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雖無法置身于其中,但卻應更好地了解和保護好這個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這個世界。
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摘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您真的理解幼兒的需要嗎
朋朋是個大班的小朋友,他做事與眾不同,喜歡動手,喜歡創造性的操作活動。
一、案例描述
“老師,我要畫八張”
《帽子設計師》這一課的結尾,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三張白紙,讓他們做小小帽子設計師,畫出自己獨特的帽子。這時,朋朋舉起手:“老師,我要畫八張。”老師遲疑一下說:“朋朋,你先將三張畫好再說,好嗎?”朋朋坐下,開始做畫。很快朋朋就畫好了三張,交給老師,老師滿意地點頭,夸朋朋的設計想象力強,很有創造性。“老師,我還要紙。”朋朋說。可是,其他孩子也陸陸續續完成了作品,老師整理孩子們畫好的作品,無暇顧及朋朋。每位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講解之后,老師便結束了這次活動。
“老師,不要擦掉我的畫”
接下來是幼兒自由活動,一個小朋友跑來報告:“老師,朋朋在黑板上亂畫,快去看。”老師被拉到黑板前。原來朋朋在黑板上又畫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帽子。老師看到朋朋畫的起勁,沒有批評,也沒有表揚。只說了句:“朋朋,畫好了你負責將黑板擦干凈啊。”朋朋點點頭。要進行新的活動了,朋朋還在畫。老師發出了命令:“朋朋,快把黑板擦干凈。”朋朋舍不得:“老師,不要把它們擦掉嘛。”可是,這樣亂的黑板對下個活動有影響的啊。老師沒有聽,還是要求朋朋將黑板擦干凈了。
二、分析
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能注重幼兒的創造性,也力爭創設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盡量做到讓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己,用語言表達自己作品的機會。按常規活動的標準衡量,教師圓滿完成了教學目標。
當然,這個半日活動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存在著的問題。朋朋在設計帽子時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可是,
教師并沒有抓住這一良好的教育楔機;為了照顧大多數幼兒,朋朋在活動中和活動后對繪畫表現出的濃厚興趣并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三、反思
1、教師應關注并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始終是處于主動地位,幼兒完全按教師的
意愿活動。那么培養出來的幼兒完全失去了自身的個性。幼兒的許多特長也被埋沒。而新《綱要》明確提出:“教師應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在小小帽子設計師的設計活動中,朋朋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欲望,他兩次提出想多畫幾幅畫,他希望有更多的創作機會,但他的積極性沒有得到老師及時的關注和應答。顯而易見,如果在朋朋積極要求再畫幾張的時候,得到老師的積極支持,為他提供做畫材料——紙,朋朋一定能畫出更多的作品。而且,他的積極性,以及創作的欲望會得到最好的發揮。
2、教師應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及時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
之所以自由活動時朋朋在黑板上畫帽子,正因為他活動中的創作欲望沒能得到滿足。可這時,教師仍然沒有注意到朋朋的超出其他幼兒的特殊需求。朋朋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也更沒有得到應有的恰倒好處的鼓勵和贊揚——如果朋朋畫在黑板上的帽子能得到老
師的重視,并珍視他的作品,保留那些畫,讓朋朋介紹給大家,引導大家參觀品評。那么對朋朋的創作積極性是多么大的保護和鼓勵;對于教師而言,這又是一個多么好的教育楔機呢?
3、轉變教育觀念,正確看待我們身邊的幼兒。
幼兒是社會中一個平等的成員,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中國傳統習慣的影響,孩子往往被看成父母的財產,教師也常將孩子置于被動地位進行教育教學,和日常習慣培養。這種傳統觀念嚴重限制和壓抑了幼兒的獨立性和獨創性的發展,不利于良好個性的形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如成年人成熟,他們的知識經驗不及成人豐富,但他們的自我意識已有了很好的發展,他們也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對別人的評價很敏感。他們希望在集體中有自己的地位,他們強烈地希望得到別人的愛、關注和贊賞。孩子的知識經驗雖然貧乏,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有著與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有著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完整的世界。成人雖無法置身于其中,但卻應更好地了解和保護好這個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這個世界。
【案例:您真的理解幼兒的需要嗎】相關文章:
上一篇:兩招高效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
下一篇:案例:中秋記事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