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的核心思想:在具體情境中構建知識。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把外界知識直接輸到心理的過程,而是以“主體”已有經驗為基礎,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幫助而實現意義建構目的。因此,情境設計是情境教學的首要環節。
幼兒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據具體的形象來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關鍵是靠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幼兒美術教育不是培養小畫家,而是主要培養他們的悟性和興趣。
因此,以上兩者都是以情境為核心,符合了幼兒的心智發展規律,借助具體情景來培養兒童的興趣和想象力。由此可見,情境設計是幼兒美術教學的首要環節,設計過程如下:
一、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模擬情境
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綜合處理圖形圖像、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多種信息及其存儲與傳輸的技術,可以分為多媒體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兩大部分。多媒體的應用使幼兒在教學過程中能欣賞到更多更美的物象,為其審美素質、思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境”是指學習環境的情境,強調“情境”在意義建構中的關鍵作用①。而信息技術是創造情境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幼兒美術教學中利用各種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形象、生動,直觀展現情景,培養幼兒興趣和想象的空間。
如中班美術活動《奇妙的圓》,首先讓兒童通過欣賞多媒體課件,直觀地感知圓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然后添畫成各種物體使它變得更形象。
1.多媒體情境設計。
一只小魚游來,吹出許多圓形的泡泡,演變出課題,導入課題。
2.演示圓的組合。
(1) 小魚吹出許多泡泡,然后一個一個組合在一起,提問像什
么,演變成一只毛毛蟲。
(2) 小魚吹出許多泡泡,然后一個一個組合在一起,提問像什
么,演變成一只蝴蝶。
(3) 小魚吹出許多泡泡,然后一個一個組合在一起,提問像什
么,演變成一串串葡萄。
3.討論探究,讓幼兒在實物投影儀上進行圓的組合,組合成和老
師不一樣的物體。
4.全屏顯示,幼兒欣賞作畫。演示由圓組合成的小娃娃、小雞、花、云、蝴蝶等完整地一幅幅畫面。
以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最大優勢就是色彩鮮艷,形象生動。課件符合啟發性原則,努力調動了幼兒學習興趣,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激起了幼兒再操作的愿望。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積極性也改善了教學的環境。
二、聯系實際生活,展示真實情境
創作源自生活,幼兒美術不強調畫對現實文娛的相似性,而是培養其觀察力、想象力和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幼兒經常多看,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不僅要引導幼兒觀察單個物體的顏色、形狀,更要注意引導其觀察物體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與其它物體之間的聯系。
如開展“汽車世界”活動:活動之前讓幼兒觀看有關錄像、模型和馬路上形形色色的汽車。教師邊讓幼兒觀察邊提問,如:“馬路上都有哪些汽車,它們長什么模樣呢?”“它們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呢?”等等問題。然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幼兒:除了生活中常見的汽車之外,還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專用汽車,如: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機、鏟車;人民警察專用的警車、吊車和清障車;還有一種能在水面上開的叫水陸兩棲汽車……。讓幼兒體驗不斷探索,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樂趣,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聯系幼兒實際,展示故事情境。
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著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的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②。因此情境設計一定要聯系學習實際,但要杜絕消極地適應兒童智力發展已有水平,而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找到合理的現實“支架”,幫助幼兒不斷沿“支架”爬升。
如《拔蘿卜》這節課中,首先讓幼兒聽故事,了解故事的人物次序和對話情景。引導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邊講邊畫:1、教師:“誰來拔蘿卜呢?”幼兒:“老爺爺來拔蘿卜”2、教師:“老爺爺拔不動蘿卜,該怎么辦呢?”幼兒:“老爺爺請老婆婆來幫忙。”就這樣順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直到把蘿卜拔起來。然后請兒童把具體畫面描繪下來,兒童會結合自己的想象力畫出各種各樣的蘿卜、人物和動物。并且故事帶給了幼兒團結就是力量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啟迪。
四、開展課堂活動,表演體會情境。
教師應該設計帶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內容,如繪制趣味性插圖、創作娛樂性漫畫、卡通畫、剪紙、布貼畫等等。
如 “吹泡泡”一課:教師可在課前組織一次“吹泡泡比賽”,或是由在上課的時候,由老師帶材料到班上,現場為幼兒演示吹泡泡的情景,若是這些條件都不具備,也可以為幼兒提供相關圖片或是錄像帶。總之,應盡量為幼兒提供直觀、具體、形象的教具、學具,讓幼兒對所學的內容有真實的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具體的影像。幼兒通過教師提供的物質環境,對“吹泡泡”的情景已有了一定的影像,但僅限于那一基本畫面,幼兒的思維沒有活起來,畫面也僅僅停留在那一刻,此時,就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讓畫面在自己的頭腦中活起來。“泡泡越來越大,慢慢地變得比小朋友的臉還大…”,隨著老師的談話,幼兒的思維一步步前進,頭腦中的畫面也越來越鮮明。這樣的描述,不但能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吹泡泡的印象,同時也對激發幼兒動手操作有很大的作用。
又如開展《天天做操身體好》這一活動時,首先讓幼兒讓幼兒欣賞《幼兒廣播體操》演示畫面,然后展開討論:為什么我們每天要做操呢?然后請個別幼兒來做早操中的某一動作,如:側手舉,手上舉、手叉腰等動作,引導幼兒觀察做操的不同姿態。手、胳膊和腿各部位所處的位置,整個身體的姿態挺直或彎腰,然后讓幼兒畫出各種動作。本節課通過動作演示的方法,讓幼兒更直觀地了解人做操時的不同姿態。由于幼兒形象思維占優勢,因此在繪畫活動之前仔細地觀察,可以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使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畫面內容更豐富多彩。并起到激發幼兒繪畫興趣,拓展想象思維的最終目的。
五、發揮語言、音樂功能、形象描繪情境。
活動前說畫可以激發幼兒繪
畫的興趣。鼓勵幼兒在畫畫前大膽地表述自己想表現的內容,畫后能解說自己的畫,讓幼兒逐步了解到一幅好的畫是與畫畫前的想象與畫畫后的“說畫”是不可分割的。這也為他們從無意識的涂鴉階段過渡到有意識的創作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幼兒在“說畫”的過程中培養了大膽構圖的能力;音樂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豐富的。現代抽象大師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給繪畫和音樂作了如下描述:“色彩好比琴鍵,眼睛好比音槌,心靈仿佛是繃滿弦的鋼琴,使人的精神產生各種波瀾和反響”③。而通過音樂創設具體的情境氛圍,就可以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如畫兒童畫時,可以以歡快悅耳的兒童歌曲加以情境烘托,來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從而增加學生對于兒童畫的表現力。
如在《畫音樂》中讓幼兒聽一段音樂(如貝多芬的《春天奏鳴曲》),在完整欣賞幾遍后,引導幼兒體驗感受作品的美。讓幼兒閉上眼睛,耳聽音樂,跟著教師想象:"哇,這里的景色好美呀……聽!是誰在唱歌?……我很高興!……"等,讓幼兒充分體驗,并鼓勵幼兒用繪畫語言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感受。幼兒憑自己的主觀感受、情緒體驗無拘無束地繪畫,不同幼兒所表現的畫面內容和形式明顯的不同,富有個性特色,如有的用冷暖色、線條或抽象圖案來表現,有的則結合日常生活內容來表現等。
而通過音樂創設具體的情境氛圍,就可以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如畫兒童畫時,可以以歡快悅耳的兒童歌曲加以情境烘托,來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從而增加學生對于兒童畫的表現力。
總之,在幼兒美術教學中,以上各種設計方式相互結合,靈活運用,往往能給幼兒帶來濃厚的興趣,并更加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知識、技能、品德有機統一,平衡發展。
【淺談幼兒美術課堂教學的情境設計】相關文章:
下一篇:幼兒美術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