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節奏也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節奏感在幼兒音樂活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音樂節奏感也成為幼兒教育音樂活動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如何能讓幼兒在節奏中感受音樂的美妙以及理解、領悟音樂節奏元素并且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能力,我選擇音樂的基本要素——節奏作為研究目標,初步探究幼兒音樂節奏感的培養。
幼兒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節奏也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節奏感在幼兒音樂活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音樂節奏感也成為幼兒教育音樂活動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如何能讓幼兒在節奏中感受音樂的美妙以及理解、領悟音樂節奏元素并且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能力,我選擇音樂的基本要素——節奏作為研究目標,初步探究幼兒音樂節奏感的培養。
一、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從尋找聲音的活動中培養對聲音的敏銳性并且讓幼兒初步接觸節奏。
在活動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去尋找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如:水龍頭沒關緊,有“滴答滴答”水聲;鋼琴上的臺鐘會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音樂區的串鈴,會發出“叮”叮“”的聲音;刮風了,會發出“呼”呼“”的聲音;走路時也有不同的聲響,上樓的“通通通通”,下樓的“踏踏踏踏”……這些奇妙的聲音在幼兒的耳中都是那么美妙。通過尋找聲音,幼兒對自然界的觀察興趣濃了,時不時聽見幼兒輕輕的說:“我聽見……”經常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尋找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了強烈的敏感,并且讓孩子們體會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有各種各樣的節奏,有快、急的,有緩、慢的等等。在聲音的傾聽中,孩子逐漸會發現:“哦,我上樓下樓都是一樣的XXXX呢!”“對呀,幼兒園的鐘和我家的鐘也都是一樣的XXXX!”“可是我家的是X-X-X-X-哦!”
二、音樂也是觸覺的藝術,從身體各部分的活動中培養對音樂的感受并且讓幼兒進一步感悟節奏。
拍手、跺腳、晃身體、彈舌頭、捻手指甚至叩牙齒都是讓幼兒身體來感受節奏以及音響效果的很棒的活動。在幼兒的眼中,自己的身體不僅能自己支配,還可以發出好聽的響聲,這樣的活動他們非常樂意參與。因此,無論在哪一個年齡階段,律動是他們最喜歡的音樂活動,除了簡單的模仿動作外,最近在香港的娛樂節目中的一些身體音樂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教孩子們把簡單的節奏用不同的身體部位來表現并且合奏的時候,他們獲得了很多成功的體驗。隨之教給幼兒認識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聽音樂中告訴幼兒這是幾拍的,讓幼兒一邊拍手一邊聽或者一邊拍手一邊唱,或者尋找哪些自然界的聲音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這些都是幼兒在有音樂伴奏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選擇曲子的時候也盡量選擇節奏感有代表性的、比較分明的。如讓幼兒認識二拍子時,讓他們聽各種《進行曲》,威武雄壯,整齊有力;認知四拍子時,就讓他們聽一些較舒緩的曲子,如《雪花飄》、《小燕子》等,認知三拍子時,就放一些圓舞曲讓幼兒來表現。
三、音樂是多種感知覺感知的藝術,還有各種各樣的打擊樂器輔助幼兒對于節奏的感受。
先讓幼兒了解各種樂器的聲音,是清脆、是渾厚、是長音、是短音,怎樣敲才特別好聽,然后讓幼兒自己給小樂曲尋找適合的樂器,并且配上伴奏,熟悉后練習合奏。在各種打擊樂器的輔助下,孩子對于節奏的掌握是一步一步的牢靠。
四、節奏無所不在,讓幼兒感受,不僅僅能在音樂活動中體驗,還涵括在各種活動中。如語言活動中詩歌的朗誦富含韻律;美術活動中的點線面也可以有節奏的體現;計算操作中也能創造出節奏新旋律;體育運動更需要把握節奏才能做出協調的動作來。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只要老師做一個有心人,處處都可以引導幼兒發現節奏,感受節奏呢!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幼兒是一個個體,個性不一,能力有別,知識經驗缺乏或認知策略不當,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探究這些特點更為突出。所以,幼兒在學習和感受節奏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即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借助當時的情景、材料、提出問題,起輔墊導向的輔助作用。"點撥"不是傳統的講授法而是強調幼兒的主體性,注重啟發式,在幼兒踮著腳且夠不著的情況下,教師給予點撥。幼兒音樂教育就象浩瀚的宇宙星空,理論也是百家爭鳴,但是,只要有一顆細致的心,相信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顆指路明星,讓我們一起繼續探索吧。
【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初探】相關文章:
上一篇:選擇孩子喜歡的早操音樂
下一篇:創設情境 發展情趣 培養情感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