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教學中,我們首先確立以幼兒為主的思想,積極創造條件,注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做到“導而不包”(指導而不包辦),給幼兒留出一定的空間。
隨著對“規程”的深入貫徹,幼兒音樂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許多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不僅僅體現在幼兒對實際教學材料的較高水平的掌握上,更體現在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以及對音樂活動興趣愛好的明顯增長上。近年來,我園以“培養興趣”入手為指導,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打擊樂活動作了初步嘗試。
一、從興趣入手對幼兒進行擊奏樂活動。
興趣是產生主動學習行為的內動源,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濃厚而穩定的興趣時,他就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大膽地去探求其實質。
(1)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
有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中班幼兒常三三兩兩地聚在“音樂角”里,相互擺弄敲擊著樂器,還不時地從嘴里發出樂器哐哐哐、嗒嗒嗒、叮叮叮、咚咚咚等不同的節奏聲,雖無節奏規律但已產生初步的節奏型。幼兒的這一好奇現象,讓我們覺察到幼兒對打擊樂器已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了。在這之后的教學中,我們開始教幼兒逐步認識樂器,學習用耳朵聽辨樂器發出的聲音,用嘴巴模擬出聲音節奏型,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打擊樂的最初興趣。
(2)創設音樂的氛圍
幼兒對音樂節奏活動的興趣是與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因此,創設一個生動活潑,引人“入境”的氛圍,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來指導幼兒感知、理解節奏活動的音樂;讓幼兒通過視覺表象和聽覺表象的聯系,以體驗音樂所表現的風格和情緒。在傾聽《小牧民》的音樂時,我畫了一幅遼闊大草原,遠處有隱約可見的蒙古包,由遠而近突出牧民騎馬的雄姿,幼兒看著圖,隨著樂曲中的節拍、節奏、力度、速度的展開,仿佛來到了寬廣的內蒙古大草原,很快從樂曲中聽辨出由遠而近的駿馬在奔馳,強烈感受到樂曲熱烈、歡樂氣氛,隨即產生“動”的欲望,這種“動”是對音樂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兒隨音樂旋律的節奏、節拍做出了相應的動作,有的隨著音樂哼唱、有的做騎馬動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動作……幼兒的種種表現,正是他們感受到音樂形象的表現。
(3)選擇適當的教材
教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幼兒對節奏活動的興趣。因此,在選擇教材時,首先考慮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馬告訴我》、《郊游》、《加油干》這些有趣的教材,幼兒特別喜歡;其次考慮的是教材的多樣性,有民族風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瑤族舞曲》,有地方風味的《小看戲》、《喜洋洋》、《拔根蘆柴花》,有外國風味的《土耳其進行曲》、《水仙花圓舞曲》,最后考慮的是教材的難易度,也就是說要根據幼兒的接受能力選擇教材,如果教材太難,幼兒學習困難,必然會失去參與活動的信心和興趣;反之,幼兒一學就會,就感到沒勁。所以,每次制定教學計劃我們都遵循這幾個原則,讓幼兒由易到難逐步增強對打擊樂的興趣。
二、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促進打擊樂活動的發展。
打擊樂活動是具有很強操作性的活動,由于幼兒好奇心強,自制能力較差,拿起樂器就喜愛敲敲搖搖,因此,打擊活動比起舞蹈、唱歌等教學活動更難組織,它需要教師有目的地去指導,引導幼兒探索樂器演奏的規律、創造新的動作圖譜,幫助幼兒建立必要的常規。
(1)用整體教學法教幼兒打擊樂
節奏是打擊樂的靈魂,而學習打擊樂能強化節奏感。教學中,我們采取先整體后部分的程序,先讓幼兒欣賞或進行簡單的身體節奏活動,初步感知樂曲的主旋律情緒、風格,再模仿學習變通總譜,然后進行分聲部練習,在練習中打出節奏類型,并相互傾聽相互配合。樂曲我們注意選用旋律優美、結構工整、節奏富于特點的樂曲,并對作品進行分析,反復吟唱,再為每個樂句選取節奏型。充分利用變通總譜的功用性,把動作譜、圖形譜、語音譜貫穿其中,增強了趣味性,使幼兒非常樂意接受。
(2)多種感官參與,提高打擊樂課堂效果。
節奏樂活動中不僅要幼兒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同時還需要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音樂的風格、節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情緒的變化。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幼兒在看中聽、聽中思、思中動,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如中班打擊樂《北京的金山上》,我們采用了邊欣賞舞蹈邊聽音樂的方法讓幼兒欣賞了藏族舞蹈的風格和特點,學習了藏族舞的甩袖、踢撻步、三步一撩的基本舞步,使幼兒在感知理解音樂的同時,相關的舞步和舞蹈信息得到豐富。在此基礎上,教師分段表演舞蹈動作,讓幼兒根據教師的分段動作用聲音模擬出舞步動作(踢踢撻|踢踢撻,同時用手拍出×××|×××的節奏型),這樣調動了幼兒看、聽、思、動等多種感官的運用,促進了幼兒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優化了教學效果。
三、給孩子適當的空間,鞏固打擊樂成果。
如果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也表現出了對打擊樂活動濃厚的興趣,教師不給他們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幼兒主動參與的意識,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提到更上一層樓的高度。
教學中,我們首先確立以幼兒為主的思想,積極創造條件,注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做到“導而不包”(指導而不包辦),給幼兒留出一定的空間,如打擊樂《拔根蘆柴花》中間有一段用變換身體三個不同部位連續拍出節奏的要求,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
①熟悉音樂,并隨音樂做簡單的節奏動作,觀察幼兒中產生的節奏型。
②組織指導幼兒選出合適的動作和節奏型。
③分組設計節奏動作轉換成“動作圖譜”。
④繼續組織幼兒將“動作譜”轉換成“樂器演奏譜”。創造圖譜的利用,使節奏活動更具體、明朗化。
其次,我們利用教室現有場地,開設“旋轉舞臺”,為幼兒主動參與打擊樂活動提供條件。在“旋轉舞臺”里設立了一個樂器箱,里面裝滿了各類樂器、頭飾、彩帶。幼兒可根據需要,自己選擇恰當的樂器即興表演,此外,經常組織幼兒開演奏會,讓中、小班幼兒觀看他們的演奏,提高了他們的演奏技能,增強了中、小班幼兒的參與率。
通過近幾年來對打擊樂活動的探索,我園幼兒在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方面進步很大。幼兒的聽覺也日益敏銳,思維更敏捷,興趣更廣泛,創造、想象力均得到發展,這正是我們對打擊樂教學活動企盼達到的目的。
靖江市西來中心幼兒園 陶惠君
【打擊樂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下一篇:注重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