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著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與不同人物的交往,體驗著交往的感受。所以說在一個新主題的討論中,在兒童的感性經驗基礎上,不能忽略為孩子準備一個游戲的框架,使他們通過充分的想象和演示,創造出更美妙的東西。正如《兒童精神哲學》中提到:“當教育為兒童提供環境的同時,引導兒童進入游戲狀態,這種引導不為兒童認識,但為成人所意識到時,兩者就融為一個活動。”
角色游戲中孩子們玩得興高采烈,這時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們正忙碌著燒菜、做飯,扮演“姐姐”的雯雯則抱著娃娃。可能是娃娃哭了,雯雯哄著他說:“寶寶乖,不哭,姐姐帶你到幼兒園去玩。”這時扮演媽媽的園園聽見了轉過身來說:“我們這里又沒有幼兒園的。”雯雯解釋到:“我是假假說說的。”我觀察到這一情況,便問雯雯“你想帶寶寶到幼兒園去,我們下一次辦個幼兒園好嗎?”雯雯高興地點著頭。于是在游戲講評時,我提出了這個建議,并在討論中決定下次游戲中增加“幼兒園”這個主題。
在我看來新主題的產生必將引起孩子們的興趣,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第二次游戲時并沒有多少孩子對“幼兒園”感興趣,有幾個孩子在“幼兒園”里上了一會兒“課”,沒多久就跑開了,最后做“老師”的雯雯也按耐不住寂寞溜之大吉。“幼兒園”頓時無人問津、冷冷清清,仿佛失去了主題深化的意義。
反思:
之后我仔細反思,發現許多問題。首先在前一次游戲結束時,我僅僅讓孩子們討論了“幼兒園”這個主題所要投放的材料,并沒有為豐富游戲經驗而進行專門的討論,如:幼兒園里可以玩些什么?怎么玩?其次在“幼兒園”這一主題產生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注意自己在幼兒園里的生活,這樣游戲時便會有內容可玩。孩子們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觀察、學習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不同層面便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便在游戲中展現出來:幼兒園的游戲生活;菜攤前的討價還價;商店里對商品的介紹、挑選、詢問……。
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著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與不同人物的交往,體驗著交往的感受。所以說在一個新主題的討論中,在兒童的感性經驗基礎上,不能忽略為孩子準備一個游戲的框架,使他們通過充分的想象和演示,創造出更美妙的東西。正如《兒童精神哲學》中提到:“當教育為兒童提供環境的同時,引導兒童進入游戲狀態,這種引導不為兒童認識,但為成人所意識到時,兩者就融為一個活動。”
【案例:孩子對幼兒園主題沒有興趣?】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案例分析尋找春天的腳步
下一篇:案例:水果飲料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