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家園共育促發展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也是每個家庭的核心。在97年的一項研究中,在幼兒個性發展方面,家庭的貢獻量占70%——75%,機構僅占10%;在認知方面,家庭占40%——50%,機構占20%。這一比例顯示家庭對幼兒的貢獻極大,但是,家庭對幼兒的影響是千姿百態的,對幼兒的貢獻大并不代表著對幼兒的影響好,幼兒園教育才是關系著我國數千萬幼兒的發展,寄托著數千萬家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幼兒良好的發展應讓家庭和幼兒園形成親密的合作關系。
指南中指出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是維護和促進健康的積極方法和重要途徑,這不僅能有效減少有害物質對幼兒機體的不良影響,更好地維護健康,而且,這些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一旦養成將會對成年后的行為與習慣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涵涵小朋友是我班一位生活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自己能主動幫老師收拾整理物品;自己穿脫衣服,并能疊放整齊;自己吃飯……在幼兒園里,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會麻煩老師,為此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引來其他幼兒羨慕的眼光。可是在與家長交流時,得知她在家的表現與在幼兒園的表現截然相反,就連吃飯都需要喂。
為什么同樣一位自理能力很強的幼兒,在兩個環境下的反差會有如此之大?這就應該是家庭教育以及引導的緣故吧。涵涵在爺爺奶奶家吃飯,自古以來隔代親,老人就怕孩子吃不飽,認為她還小,什么都不會干,就把能替孩子做的事情全替她做了,所以給他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生活,殊不知,老人這樣的舉動是剝奪了孩子發展的機會和權力,給他養成了一個不良的習慣,對孩子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再和家長進行交流時,把這些利害關系進行了分析,他們回家說服老人,我們在幼兒園鼓勵孩子在家時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過家長的反饋及時表揚幼兒的進步,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的進步極大。
幼兒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需要從學習生活開始,生活自理能力便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所以,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每一個良好習慣,家長在家也應密切配合,做到家園共育,促進孩子更好的發展。
【幼兒園下學期教育隨筆家園共育促發展】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下學期教育隨筆在游戲中發展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