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具能增加幼兒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數學符號和學具相聯系、數學計算和學具相結合,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巧妙設計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有效運用學具,促使幼兒主動學習;配合學具操作,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關鍵詞:學具教學法;數學教學;趣味性;智力發展
學具對數學教學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幼兒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概念提供幫助,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文章對學具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
一、巧妙設計學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最大的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幼兒對學具進行擺弄、操作首先要對學具感興趣;數學學具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幼兒的擺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幼兒對操作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在投放數學學具時,要依據教學內容對學具進行巧妙設計,將趣味性融入學具設計,制作出新穎、有趣的數學學具。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將學具和學生興趣及心理因素相結合,創設幼兒喜歡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得新的知識。例如,在中班開展“找春天”的活動時,教師要讓幼兒對春天的景色進行觀察,觀察五顏六色的花兒、慢慢變綠的樹葉、可愛的小瓢蟲……教師要以孩子們觀察到的景物為基礎,讓學生對水果寶寶、瓢蟲寶寶進行排隊,也可以開展數字接龍游戲,讓幼兒對8以內的數和按數的大小排序有一個真正的理解。這種探究方式讓幼兒在活動中擺一擺、想一想、做一做,激發了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的各種感官得到充分調動。
二、有效運用學具,促使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這是幼兒活動的總要求。教師要在幼兒原有經驗、興趣和語言的基礎上,讓幼兒在寬松氛圍中,在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教師可以依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學具和使用學具,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對學具進行有效利用。教師要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和創造學具,學具的開發和創造要有利于幼兒學習主動性的激發,要讓幼兒主動學習、輕松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情境和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習內容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樂于學習。要將所學內容、學習情境和生活實際相貼近、相聯系、相表現,讓原有經驗和新學知識相互作用,促進幼兒輕松學習。例如,在大班的學習中有一個活動是“認識星期”,幼兒對星期是怎么回事十分好奇,并迫切地想了解其內容。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味說教、講解并不能滿足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讓他們對這個內容一知半解。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星期媽媽生寶寶”這一活動,將星期的內容通過錄音機播放的方式傳播給幼兒們,讓幼兒對星期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快樂的六一”活動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游戲就是釣魚,教師可以在與“十二五”市級課題“主題活動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學具的優化與運用”的內容結合后,讓學生把五顏六色的魚進行分類,按“釣魚、送魚、勾畫魚”的步驟進行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對圖形的三維特征進行深入了解。
三、配合學具操作,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學具的操作要與不同形式的數學內容進行配合,教師想讓孩子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全面發展多元智力,就要讓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加深認識和理解。幼兒能夠在學具的幫助下對數的概念有一個形象的認知,并且在操作學具過程中,對數與量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引入學具有利于幼兒對數的理解。除了數學知識的學習外,幼兒認真做事的習慣、克服困y的勇氣、學習自信心的樹立,都需要教師進行培養,在引導幼兒認識序數時,教師可以讓幼兒給小動物排序,并讓幼兒練習點數,然后讓幼兒回答“哪個動物排第幾”的問題。利用“給小動物排隊”的游戲,讓幼兒對序數進行認識,對序列結構有一個深入了解,這種教學方式比教師直接傳授知識要有用得多。教師要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讓幼兒根據顏色、形狀、大小對事物進行分類。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幼兒對物品進行同色分類,讓幼兒把紅色椅子和紅色桌子擺放在一起,進而培養幼兒的分類能力。排列是數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教師可以讓幼兒利用擺積木的方式來認識排序。如讓幼兒將積木擺成圓形、三角形等圖形,并重復排列,這樣他們就會對操作很熟練,從而對單一的排序和數量遞增的排序有所了解。這種方式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將數學學具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出來。
四、結束語
總之,數學學具在幼兒數學學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對學具進行科學有效的使用,能將幼兒的直覺形象思維激發出來,讓幼兒對數的理解和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入,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思維。因此,在教學中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可以通過對學具的合理操作來完成。
【學具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讓幼兒在數學活動中學會探索
下一篇: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