千千萬萬的普通媽媽一樣,包攬了孩子的太多,讓他失去自我,沒有了自己的空間。更為嚴重的是我從未意識到這樣做的后果。直到園長推薦我看了和孩子劃清界限之后,才明白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需要自己的空間,會越來越走向自理和自立,我們就要割舍和松手。這就是所謂的“真愛”,就應該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尊重他的人格,滿足他的需要,引導他發展,而不是求私人之利。
有了這樣的理念,家長“交代”的事情我就不會一概的接受答應,我會給出他們建議,引領他們要放手,不要以愛的名義,給孩子留下終生難愈的創傷。宇的媽媽每次來送宇,都會戀戀不舍的送宇到桌子旁邊坐下,并且還會告訴老師“我們的孩子特殊,老師你多給照顧點,別讓他跑,容易咳嗽、不要大聲講話,對嗓子不好……”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會給我們一個新的“任務”。父母這種事事替孩子想到、辦到的行為,其實不知不覺間阻礙了孩子正常的發展。父母所做的這一切,實際上是滿足了他們自己,壓抑了孩子。
還有的家長,孩子摔跤了或是孩子之間發生一點點的摩擦就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吃虧了,來找老師理論,以前,我會以孩子多,難免會發生碰撞等事來說服,有時,自己也感覺我的話很沒有說服力,現在,我會告訴家長,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是在不斷地接觸和沖突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我們干涉、教導、管理他們,其實是在阻礙他們的成長,不如放手讓他們自己進行直接的交往、處理,經過試探、摸索,就會總結出經驗和規律來,這樣他們才有助于自信和能力的發展。
在我兒子身上,我先從兒子的生活上開始改變,我不再喂他吃飯,也不再逼他多吃點,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并且讓他承擔一定的家務,家務勞動就是生活的小百科全書,因為在勞動中能感受到他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有一種責任感;和爸媽一起勞動,還能增進親情,感受到快樂;還能培養他關心家人,不再只是享受別人的服務,我在這方面的改變,已經收到顯著成效,兒子變得勤快了,也更加關心、體貼我,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他吃飯時再也不用我催促了,并且吃得又快又好。沒有了苦口婆心的勸說,有的只是理解與尊重,我改變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改變了。
我們的大包大攬,使孩子的天性得不到發展,會讓他們有一種壓抑感 ,感受不到快樂。是園長的理念,帶領我們讀書,讓我從教育的誤區中慢慢走出來,不再以愛的名義讓孩子承受心理創傷。
【幼兒老師教育隨筆不代替孩子成長】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師教育隨筆和孩子一起成長
下一篇:幼兒園教育隨筆做個快樂的幼兒教師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