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園本節日環境基于園本特色文化,從創設多維度、多元整合的園本節日環境入手,以幼兒的興趣與社會生活經驗生成園本節日環創活動,依幼兒的經驗不斷豐富環創材料,重視節日美育環創過程實踐,促進幼兒對儀式性文化美學的共鳴、體驗與表達.
關鍵詞:幼兒園 園本節日環境 文化美學 環境創設
園本節日環境是基于幼兒園園本,為促進幼兒自主游戲與學習的需要,全面支持幼兒發展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營造特色園本文化而創生的節日活動環境。園本節日環境作為幼兒感受園所文化內涵及在教育活動和課程中自主學習、發現和探索的中介與橋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美學發展角度來看,園本節日環境獨特的價值在于通過創設與節日相關的文化環境,給予幼兒儀式性的文化美學體驗。其中,節日活動中的儀式感區別于幼兒園其他活動,且儀式感不同于形式感,具有促進幼兒真游戲的驅動力,為幼兒賦予更好的精神屬性和個性化的價值。本文借鑒我園開展園本節日美育環境創設情況,基于構建“和美”園本節日文化環境,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要求的“和美”幼兒,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的“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及“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四個方面,對如何有效地創設幼兒園園本節日美育環境進行闡述,以期促進園本節日美育環境對完整幼兒的培養。[1]
一、創設多元整合的園本節日環境,引起幼兒美的共鳴。
主題整合式的園本節日活動是創設多元園本節日環境的前提。在推行美育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筆者意識到對幼兒美育方面的培養不應局限于藝術方面的欣賞感受與表現,還應從自然及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幼兒進行美育教育。[1]
1.多角度創設園本節日環境,促進幼兒多方位發展。
園本節日環境是園所文化在節慶環境方面的延伸,與園所中園本文化特色所創設的環境相互融合,是跟隨園本節日活動項目生成而不斷進行橫向、縱向創設與調整的節日環境。豐富園本節日環境,力求從師幼精神環境、園所公共環境、班級課程環境、游戲環境及操作材料等方面進行創設。[3]
在上一階段中,我園四個班級分別從園所公共環境、班級環境、區域環境及特色活動環境四個方面開展園本節日環境創設實踐研究。在一階段的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這種“一班一特色”的課題研究模式,雖能幫助教師明確引導幼兒開展節日環境創設的方向,卻容易造成幼兒在環境創設實踐中美育體驗的碎片化,不利于調動幼兒對園本節日環境文化美學的共鳴。對此,筆者認為園本節日美育環境的設計應遵循空間環境的協調統一原則,通過空間的劃分,避免與班級主題環境產生沖突。例如,在公共環境的創設上,可利用互動性較低的大廳、戶外空曠地投放相應的環境材料,結合走廊、扶梯等環境為園本節日活動氛圍點綴。而內環境,則可專門劃分若干間功能室或功能區,作為園本節日活動開展的主要環境之一。在節日活動功能區中,投放相關課程材料、區域游戲材料等,通過自主活動、特色課程等不斷豐富節日環境內容,形成完整的園本節日活動體系環境,為幼兒系統的、多方位地感受園本節日活動環境所帶來的文化美學提供精神與物質支持。
2.基于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思考創設多元整合的園本節日環境。
在創設節日美育環境時,許多教師特別注重節日環境所呈現的視覺美感,認為因藝術是美育的主要表現途徑,為此,在外環境、班級課程環境或游戲環境等方面的設計上,更偏向于由藝術領域活動來展現。這種固有思維的引領使幼兒在節日環境的一系列創設活動中,更偏向于藝術領域的學習,容易出現學習與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此外,單一的園本節日模式限制了多元園本節日環境創設的開展。園本節日服務于園所文化,這就要求學園制定園本節日主題時,應致力于從園所特色文化中開發多元、富有趣味、著眼于幼兒興趣與經驗的園本節日主題,調動幼兒對多元整合園本節日環境中的文化美學共鳴。同時,有明確指向性的園本節日主題,能幫助一線教師與幼兒在設計節日環境時更有針對性。
繪本閱讀為我園的辦園特色,以我園四大園本節日“春之韻——閱讀節”、“夏之潮——藝術節”、“秋之思——益智節”及“冬之火——運動節”為例。四個園本節日看似獨立,實則可從園本特色文化——繪本閱讀出發,進行多元整合。挖掘不同類型繪本中,貼近幼兒社會生活興趣與經驗、符合當前節日的內容來設置指向性明確的園本節日主題,在節日中設定與繪本元素相關的活動來體現園本節日特色,借助繪本元素進行園本節日美育環境的創設,在創設過程中注重各領域間的橫向聯系及幼兒在藝術領域方面的縱向發展。如結合繪本《飛吧!爸爸!!》開展以“飛行器”為主題內容的園本節日活動,通過創設科學、語言、藝術、社會等多領域相互滲透的節日環境,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創設繪本《飛吧!爸爸!!》閱讀長廊,鼓勵幼兒積極收集與飛行器相關的書籍,投放到公共閱讀區中,幼兒積累對飛行器的認知經驗的同時,從感知飛行器發展過程及認識多種類型飛行器中激發對飛行器文化深厚底蘊及多樣性的美的共鳴。而以多媒體為媒介,創設“飛行音效大師”活動環境,鼓勵幼兒使用身體律動或各種生活材料,通過為飛機在各種場景中無聲的飛行畫面增添背景音效,感受節奏樂的韻律美。此外,還可開展以合作設計飛行器、設計飛行器模型等活動,在園本節日活動中創設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使幼兒在與同伴、教師的友好合作中,對人際關系間的精神文化美產生了共鳴。[4]
二、開展符合幼兒原有經驗與發展的園本節日環創活動,激發幼兒美的體驗。
組織者預設園本節日活動主題時,應著眼于幼兒的社會生活興趣與經驗,在原有經驗基礎上與幼兒共同策劃園本節日活動環境。同時,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幼兒參與節日環境創設的過程是游戲的一部分。筆者以為鼓勵幼兒嘗試以項目化游戲思維創設節日活動環境,能夠幫助我們真正認識到幼兒才是園本節日環境創設的主體,嘗試以項目化游戲思維創設節日活動環境,層級推進,促進幼兒在原有經驗上的發展,進而拓展經驗,豐富節日環創內容,深化園本節日環境的美學作用。只有通過自主創設節日環境,幼兒才能全身心地體驗園本節日環境帶來的文化美學感受。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興趣、在園本節日環創游戲中的探究點及所碰到的矛盾點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幼兒與節日環境的互動中做到層級指導。在以“飛行器”為主題內容的園本節日中,幼兒的共同點是樂于傾聽繪本故事《飛吧!爸爸!!》,但在解讀繪本內容上便有了年齡層次的差異。圍繞環境材料——飛行器的投放方式來說,對于低年齡層的幼兒,更傾向于使用高結構的成品飛行玩具,比如與色彩較為單一的仿真飛機模型相比,色彩鮮艷的熱氣球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在指導時,可引導幼兒從觀察熱氣球的外觀、飛行的樣子及多個熱氣球一起升空的景象等方面感受這一環境材料在靜態及動態方面的美,并嘗試引導中、低年齡層幼兒將氫氣球會漂浮在空中的經驗遷移至簡單的熱氣球制作。在制作“熱氣球”的游戲環境中,氫氣球的浮力無法克服攜帶物的重力而產生的矛盾,則會進一步促使幼兒積極探索使“熱氣球”上升的方法,激發幼兒對感受“熱氣球升空”這一節日環境氛圍的美的渴望。對于高年齡層的幼兒,則可從感受不同飛行器的造型美、體驗遙控飛行器的飛行樂趣、探索飛行器飛行的秘密、嘗試制作無動力簡易飛行器、親子制作動力飛行器等方面,根據幼兒在園本節日活動中的游戲經驗,不斷地豐富環境材料的投放與創設。
三、關注園本節日環創實踐過程,促進幼兒美的情感表達。
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對幼兒個體差異的表述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在教育方法上從幼兒的強項智能進行引導,都能令其有成就感,從而達到自我悅納、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個體間的差異使幼兒對從環境中習得并內化美學的方式有不同的偏向,有的幼兒偏向于聽覺、有的幼兒偏向于視覺、有的偏向于靜態感受、有的偏向于動態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節日環境創設時,在順應共性的基礎上,正確對待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心智模式,不斷推進,建設全方位的園本節日美育環境。
其次,開展與園本節日美育環境創設相關的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應關注幼兒在發展水平、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也應創設能夠促進幼兒在這一過程中養成良好學習品質的節日環境,幫助幼兒在創設園本節日環境時更加積極主動、自然大方地表達對美的感受。繪本《飛吧!爸爸!!》中,爸爸從零開始,堅持以行動實現夢想。過程中的失敗帶給這對父子的不是沮喪而是更為廣闊的幻想世界。在這一繪本的閱讀氛圍環境中,幼兒感受到了大膽嘗試、堅持與勇氣帶來的品格美,教師可進一步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表達方式創設“夢想墻”,在參與創設“夢想墻”這一節日環境中,促進幼兒對美的情感表達。
此外,教師還應改變以園本節日環境創設結果所呈現的視、聽覺藝術美進行效果評價的方式,對幼兒的美育教育評價從追求形式走向實踐,幫助幼兒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經驗梳理,通過觀察、分析幼兒在園本節日環境創設活動中個體自發創作的動機和需要,對幼兒在創設園本節日美育環境的各方面表現進行評價,提出推進措施。
基于園所文化創生的園本節日環境帶給幼兒的是對園所文化美的深入感受、理解與體驗。我們應致力于建設能使每一位幼兒動心、動情、動腦、動手的特色園本節日美育環境文化,創建適合幼兒發展的自由、自主、全面、平衡、自然、和諧的節日美育環境,追求有園本特色的節日美育環境,做全面發展“和美”幼兒的真教育。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謝穎蘋.培育心動靈動的孩子-幼兒藝術創意教育之我見[J].東西南北·教育,2015(3).
[3]李丹.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亞太教育,2015(21).
[4]高星.基于生態美育理論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探索[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5(10).
【初探《指南》背景下幼兒園園本節日美育環境創設指導策略】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