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 幼兒園 李婷
自從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后,圍繞提高幼兒審美素質做文章,改變以往教學中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幼兒自主意識和創造力的培養,活動形式過于說教、單向傳遞,忽視幼兒的參與、忽視幼兒的經驗和體驗的做法,調整了
音樂綜合藝術活動的指導策略。通過探討,逐步認識到不應該片面追求孩子們學得像,而應當引導幼兒大膽地在領悟的基礎上的創造,以自己的眼光去審美。
在幼兒音樂綜合藝術活動中,從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材教法到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都要抓住音樂綜合藝術這一特長,把教學工作做到幼兒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從而引導幼兒在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中參與音樂活動,發揮音樂特有的教育功能。無論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發揮音樂綜合藝術這一優勢,把教學活動設計、組織得富有音樂藝術特色,愉快活潑,寓教于樂,生動感人。
通過實踐幼兒教學的多種教育內容、多種教育形式都在各盡所能,發揮音樂綜合藝術教育之優勢來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音樂綜合藝術教育教學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目的,要針對性地開展了音樂教育的目標、內容、指導策略的研究,使廣大一線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讓音樂綜合藝術教育課程成為幼兒體驗生活的樂園,成為提高音樂綜合藝術素養的橋梁。
幼兒園音樂綜合藝術教學除了要求整合音樂、
舞蹈、戲曲、器樂、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之外,還意于音樂與游戲的結合,音樂與語言的結合,音樂與表演、演奏的結合、音樂與科學的結合等。在教育者和與被教育者相互激發與鼓勵狀況下實施教育 ,幼兒園音樂綜合藝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音樂是幼兒最好的啟蒙教育,音樂形象所具有的優美、崇高的情感特性,他對人的思維活動有強烈的推動力,顯著提高人的形象思維力。本文結合幼兒園音樂綜合藝術教學的實踐談一談自己具體的做法,以求得同行和專家們的批評和指正。
一、 音樂與游戲中的結合
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音樂游戲活動是一種融生活節奏、生活情趣于一體的娛樂活動,在游戲中學習音樂是激發幼兒音樂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音樂游戲活動是幼兒生活、學習和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幼兒在音樂游戲活動中自由自在的表達它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并培養幼兒對美的敏感性;通過幼兒對多種音樂游戲的活動,培養他們的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
(一)、音畫相連的教學
最初的音畫項鏈教學活動,可以從聽單個音或者簡單的音列開始。音樂的聲音主要是樂音,樂音有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特性,這些特性為使音樂藝術具有豐富多采的藝術表現力奠定了基礎,音樂中的聲音要有準確的音調,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把握聲音的特點,要善于運用。例如:準備一些形體或走路速度相差懸殊的動物圖片,讓幼兒們也準備好圖片和教師們一起同進行游戲。例如:大狗熊和小螞蟻、烏龜和小老鼠、老黃牛和小貓等,來訓練孩子們的聽力。教師讓幼兒聽到強音舉起大狗熊再給大狗熊涂上相應的顏色,聽到弱音舉起小螞蟻或涂上顏色,聽到快音出示小老鼠圖片并涂上你認為好看的顏色,聽到慢音出示烏龜圖片并涂上顏色,聽到長音舉起老黃牛的圖片并涂上顏色,聽到短音舉起小貓的圖片并涂好顏色。有的課例會顯的難一些,適用于中大班。例如教師可以出幾個復雜的聲音形象圖形 ,然后讓幼兒聽錄音,讓幼兒找出聲音與圖畫的對應。在實踐中我發現,類似這樣的活動,幼兒很感興趣,這些對他們來說并非難事,其實,異質同構理論早已證實,音樂與美術在個體感知中具有相同性。在圖畫選擇聽辯識別音樂(聲音)的游戲活動中,“通感”發生了很奇妙的作用。經常開展這些活動,可以挖掘和激發兒童的“通感”,形成和強化他們的音畫相連的經驗。
(二)、動作、圖形、聲音的統一
在打擊樂中,很多教師嘗試用彩色圖譜,即用某個圖形或顏色代表某種樂器來進行教學,這種方式不僅對幼兒的整體感知有幫助,而且會提高幼兒感知音樂的興趣。例如;教師出示三種圖形△○□,告訴幼兒△形為甲組拍手,○形為乙組跺腳,□形為全體幼兒拍手或跺腳。讓幼兒練習幾遍后在出示大蝸牛的圖形。教師用指揮棒沿著“蝸牛”的外圍向中心運動,并指導幼兒做相應的動作,使他們體驗到身體運動與形狀或符號建立聯系的。然后在選用幾個樂曲為該曲的配身體動作進行
伴奏。教師根據樂曲結構和性質進行指揮。讓幼兒在動作、圖形、聲音中整體來感受樂曲,這樣訓練效果會好的多。
(三)、音樂欣賞教學中視聽聯覺的建立
音樂欣賞,是音樂與美術相結合的最高境界,所謂畫中有音,音中有畫,音畫相融,就是這個意思。幼兒天生就喜歡音樂,當他還處在嬰兒期時,他已能對媽媽哼唱的搖籃曲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在音樂欣賞中,興奮可使幼兒血液循環和呼吸系統發生變化,恢復疲勞,增進健康,有利于身體的發育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優美動聽、歡快活潑的音樂更能滿足他們聽覺的需要,也成為他們抒發內心感受的最好手段,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藝術美,進而領悟其情感內涵。
教師在活動中要選擇樂曲,可以從音列的性質、和聲織體、樂曲結構等方面設計出相對應的圖形或顏色,幫助幼兒將聽覺和形狀建立起聯覺。例如:用一排圓柱體代表豐富的和聲織體的幾個樂句或有頓挫感的和弦,讓高高低低的連續線代表連綿不斷的旋律走向,用大小不等的實心圓代表有強弱變化的音響等。這需要教師平時多聽音樂,打開自己聽覺與視覺的通道,在“通感”的覺悟中產生畫面,并馬上將它畫出來,以備將來之用。
二、音樂與語言的結合
音樂有著動聽的旋律、生動的節奏、鮮明的藝術形象等特點,它從聽、想、唱、動作等方面讓幼兒感受音樂、領悟音樂、產生美感,給予幼兒美的享受。教師可以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表達,向幼兒進行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音樂審美教育。音樂在語言環境運用結合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队變簣@工作規程》明確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作為幼兒園教育原則之一。因此,幼兒教師要多創造激發幼兒音樂興趣的環境,同時利用幼兒好奇、好玩的心理特點,利用音樂語言,如唱著歌向幼兒問好,讓幼兒隨著音樂進入課堂等,把音樂教學的每個環節趣味化。
語言和音樂有許多相通之處,例如他們都有重音、節拍、節奏,有聲調的輕重、快慢、高低的變化。語言中最明顯體現音樂特點的就是
兒歌朗誦。在音樂教學法中,
兒歌朗誦被稱為節奏朗誦,因為兒歌朗誦可以直接起到培養節奏感的作用。
(一)、兒歌朗誦中的節拍教學
短小有趣、朗朗上口的兒歌往往是兒童們的所愛,如果就一首小兒歌開發出各種“玩法”,孩子們大多是樂此不疲。體驗、感受穩定的節拍律動是培養兒童節奏感的基礎。通常我們會用拍手、拍腿、跺腳或踏步來伴隨兒歌的節拍,除此之外,我們還可根據兒歌的內容讓幼兒即興設計他們平時在生活中熟悉的動作來做
伴奏,如:梳頭、洗臉、刷牙、洗澡、切菜、釘釘子、拉琴、吹號、做操等,幼兒們個個摩拳擦掌行動起來,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
我們還可以邊念兒歌邊拍出強弱音的方式來幫助幼兒理解不同拍子的節拍特征。例如重音拍手或跺腳,輕音拍腿或拍肩,或者選用兩種不同的打擊樂器分別打出強拍和弱拍。在兒歌朗誦中,如果遇上休止時,教師往往很難解釋休止拍要占出多少時間,這是我可以用吹蠟燭、點點頭、閉一下嘴、揪耳朵、按鼻子或拍手、跺腳等方式把休止拍區別開來。這樣很容易幫助幼兒理解什么是音樂的呼吸、分句,培養他們結構知覺。
(二)、兒歌朗誦中的節奏教學
在幼兒對兒歌能建立穩定的節拍律動后,就可以進入節奏的教學。教師可以選用一些與兒歌內容有關的并且能引起幼兒興趣的象聲詞代替原來的詩詞,引導兒童發現和感覺兒歌中有的一拍有一個音,有的一拍有兩個或多個的聲音。如吹喇叭聲,嘀 噠│嘀嘀 噠 │嘀嘀 噠嘀│噠噠 噠 │。象聲詞的相同發音比詩詞更容易使幼兒感覺聲音的長短區別,從而幫助建立起節奏的概念。還可以對幼兒已熟知的兒歌進行節奏上的變化,例如:將2/4的│小白 兔│白又 白│兩只 耳朵│豎起 來│,變寫成│小 白兔│白 又白│兩只 耳朵│豎 起來│。富有變化的節奏型有助于發展幼兒的節奏記憶和內心聽覺,還會引起幼兒對新節奏型的探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