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庚子年的春天,新冠病毒肆虐華夏大地,天使披甲,踏雪逆行;全民戰疫,攜春而歸。一切都會歸于平靜,但這一切一定將在每個人心中烙下永恒的銘記。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在遽然而至的災難面前,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適應變通的重置。生活及教育,作為教師,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化危機為教育契機,如何將這一特殊事件轉化為活動資源,如何將這段特殊的生活經歷轉化為孩子成長的特殊途徑呢?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疫情 主題活動 生命安全教育
時代的發展,帶來教育的與時俱進。幼兒園課程改革過程中,主題活動為孩子和教師提供了開闊式的探究內容,已成為的幼兒園課程設置的重要方面。幼兒生活和興趣的多樣化、經驗和思維方式的多元化,也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挖掘幼兒園主題活動的教育功能,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一、緣起——背景與思考
幼兒園主題活動是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來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其特點是將各種學習內容圍繞一個中心有機連接起來,讓學習者通過該單元的活動,獲得與“中心”有關的較為完整的經驗。
庚子年的春天,新冠病毒肆虐華夏大地,帶給孩子一個最為特殊的假期。時代發展的浪潮,在這一年里,歷史長河里或緩或急的人類征程,好像從來沒有這樣波瀾壯闊、風云詭譎,礁石與巨浪,風險與挑戰,伴行著我們原本可以一帆風順的童年旅程。然而,這一切似乎凝固在了這一年的春天,凝固在了信心滿滿整裝待發的開學季。抗疫、感恩、致敬之后,一切都會歸于平靜,但這一切一定將在每個人心中烙下永恒的銘記。而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在遽然而至的災難面前,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適應變通的重置。曾幾何時,我們習慣了有條不紊的生活起居,我們孜孜以求著寧靜平安的日出日落。但是一朝災難來臨,如何應對挑戰、如何規避風險、如何讓信心重振、如何讓生活延續,就成了擺在人類面前最嚴峻的命題。
生活即教育,每一段經歷都是一次成長,每一段風雨都是一種收獲。疫情之下,除了帶給我們共同戰疫的經歷,作為教師,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化危機為教育契機,如何將這一特殊事件轉化為活動資源,如何將這段特殊的生活經歷轉化為孩子成長的特殊途徑呢?本文擬以大班新冠疫情主題為例,談談其中的實踐與思考。
假期里,老師們都精心制訂了主題活動計劃,但在課程審議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樣的主題活動計劃存在很大的誤區,具體表現為:
(一)主題確立過于籠統,缺乏針對性。本次疫情的關注點很多:病毒本身、病毒來源、防疫措施……,但什么是大班年齡段主題活動的切入點呢,不夠明晰。
(二)目標上偏重于科學與健康,對情感稍有忽略?挂哌^程中,這樣一幅畫面讓我們動容:天使披甲,踏雪逆行;全民戰疫,攜春而歸。“最美逆行者”“凡人英雄”正與大班課程“人們怎樣工作”相關方面緊密聯系,是社會情感教育的有利資源。
(三)內容上心理健康方面有待補充。孩子的心理防線通常比成人更加脆弱,尤其在經歷超過自身認知范圍的突如其來的事件后,心理容易產生極度不適。關注大班幼兒情緒狀態,通過相應的教育與積極的引導,排除疫情帶來的心理恐慌,這是必不可少的。
(四)生命安全教育相對薄弱。這次疫情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回歸教育的本真,生命安全與健康始終應該放在首位。我們的教育應教會孩子更好地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追求——更新與實踐
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立場即兒童立場。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選擇,一般基于幼兒興趣、幼兒實際生活與教育價值。“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幼兒園主題活動只有接地氣地從兒童生活出發,關注兒童發展才能將活動意義真正落到實處。
在新冠疫情主題活動實踐中,我們如何走出誤區,將相關的生活經驗和內容切切實實融入到幼兒園的課程中去,發揮主題活動的最大功能,促進幼兒發展,我們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
我們調查了大班兒童生活經驗、兒童興趣點、兒童需求點出發,嘗試了以下實踐:
(一)關注兒童生活,落實活動目標。
大班幼兒在居家生活中已經感受到身邊的變化,以及“新型冠狀病毒”這一社會熱點,在此基礎上,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身心健康: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技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
社會情感: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的氛圍,尤其在疫情籠罩下,讓幼兒“感受關心與同情,尊重他人”,并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很重要的。
科學認知:初步了解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興趣,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引導幼兒感知和理解生活和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們將目光投放到疫情中孩子的困惑和思考、疫情過后孩子的生活和需要,最終將“病毒來襲我不怕”確立為大班活動主題,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預設了主題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征及傳播方式,知道病毒帶來的危害,不恐慌不大意。
2.初步學習病毒防護的方法,能用繪畫、記錄等方式交流自己的防護經驗及想法,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和身體素質。
3.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感恩抗疫工作人員。
4.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和愛護生命。
(二)追隨兒童興趣,整合活動內容。
大班孩子有極大的探索欲望,喜歡尋找、發現事件背后的秘密,教師應該從孩子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選擇適合的內容,搭建起一座橋梁,幫助孩子獲取新的知識經驗,并提升知識經驗。
集體活動中,在健康方面,我們側重于自我情緒管理和增強身體抵抗力方面的內容:“趕走病毒小怪獸”“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引導幼兒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社會領域,選擇“最美逆行者”“致敬白衣天使”“身邊的榜樣”等內容,引導孩子關注“小我與大我”“自由與規則”“自私與友愛”;科學方面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進行相關生命安全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題,“生命的秘密”“大自然的報復”等帶有一定認識高度的內容都是大班孩子感興趣的內容。
在區域活動中,建構區共同收集鞋盒等材料,構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讀寫區準備“病毒小貪”“阿嚏”等主題繪本,以及空白冊子,供孩子們閱讀創作;美工區有“設計口罩”“抗疫主題畫報”等內容;科學區“‘解剖’防護服”“顯微鏡的秘密”;表演區“抗疫數字歌”等。
環境創設也是主題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班孩子動手能力強,將防疫小常識、衛生好習慣、特殊時期的生活常規等內容,如晨檢小程序、我會帶口罩、七步洗手法……,通過手工、繪畫、標志等方式巧妙融入主題環境,既訓練了大班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又增強了一定的趣味性。
(三)著力兒童發展,優化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是主題活動正常開展的有力保證,實踐中,教師應注意優化綜合各種可利用的資源開展主題活動。
疫情期間,社區是接觸最多的場所。在本次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積極聯系社區防疫工作人員、鄰近的人民醫院,去觀察、訪談、學習,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家長資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孩子們通過視頻連線,采訪了相關家長,有不畏生死親赴武漢抗疫一線的醫生家長、有積極捐款捐物的個體戶家長、有每天細心陪伴孩子的居家家長……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奉獻;不一樣的內容,一樣的大愛,都推動著主題活動的進展。
特殊時期,媒介資源成了最常見也是利用最多的資源,孩子們通過圖書報刊、網絡查詢主題資料,學習強國、新聞聯播這些高大上的媒介,傳遞給孩子滿滿的正能量,充盈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四)觀察兒童表現,注重活動彈性。
主題活動強調教師的預設與幼兒的主動生成相結合。但老師預設的活動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必須保留一定的彈性。兒童是活動的主角,教師作為兒童發展的支持者、引導者,在主題實施過程中要不斷觀察、記錄、分析兒童,了解兒童目前的知識經驗水平,了解兒童的發展、了解兒童的發展需求、了解兒童個體的學習與發展方式,并根據觀察與解讀,對兒童后續教育做預設或調整。在大班“病毒來襲我不怕”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孩子們對“蘇康碼”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就及時調整活動內容,引導孩子探索蘇康碼的秘密;不少家庭點外賣成了常態,教師觀察到有孩子在生活區制作外賣,就組織孩子收集材料,創設了“餓了么”區域。
當然,主題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彈性的,如大班幼兒的七步洗手法、正確戴口罩這些內容,我們就延伸在生活環節和家庭中實施;每日時間安排和生活計劃的制訂,也是家園合作,共同引導幼兒完成。
三、后續——反思與拓展
在“病毒來襲我不怕”主題活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產生了不少疑問和困惑:
(一)生命安全教育是一個長遠的話題,不是某一個主題活動就可以完成的,如何從大班幼兒實際出發,拓寬生命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某些家庭生活觀念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影響了主題活動的推進,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疫情是一場危機,也是特別的發展契機。這些問題都有待在下一步的實踐中去探索、解決,在實踐中成長,在思考中前行!
參考文獻:
【1】王萍主編.《3-6歲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05.
【2】高秀琴.《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TJH162高秀琴的博客.
【3】王春燕.《基于兒童,基于發展,做好幼兒園課程的應對》
【新冠疫情背景下大班主題活動的實踐與思考】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