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里,不但有愛,還應和著人類成長的規律和需求。
案例:
入睡前,3歲的芊芊照例拿起一本書,要求媽媽講故事。媽媽一看又是那本《三只小豬》,就用商量的口氣說:“芊芊,這本書媽媽講了不知多少遍了,今天我們換一本書好嗎?”芊芊一口回絕。媽媽不甘心,捧出一大堆圖書,說:“芊芊,你看這里有好多又好看又好聽的故事,我們看看好嗎。”“不要”芊芊堅決的搖頭,媽媽無奈地拿起那本《三只小豬》,開始講……
分析:
這位母親也許不知道幼兒“喜愛重復”的行為,不是個別的,而是他們專屬的特性。研究表明:幼兒的重復行為總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后的某天,出現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是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時候他會翻身了……。這就是所謂的“學習躍進”發生在重復行為后。
在閱讀中,這種“突然”發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她不斷地要求成人重復閱讀的行為后出現。我們可以這么說,在重復共讀圖書的環境里,成人所提供的,就如蓋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嬰幼兒可順著這框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磚,并在發展成熟之際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復共讀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獲得或學會的某些東西。例如:看到這一頁有牛,他就會哞哞地叫,表現出他知道這一頁的內容。
雖然幼兒喜愛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感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建議您用以下方法:
1、您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幼兒看,對孩子的問題則簡短答腔。只要一會兒功夫,幼兒通常就會失去當下再看的興頭,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讀的興趣。
2、當您察覺嬰幼兒想要求再讀,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問孩子:“你從書上看見了什么?”或請他們自己“念”給你聽。有經驗的成人都知道,幼兒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復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幼兒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后,而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經驗。
4、 啟發孩子思考、發現、創造。家長教讀后,還要有機會讓他經常自己去翻書看,通過反復看圖書啟發他們思考圖書的內容,如家長只講了圖中的大狗,未講小狗,他忽然發現了,有時家長只講了圖中小姑娘拎著籃子,他卻發現了籃子里還有一個蘋果。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這也是一種創造,不一般的發現。
幼兒從重復行為中獲得成長,成人在提供嬰幼兒重復行為的環境中灌輸孩子的生命;孩子絕非固執,成人更非安排一個呆板的環境。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里,不但有愛,還應和著人類成長的規律和需求。
【案例:“固執”的芊芊】相關文章:
• 固執小姐
• 固執的孩子
• 固執(一公升的眼淚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