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學科,它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強的特點。數學知識屬于皮亞杰所說的數理邏輯知識,它所反映的是一種超出物質現實之外的建立在人腦中的一種關系。皮亞杰認為:3---6歲的幼兒屬于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復的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被操作的對象,而是來自在操作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和活動,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園數學教育應該注重啟蒙性、生活化,教師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有意義的學習數學的機會、提供豐富的學習數學的材料、將數學教育的內容貫穿融入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經驗,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一,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物質環境中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數學操作材料,在活動區設立數學角。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興趣的、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廢舊物品如瓶蓋、糖紙等,貼近幼兒生活,激發幼兒去擺弄的欲望。還應注意墻面材料的利用價值,幼兒通過觀察、擺弄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官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的數的關系 。在投放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反思所投放的材料是否是有意義的、是否促進了幼兒的學習,做到真正體現激發幼兒探索的要求。另外,數學角的材料可根據不同時期的教育目標與幼兒的數學經驗定期更換,同時同一類型的材料應該多種多樣,體現出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這樣能讓不同程度的幼兒都有操作的機會,都能獲得發展。
精神環境強調情景創設與幼兒的語言交流。情景創設是強調幼兒在數經驗和數學教育目標基礎上創設各種問題情景,為幼兒提供豐富獲得而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主動活動的熱情。
第二,數學教育應該融入幼兒的生活。
建構主義認為幼兒的發展是由于兒童在不斷地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認知沖突是兒童自我建構數概念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生活當中,兒童的認知沖突會更加突出。兒童頭腦中的數概念不應該完全依靠教師的講解,而應該是兒童對現實生活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可以將數學教育的內容融入進去,當然其中也不乏教育的機會。例如:我們可以在給幼兒點名之后帶領他們練習點數,以10個幼兒為單位數,并說出總數;可以在數過之后請幼兒說說自己是第幾個,學習序數;可以在幼兒排隊時請他們一個男生一個女生的排,練習排序;還可以在幼兒用餐時請他們一一對應擺放碗筷或數數自己吃幾碗飯、幾塊面包,再吃一碗(一塊)是多少……任何時候都可以是幼兒學習數學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是幼兒數學學習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種最好的表現。
因此,把教育內容,特別是教育過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讓幼兒在與其自身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學習幫助幼兒成為數學問題的解決者,學會用數學推理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幼兒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者、聆聽者與記錄者,不干涉幼兒自己的創造活動,讓幼兒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建構抽象的數概念,經歷建構---嘗試---再建構的動態過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數概念。
第三,家園配合對幼兒數學教育的意義。
數學知識是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幼兒在學習中會有一定的困難。幼兒園雖然有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但是為幼兒提供的學習數學的機會還是太少,而在日常生活中充滿著數、量、形、時間、空間的有關知識和內容。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占大多數,可以充分地利用家長的優勢對幼兒開展數學教育,例如:家長可以在帶孩子外出游玩的時候引導孩子觀察大自然中的數學現象,讓幼兒說說車輪是圓的、窗戶是正方形的、動物園有幾只大象、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體現出家園配合的重要作用。利用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可以使幼兒在既輕松又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的數學知識,家長可以以這樣的學習方式為幼兒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皮亞杰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的各方面智能的強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該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不同的教學手段,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有目的性地引導幼兒自由、開放地表達自己,讓幼兒在自己的不斷實踐與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
【對幼兒數學教育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上一篇:大班數學:做棒棒糖
下一篇:寓數學教育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