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集體歌唱活動開始程序的設計,實際上是指在幼兒園集體音樂教育情境中使幼兒第一次接觸一首新歌曲的活動設計,也可以說是歌唱教學系列活動中的第一層次的活動設計。以下建議的方法如果應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夠減輕教師教授與幼兒學習的負擔,提高有限教學時間段內的教學效益,而且還能夠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情趣。
1.由動作開始的設計
該方法的適應范圍主要是這樣一類的歌曲:詞曲簡單多重復。歌詞內容是直接描述動作過程的或是比較富于動作性的。但是,有些時候,這種方法還會有更廣泛的適應性。
這種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動作開始”或“動作在前”。
(1)教師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種或一套簡單有趣的動作或動作游戲。在兒童開始對教師提供的動作進行模仿或游戲的時候,教師同時開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為幼兒的活動伴唱。《頭發肩膀膝蓋腳》。
原歌詞:“頭發肩膀膝蓋腳,膝蓋腳,頭發肩膀膝蓋腳,眼睛耳朵鼻子嘴。”
a教師提游戲方式:全體幼兒先把雙手輕輕放在臉頰上,教師喊出身體某一部位的名稱時,全體幼兒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將雙手移到該部位上去。
b教師以隨意的順序喊,有時快有時慢,以使幼兒感到緊張有趣。
c教師改用歌詞中的順序喊,并逐步加快,讓幼兒逐步發現其中重復的規律。
d教師改用歌唱的方式發出指令,讓幼兒逐步熟悉歌曲的整體形象。
(2)教師提出某種形象或活動。邀請幼兒用自己創造出來的動作進行表現.在教師帶領幼兒對選擇出來的幼兒的動作進行模仿或練習時,教師同時開始演唱或播放新歌為幼兒的括動伴唱。如《畢業歌》:“時間時間像飛鳥.滴答滴答向前跑。今天我們畢業了,明天就要上學校。忘不了幼兒園的愉快歡笑,忘不了老師的親切教導。老師老師再見了,幼兒園幼兒園再見了。等我戴上紅領巾,再向你們來問好。”
a教師邀請幼兒創造兩種身體動作分別表現鐘表的秒針滴答運動的樣子和大自鳴鐘擺錘敲正點時運動的樣子。(前者應該小而短并且比較輕快,后者應該大而長并且比較悠遠)
b教師演唱歌曲的曲調,第一、三部分唱輕快.第二部分唱得深情,并同時請幼兒邊傾聽。
c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歌曲的第一、第三部分的曲調是相同的并且是輕快活潑的,第二部分的曲調是不同的并且是探情的。
d教師出示掛圖。并一邊帶領幼兒做動作、—邊范唱歌曲。
2.由歌詞創編開始的設計
該方法適應范圍主要是一些詞曲內容簡單多重復、歌詞語法結構單純清晰、具有某些語言游戲性質的歌曲。當然,對于有經驗的教師來說,這種方法也會有比較廣泛的適應性。
這種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歌詞創編開始”或“歌詞創編在前”。
(1)教師直接提供新歌的第一段歌詞,并用邊演唱邊做動作表演的方式引發幼兒的興趣和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的表述結構”。然后緊接著邀請幼兒創造性地提出另外新形象的歌詞,由教師將幼兒提出的新形象歌詞填入歌曲。“替換”掉原歌詞中的相應部分并演唱出來。如此反復,并逐步邀請幼兒嘗試進行新歌詞的直接填唱。如《胡說歌》:
a教師直接演唱第一段的歌詞。該歌曲實際上只是將唯一的一句歌詞“你把襪子穿在耳朵上嗎”一共重復了五遍。
b教師邀請幼兒和教師一起跟隨歌聲做有關動作。
c教師邀請幼兒提出其他生活中非正常的穿戴方式,并幫助幼兒用與歌詞相同的表述結構將新的形象編成歌詞,接著再邀請幼兒創編相應的身體動作。
d教師演唱新編填出來的第二段歌詞,并邀請幼兒和教師一起隨歌聲做新創編出來的有關動作。
(2)教師提供某種情境。引導幼兒用語言來表述這種情境.緊接著再由教師將幼兒提出的語言組織成歌詞并演唱出來。如:《再見吧冬天》。
a教師提出情境:冬天就要離去,大家懷念冬天中許多美好的事物。對冬天說再見,并且希望冬天再來。
b教師邀請幼兒提出各自對冬天的美好印象.如下雪、結冰以及各種有趣的冬季游戲等。
c教師將幼兒提出的某一事物編到歌詞中唱出。如:“再見吧雪花!再見吧雪花!再見吧冬天!希望你再來吧!”
d教師邀請幼兒按照歌詞的結構自己組織歌詞,并和創編的幼兒一起將新詞填入曲調并唱出。
3.由情境表演開始的設計
該方法的適應范圍主要是這樣一些歌曲:歌詞內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簡單的幼兒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兒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的。
該方法的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情境表演開始”或“情境表演在前”。里所說的情境表演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而且也完全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可以是由教師或幼兒在現場做的啞劇表演或歌舞表演,也可以是由教師或幼兒利用木偶或其他功能類似的教、學具做的情境表演,還可以是由教師在投影屏幕或電視屏幕上播放的有關情境表演。
在以上各種可選方式中,首選的方式是各種現場的啞劇表演。現場啞劇表演的長處是:其一,表演者在時空方面與觀賞者最為貼近,更容易相互吸引和交流.其二,表演者離觀賞者最近,便于觀賞者注意和看清表演的細節。其三,表演者不需要為這類表演活動做太多的準備。其四,一般也不需要額外的經濟投入。當然.其他各種方式的適當穿插使用也可以豐富兒童學習體驗。
另外,這種情境表演的設計應該重點突出,表演動作要能“點睛”、“出彩”,而不是“面面俱到”、“平鋪直敘”。
(1)教師表演,用動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的歌詞內容.如《誰餓了》:
a教師表演,用動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歌詞內容,如:“一只大貓出來了”(模仿動物走路的樣子),“肚子餓得咕咕叫”(做出表現肚子難受的樣子),“看見了小老鼠”(做出看見食物很驚喜的樣子).“啊嗚啊嗚吃完了”(先做出狼吞虎咽的樣子.再做出吃飽后很滿足的樣子)。
b教師邀請幼兒猜想教師的表演所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一開始是誰來了?它怎么了?后來它突然看見了什么?最后它又怎么了?
c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組織歌詞并帶著前述的那些表演動作演唱給幼兒聽。歌詞可能是任何動物以及它們喜愛的食物。
d教師邀請幼兒一起隨歌聲做動作。
(2)教師邀請本班或其他班級的個別幼兒事先準備好一套表演,或教師臨時邀請個別幼兒配合教師做一套表演。該表演象征性地表述了全部歌詞內容或只是提示了歌詞的主要內容。
如《小小蛋兒把門開》:
a教師請一位幼兒。“躲”到一幅“蛋”的圖畫后面(“蛋”的中間有橫向裂文,上部可以打開,后面是空的,幼兒的頭部可以露出來),并在其他幼兒看不見的情況下給該幼兒帶上一個小雞的頭飾。
b教師告訴其他幼兒自己將去“敲門”.讓幼兒猜想門打開以后會有誰走出來。教師:“敲門”,打開“蛋”的上部,戴小雞頭飾的幼兒將頭部露出來.教師繞到“蛋”后牽著“小雞”的手將他領出來,并鼓勵他用小雞的叫聲向其他人問好.
c教師擁著扮演小雞的幼兒演唱歌曲。
d教師重復上述程序,只是每次更換一位幼兒和一種卵生動物的頭飾。
4.由故事講述開始的設計
該方法的適應范圍主要是這樣一些歌曲:歌詞含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表述的內容語言結構也都較前一種稍復雜些。通常會含有難以用動作來表現的時間、地點以及環境描述、情節發展和人物對話等。另外,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體驗和記憶,往往在講故事時還可以配上圖片或活動的圖景。在采用這種設計處理時,教師應該十分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核心是幫助幼兒弄清和記住歌詞、語法結構和內容的邏輯順序,因此,氣氛、趣味的渲染應該注意為理解和記憶歌詞服務,而不應搞得過分。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
該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講故事開始”或“故事在前”。
(1)教師講故事。如《迷路的小花鴨》:
a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圖上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棵柳樹,柳樹下有一只小小的花鴨子,小花鴨正在傷心地哭。接著教師請幼兒猜想:小花鴨為什么要傷地哭?最后,教師完整地講述第一段歌詞中的故事,告訴幼兒:因為小花鴨”逃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媽媽了.所以它正在哭著叫它的媽媽呢!
b教師指著掛圖,把第一段歌詞清唱給幼兒聽。
c教師邀請幼兒一起來猜想:后來是誰看見了小花鴨?他是怎樣幫助小花鴨的?幫助小花鴨的人心里高興會怎樣做?
d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重新改編第二段歌詞中的故事并清唱給幼兒聽。
(2)教師與幼兒一起講故事。如《蝴蝶花》:
a教師出示掛圖。圖上有一個小朋友正在捕捉草地上停著的一只蝴蝶。
b教師指著掛圖講故事要求幼兒觀察.然后總結:這個小朋友看見草地上“有一只小小的花蝴蝶”.他“輕輕地走過去想要捉住它”。可是一直走到蝴蝶跟前,蝴蝶也沒有走。小朋友很奇怪:為什么蝴蝶不害怕我呢?
c教師邀請幼兒猜想:為什么蝴舞不害怕?
d教師揭出謎底:“哦!原來是一朵美麗的蝴蝶花!”教師配合啞劇表演動作演唱該歌曲。
5.由歌詞朗誦開始的設計
與適宜采用故事講述導人的歌曲相比,這一類歌曲中歌詞的語言更加復雜,但情境性、故事性卻又比較弱(當然。故事性較強的歌曲也可以采用此種方洼)。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將歌詞單獨分離出來用兒歌或詩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分散詞曲同時學習的困難.并在第一階段的教學中把幼兒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詞的音韻節奏等方面的特殊審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又可以把幼兒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調和詞曲的關系上。
該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學習歌詞朗誦開始”或“歌詞朗誦在前”。如《蜜蜂做工》:“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來做工。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興味濃。春暖花開不做工,將來哪里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做懶情蟲。”
(1)教師教幼兒學會朗誦歌詞。
(2)教師示范用較快的速度吟誦歌詞——即用類似唱歌的方法朗誦。該方法注意突出歌詞的節奏以及每句終結處所押的“ong”韻和“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
(3)教師鼓勵幼兒和自己一起吟誦歌詞,并同時用琴聲為幼兒的吟誦伴奏。
(4)師鼓勵幼兒集體、獨立吟誦歌詞,并請幼兒同時注意跟隨琴聲的伴奏。
6.由游戲開始的設計
歷史上有許多傳統的幼兒游戲活動都是伴隨著歌曲進行的。在早期的傳統教育中,這種游戲歌曲也都是在學玩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的。后來不知何時教師習慣了把游戲和歌曲分開來作為兩個獨立的內容來教授,也就把原本自然的活動人為地弄得不自然。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只不過是把事情恢復到它的本來面目。
該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游戲開始”或“游戲住前”。如《丟手絹》
(1)教師教幼兒玩《丟手絹》的游戲。教師當丟手絹的人,并在每次從頭開始玩時自已清唱歌曲。
(2)幼兒輪流當丟手絹的的人,教師在每次從頭開始玩時帶領集體幼兒清唱歌曲。
(3)大家一起輪流當丟手絹的人,每次改由丟手絹的人清唱前二句,其他人一起清唱最后兩句。
7.“填充參與”開始的設計
可以使用“填充參與導人”方法的歌曲雖然并不多,但對合適的歌曲恰當地使用會得到很好的效果。可能使用“填充參與”方法的歌曲的上要特點是:歌曲中含有不斷重復出現的簡單的詞曲動機。
該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教師第一次范唱歌曲時,幼兒就用朗誦或歌唱的方式參與。幼兒參與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斷重復的那些部分如《頑皮的杜鵑》:“當我走在草地上,咕咕,聽見杜鵑在歌唱,咕咕,當我輕輕走過去,咕咕,杜鵑飛向小河旁,咕咕,我又趕緊跑過去,咕咕,它又飛向遠方。咕咕,咕咕,咕咕 ”
(1)教師提出:和幼兒一起玩一個小朋友和杜鵑捉迷藏的游戲。并與幼兒討論杜鵑是怎樣叫的。
(2)教師用一根樹枝擋住自己的臉,邀請幼兒在教師的臉露出來時整齊地按照規定的節奏和音高唱“咕咕”。
(3)教師完整地范唱歌曲,并邀請幼兒在教師把臉從樹枝后面露出來時整齊地唱“咕咕”。
8.副歌開始的設計
“副歌前置”的方法.主要是針對帶有“副歌”的比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由于“副歌”通常都是為增加氣勢、強調主題而特別設計的,所以,在創造手法上也更強調重復。換句話也就是說“副歌”一般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激發情緒、也更加容易“上口”和容易記憶。所以.先學會唱“副歌”,然后再在教師范唱整首歌曲時邀請幼兒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參與.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該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從副歌開始”或“副歌在前”。如《秋天多么美》
(1)教師邀請幼兒做一個“看樣學樣”的游戲。一共兩個動作:拍腿和揮手。教師即興地重復或變換動作,幼兒即興反應跟隨。
(2)教師邊唱副歌邊做動作,并要求幼兒注意觀察:教師在唱什么歌詞的時候做什么動作。
(教師在唱“來來來”的時候拍腿,在唱“秋天多么好”的時候揮手)
(3)教師教幼兒初步學會邊唱副歌邊做動作。
(4)教師出示掛圖,指點著掛圖上的有關內容清唱整首歌曲。在副歌開始前教師用“來。。。”字重新給幼兒起音.并用指揮手勢邀請幼兒參與進來。
再如《小鼓手》:“我是一個小鼓手,小呀小鼓手.敲起大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花兒聽了微微笑,草兒聽了點點頭,小鳥聽了跳起舞,小朋友聽了多高興。嘿!我是一個小鼓手,小呀小鼓手,敲起大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a教師出示一面小鼓,用鼓錘敲擊出副歌(歌詞中加線處)的節奏。
b教師邀請幼兒用敲鼓的動作和嗓音模仿的鼓聲表現副歌的節奏。教師用琴聲為幼兒伴奏。
c教師教幼兒學會唱副歌。(歌詞即模仿鼓聲的“咚咚”聲)
d教師出示掛圖,范唱歌曲,并在歌詞順序容易混淆的地方(“花兒聽了微微笑,草兒聽了點點頭,小鳥聽了跳起舞,小朋友聽了多高興”)指點掛圖上的有關內容。在副歌開始時用指揮手勢邀請幼兒參與進來演唱副歌。(如需起音,參見上例)
9.無意義音節玩唱開始的設計
所謂“無意義音節”是相對有意義的歌詞系統來講的。有的時候.我們邀請幼兒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噠噠”的方式或邀請幼兒用唱樂譜唱名的方式來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難的效果。這些“奇奇怪怪”的聲音,有的時候可以由教師向幼兒提出建議.有的時侯也可以由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創造。
“無意義音節玩唱”的方法可以擺在任何程序之中,如果作為導人的程序就是要安排在新歌學習的開始部分。
(1)這種處理可以是為較小年齡幼兒設計的,并作為歌曲學習的導人步驟把這個程序安排在幼兒第一次接觸新歌的時候。如《小樂器》:
a教師提供若干打擊樂器,分別演奏它們,讓幼兒一一傾聽它們的聲音和節奏。
b教師鼓勵幼兒用動作和嗓音分別模仿它們的聲音。教師用琴聲給幼兒伴奏,逐步使幼兒能夠唱出這些樂器的模仿聲。
c教師繼續鼓勵幼兒自己想像出各種“奇怪”的樂器,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如“嘰咕嘰咕、科啦科啦”等。
d教師幫助幼兒把這些新發明的樂器聲音填到樂曲中去唱著玩。
(2)這種處理也可以是為較大年齡的兒童設計的,并且作為對歌曲的新的表演處理把這個程序安排在比較靠后的部位。如《郵遞馬車》:
a教師教幼兒學會用打擊樂器為這首歌曲的錄音音樂伴奏。
b教師引導幼兒創造無意義音節。要求能夠表現出馬車聲由遠漸近又由近漸遠的形象和人們迎接郵遞馬車時的愉快心情。
c教師評價、組織幼兒的意見。調整自己原先的設計。
d教師與幼兒一起嘗試演唱出新處理過的新歌詞。
如以下范例:
第l~2句:無意義音節——“du"。
第3句:無意義音節——“DA”,
第4句:無意義音節——“LA”.
第5~6句:歌詞——“聽啊,聽啊。聽啊.聽啊,馬車來了!郵遞馬車心愛的馬車!”
第7句:無意義音節一“la”
第8句:無意義音節——“da”
尾聲:無意義音節——“du。
10.直觀形象開始的設計
該方法適應范圍主要是這樣樣一些歌曲:歌詞含義對學習歌曲的幼兒來說不夠明確,歌詞的先后順序比較容易混淆。過去許多教師已經習慣使用圖片等直觀形象來幫助幼兒學習,但在使用時尚不太能夠注意突出重點,有時不但沒有能夠幫助幼兒反而干擾了幼兒。因此,在這里重新提出這種方法,是要請教師特別注意方法采用與解決幼兒學習困難之間的關系。
【應怎樣設計新歌教學活動】相關文章:
上一篇:音樂啟蒙,給寶寶安上飛翔的翅膀
下一篇:幼兒園音樂教育目標及其教學策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