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未來社會的人才應該是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不僅具有高智商以及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會化程度高、具有強健的體魄。音樂活動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功效。
未來社會的人才應該是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不僅具有高智商以及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會化程度高、具有強健的體魄。音樂活動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功效。原因有三:其一,正如葉圣陶所說:“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音樂為人類所共同理解,能產生共鳴。其二,音樂藝術能陶冶情操,為古今中外有識之士所認可。其三,喜愛音樂是孩子們的天性。音樂對于幼兒的健康心理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一句名言:“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我愛音樂、孩子們更愛音樂,他們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樂的美,產生愉悅的心情。音樂教學確實和其他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前的音樂教學中我也有很多的困惑,通過我在幼兒音樂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實踐,并在工作中大膽嘗試和創新。
一、音樂教學的內容應進行創新
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根植于兒童自己“自然的生長土地上”,符合兒童自然發展法則。目前,我國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仍然有遠離幼兒生活實際的傾向,教學內容小學化,甚至成人化。幼兒音樂教育教學內容要創新。
首先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精心選擇一些具有鮮明特點,易被幼兒接受的樂曲,在不同場合出現不同音樂,能有效激發幼兒興趣。如運動時選擇熱烈的迪斯科;游戲時則選用活潑的鋼琴曲……動人的旋律,明快的節奏促使幼兒躍躍欲試,參與活動的興致頓然提高。如果教師生硬地要求幼兒唱一些晦澀難懂的歌曲,幼兒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內容,也就無法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當然,幼兒就不可能表達自己的心靈感受。
第二,教學內容應更具有時代特點,能反映出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
第三,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呈現方式要為幼兒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要增強教學的選擇性與開放性。
第四,教學內容的設計要適應時代需要,突出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同時要擴展和更新現有的幼兒音樂教育教學內容。擴展和更新后的幼兒音樂教育教學內容應包括“欣賞”、“表現”和“創造”三方面的內容。幼兒欣賞方面,要求用美的事物、藝術作品感染幼兒,喚起他們對美的注意、向往和追求,萌發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感;表現方面,能讓幼兒在主動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能整理生活印象,感受各種藝術手法的傳情作用,初步表現美;創造方面,要求給幼兒自由支配的時間,選擇好的內容讓幼兒自由創造,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如音樂教育活動中,就可以讓幼兒自制簡易樂器、自編歌詞、自唱、自奏、自跳等。比如,一個空易拉罐,幾只碗碟或者幾塊竹片都能用來演奏打擊樂。又如選擇她們經常聽到的兒歌、流行歌曲、動畫影視歌曲……在播放音樂同時讓她們去模仿或自由的發揮想要表現的人物或事物形象,培養她們聽音樂做動作的習慣,初期達到敢于表現自己,敢于隨著音樂起舞。
二.音樂教學的形式不斷進行創新,勤于反思,大膽改革嘗試。
(一)、以情育情。達爾克洛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因此我將音樂教育的重點著眼于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那么,怎樣利用音樂手段達到情感交流、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呢?我認為關鍵是一個“愛”字,因為老師的感情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觸過的人都說我非常愛笑,確實我是個很快樂的人,尤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在事業、孩子和生活中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比如說在活動中經常看著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范;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當孩子們很興奮時,我就說:“天黑了,小動物要睡覺了。”并帶頭假裝睡覺。)同時,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老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鴨媽媽、小鳥、風等,通過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在《長大要當解放軍》中,這是一首堅定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的歌曲,教唱這首歌時,我請一名幼兒穿上小軍裝,背上小木槍,學習解放軍走路的姿勢出現在活動室。孩子們頓時嚷開了:“棒棒當解放軍了!”“棒棒真神氣!”我說:“那我們一起來做解放軍吧。”孩子們積極愉快地模仿著解放軍走路、扛槍等。為了進一步引導孩子表現出解放軍英勇、威風的形象,我邊請幼兒觀看解放軍的圖片,邊問幼兒解放軍是干什么的?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解放軍叔叔為了讓人們過上幸福的日子,他們勇敢的消滅敵人。”“解放軍叔叔是保衛祖國的。”為了使孩子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我啟發幼兒邊聽音樂邊用動作來表達音樂所包含的情感,抒發自己對解放軍的熱愛之情。由此可見,在音樂教育中,教師要充分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音樂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情傳神,以情動人,聲情并茂,感人至深。
(二)、把歌詞編成故事,提高歌曲表達力
歌詞,是音樂的一種文學形式,雖詞語不多、篇幅短小,但卻是幼兒與歌曲接觸的第一步,歌詞中所描繪的人物、情節、語言、動作對幼兒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幼兒園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朗讀和理解詞義的能力,此時若采用傳統的條文式的灌輸,對他們來講則會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通常把歌詞變化為孩子們愛聽的小故事,作為教授新歌的導語,或者以故事情節貫穿整堂課,用生動的語言向他們講解。如在教授《春天來了》這首歌時,我先繪聲繪色地講述:“春天來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有誰在迎接春天的到來?聽!是誰在為春天歌唱?美麗花兒、嫩綠的草兒、可愛的布谷鳥”或者將歌曲融入故事情節當中。如歌曲《小老鼠上燈臺》,我就是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將歌曲通過角色對話演唱出來的------這樣,孩子們在聽故事的同時,情不自禁地對歌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隨之高漲。
(三)、教師在組織音樂活動時,利用多媒體的動感畫面和教師的情緒、肢體動作來帶動孩子的情緒,與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讓孩子在音樂活動中真正地玩起來、動起來。切記,不要讓多媒體指揮我們,而是我們要指揮多媒體,讓它為我們服務。
(四)、靈敏的聽覺是感知音樂的前提,教師一定要讓孩子從聽覺入手,讓孩子多聽,自己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運用各種有趣的音樂手段來激發幼兒聽音樂的愿望,引起幼兒聽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聽的習慣,從而分辨出音樂中的細微差別。另外,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去表現美、創造美。因為音樂活動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孩子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圖片,動感的畫面等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音樂。因此,還要借助與多媒體讓孩子從視覺上,聽覺上都能受到刺激。將抽象的音樂變為讓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象的音樂。例如一首歌曲或樂曲,我們配上不同的畫面、不同的圖案讓幼兒自己想象創編故事、創編動作等。比如我在一次孩子自由活動時間放了一段”梁祝”,并給幼兒提供了一張在網上下載的兩只蝴蝶的圖片。我對孩子提出可以認真地聽,也可以在不出聲音的前提下玩自己喜歡的玩具。有10幾個幼兒在認真的聽音樂,聽完后,我問小朋友:“蝴蝶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孩子們有的說:“兩只蝴蝶在跳舞,跳得很美很美的舞。”有的孩子說:“兩只蝴蝶不高興了,它想找媽媽。”還有的孩子說:“兩只蝴蝶玩得太沒意思了,它想上幼兒園。”等等,孩子的回答是天真的。之后我又讓幼兒可以表演一下蝴蝶,那些在玩其他玩具的幼兒也被我們吸引過來,一起表演。孩子的表現還十分的稚拙但都是真實情感的流露,體現了他們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讓幼兒按自己的條件、方式、愿意去做,他們才能學得主動,才能發會想象力、獨創性。
三、將音樂教學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斷進行創新幼兒時期的音樂活動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僅在上課時進行,也可以在幼兒進園后的日常生活中進行,使幼兒經常生活在音樂環境之中,如在幼兒進餐、活動前,入廁后,以及游戲時間等,都可以根據時間的長短配以不同的活動。這樣的安排,給我帶來了以下好處:(1)在新出的《綱要》中提倡我們在安排一日活動時減少隱形的浪費,生活環節中安排音樂活動可以減少幼兒的等待時間。(2)有利于各個活動環節過渡緊湊,避免教師過多的說教。(3)能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那么,如何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安排幼兒的音樂活動呢?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些我的做法:(一)選一些優美的樂曲給幼兒欣賞如果時間較長的情況下,我會先選出一些曲子,然后根據樂曲的音樂形象用編故事的形式講給幼兒聽,使幼兒了解樂曲表達的意思,當音樂響起時,幼兒來創編各種動作。如在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這組樂曲時,我先提出要求,讓孩子們只用動作,不許出聲,聽一至三遍音樂,并觀察孩子們的反應,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動作,如拍手、點頭,搖身體等,有的孩子還能很快用動作表現出樂曲中個別動物的動作。因此,我抓住時機,鼓勵幼兒隨著樂曲中動物角色的變換,發揮想象,大膽地自編動作,使幼兒在邊聽邊想邊做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音樂。就這樣,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之后再提高幼兒的欣賞層次,讓他們思考,并用語言表達出來。嘗試讓幼兒聽著音樂編一個故事,這樣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又會提高一個層次。又如,《趕花會》,我根據樂曲內容改為《小鴨看花》的故事,幼兒邊聽音樂,邊創編出:小鴨走、小鴨游,及各種姿態美麗的花。幼兒對于這個活動興趣很高,通過欣賞樂曲及創編動作,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現力。幼兒對于這個活動興趣很高,通過欣賞樂曲及創編動作,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現力。另外,還可以欣賞音樂與活動同步進行。如在幼兒進餐時,給幼兒放一些曲子讓幼兒欣賞,如《天鵝》、《蝴蝶》等,有助于幼兒愉快進餐的同時,對于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也很有幫助。(二)拍打一些節奏,提高幼兒的樂感1、拍打生活中的節奏,使音樂生活化。我在這方面借鑒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學思想,將節奏放在首位,利用身體做打擊樂器(如拍手,跺腳,拍膝蓋等)。結合語言,借助這些形體動作來進行練習,激發幼兒的興趣。
如下雨了:來請坐請坐:
XXX–X-XXXX幼兒先反復朗誦,感受節奏的長短,然后再拍打節奏。2、拍打一些幼兒熟悉的歌詞節奏。如:拍打歌曲《走路》中的歌詞節奏:
小兔走路跳跳跳XX·|XX·|X-|X-|X-|小鴨子走路搖搖搖XXX|XX·|X-|X-|X-|由于這些歌詞幼兒很熟悉,節奏拍打起來也比較容易。3、幼兒自己創編一些節奏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將兒歌,童謠等編成具有一定的節奏進行教授,從而引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有創編節奏的欲望。幼兒一開始創編時,往往節奏型很混亂,不大成型,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幼兒可以創編出一些簡單的節奏。這樣,教師一方面及時了解了幼兒掌握節奏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幼兒創編的能力。(三)、用游戲的形式教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學習舞蹈動作不能都在音樂課中進行,這里教師可以利用入廁后、活動前及戶外活動的短短的時間,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手部動作和基本舞步,豐富幼兒的舞蹈語匯。教師也可以用做游戲“跟我學”的方法,請幼兒自己創編動作,別的幼兒向他學習,發展幼兒的創編能力。這個活動幼兒也十分感興趣,常常創編出意想不到的動作,幼兒在邊玩邊學中得以發展。如帶幼兒到戶外散步時,教他們一些有關美麗大自然的小舞蹈,《可愛的太陽》、《樹葉飄飄》、《風吹大地》等。又如在進行勞動以后,教他們《洗手帕》、《摘果子》等。這些舞蹈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及周圍熟悉的環境,因此他們很容易理解接受。經常利用短小、生動形象、動作性強的舞蹈來吸引幼兒的興趣,不僅使他們感到親切可信,易學易記易模仿,而且也能為他們今后創作舞蹈動作打下基礎。總之,音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都離不開要轉變觀念、學習和掌握扎實的理論。讓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切實地為教學服務。因此,我們必須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構建新的音樂教學理念,通過靈活多樣的途徑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還加強日常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利用與培養。雖然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過渡時間都很短,但只要堅持下去,我想長期下來,幼兒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感受力、表現力,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快樂音樂 情感之源】相關文章:
上一篇:律動教學探索
下一篇:融創造力的培養于幼兒音樂活動之中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