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名稱:了凡四訓-第三篇 積善之方5
故事內容:
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中的刑房當書辦。有一個囚犯,因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書辦很可憐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長官求情,寬免他不死。那個囚犯曉得支書辦的好意之后,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覺得很慚愧,沒法子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來,你就嫁給他,他或者會感念這份情份,那么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聽了之后,沒別的辦法,所以就邊哭邊答應了。到了明天,支書辦到了鄉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來勸支書辦喝酒,并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訴了支書辦。但是支書辦不愿意這樣做,不過究竟還是盡了全力替這個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后來,囚犯出獄,夫妻兩個人一起到支書辦家里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在近代實在是少有。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愿意送給您做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通的。
支書辦聽了他的話,就預備了禮物,把這個囚犯的女兒迎娶為妾,后來生了一個兒子叫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后來支立的兒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兒子叫支祿,都被保薦做州學縣里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叫支大綸,也考中了進士。
【支書辦,刑房吏,有位囚犯遭冤屈,被判死罪真可憐;支書辦,心慈悲,平反冤獄無條件,厚德感動死囚犯呀!死囚犯!】
以上這十條故事,雖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過行的都是一個善字罷了。若是要再精細的加以分類來說,那末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圓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難的,有易的。
這種種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應該要仔細的辨別。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樣有功德,那里知道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這樣做豈不是冤枉,白費苦心,得不到一些益處啊!我現在把上面所說過的,分類來加以說明。怎么叫做真假呢?從前在元朝的時候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說: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里,影子也到那里,永遠不分離。這是說行善,定有好報,造惡定有苦報,決不會不報的。為什么現在某一個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有某一個人是作惡的,他的家反倒發達得很?那末佛說的報應,倒是沒有憑據了。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這顆靈明的心,沒有洗除干凈,因此,法眼未開,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反算它是善的,這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看錯了,還不恨自己顛顛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報應錯了呢?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那里會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后,便叫他們把所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都說出來。其中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另外一個讀書人說:貪財,亂要錢是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是對喔!
那些讀書人,都把各人平時所看到的種種善惡的行為都講出來,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全對喔!
那幾個讀書人,因為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對,所以就請問和尚,究竟怎樣才是善?怎樣才是惡?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那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所以一個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并且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還有,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為著某一種目的,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這樣的種種,自己都要仔細地考察。
【了凡四訓-第三篇 積善之方5】相關文章:
• 《小貓的嗝》繪本PPT
• 《我和你》繪本PPT
• 幼兒園教材中兒童故事的研究
• 《誰來我家》繪本PPT
• 《我們的樹》繪本PPT
• 《凱能行》繪本PPT
• 《火焰》繪本PPT
• 《小狗塔菲》繪本PPT
• 《桃太郎》繪本PPT
• 《小猩猩》繪本PPT
• 長長的故事
• 《野馬之歌》繪本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