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其他區域內容(幼兒已不感興趣的內容),對幼兒多一份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
體育活動時,孩子們在玩小推車,但在玩時卻發現:
1、爭搶現象多。
2、小推車在推動時,輪子不滾動現象多。
3、小推車互相碰撞情況多。
分析:
1、小班幼兒模仿能力強,看到別人的玩具,他們都想同時玩一玩,但小推車數量不到人數的一半。
2、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差,在推動小推車時,避讓能力還教欠缺。
3、幼兒手部控制能力發展不一,小輪子的推動需要一定的條件,許多幼兒將輪子平放而沒將其放到滾動位置。
對策:
1、進行分組活動,以減少幼兒的爭搶行為。
2、與幼兒共同討論“輪子為什么轉不動?”以提醒幼兒小手用力向前推,輪子才會向前跑得快的好方法。
3、在場景的設置時,用明顯的記號提醒幼兒開汽車的方向。
案例:
觀察:幼兒剝桔子
1、半數幼兒一聽到要剝桔子,就說:“老師,我剝不來。”
2、劉霆霄、王婧瑜等幼兒用手指摳桔子皮。
3、能剝桔子的幼兒只有四人。
4、有三名幼兒不愿動手剝桔子。
分析:
1、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在家倍受家人的寵愛,時常包辦代替,一些生活技能的學習機會。
2、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小手肌肉群還不發達,個別幼兒對這一活動有困難。
3、老師在考慮幼兒活動時,創設此類機會少。
案例:
今天,幼兒體育活動后脫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熱了些。一些孩子拿著孩子拿著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掛衣服,觀察后發現:
1、個別幼兒把連帽衣的帽子掛在衣架上。
2、少數幼兒將衣服掛在衣架上,
3、多數幼兒不知如何掛在衣架上或掛一次、掉一次。
分析:
1、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2、老師的包辦代替過多及父母的寵愛所致。
對策:
1、以“衣服找洞洞”的形式,引導幼兒拿著衣架尋找袖管上的洞洞,口吻擬人化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加強示范,表揚與鼓勵。
效果:
如今,大部分幼兒已能自己學掛衣服了,雖然還需老師一旁幫助,但“愿學”“想學”的愿望已經激發了。
案例:
撕貼自墻面設置了“果樹”后,孩子們十分樂意投入此活動在自由活動區域游戲時,總會人滿為患,爭搶不斷……
分析:
1、幼兒對此活動感興趣
2、美術活動中的撕貼是第一次開展,幼兒對新事物的興趣明顯高于其他事物,這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
3、我在創設環境時,已考慮了這一點,但估計不足,小圖畫紙的撕貼的投入未起到明顯效果。
對策:
1、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嘗試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2、更新其他區域內容(幼兒已不感興趣的內容),對幼兒多一份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
【案例:觀察案例】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信任·交流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