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來自生活,在生活中學習,也正適應了教育家陳鶴琴強調“活教材”的作用,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讓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得經驗和知識。
有天自由活動的時候,屠晟晟跑過來問我:“王老師我可不可以把小兔子帶到幼兒園?”我說:“可以呀,放在自然角,我們大家都可以來照顧小兔子。”第二天早上,我們班的自然角里就多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屠晟晟的小兔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眼光,小朋友馬上圍過去,相互擁擠這看小兔子,有的小朋友好用手去摸兔子。這時一旁的屠晟晟可著急了,一邊用手推同伴不要擠,一邊告訴大家不要用手碰小兔,可正在興頭上的的同伴根本聽不近屠晟晟的勸告,這時屠晟晟著急的在一邊哭了起來。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就在我思考著要不要介入的時候,已經有幼兒跑到我旁邊說屠晟晟哭了,此時我想是我該介入的時候了,正可以利用今天的這件事情,讓幼兒來了解到底“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喜歡”的真正含義。而且生活中許多隨時發生的小事也是我們教師對幼兒教育的良好契機。
于是我組織幼兒就對剛才的現象進行了討論。當我剛問“屠晟晟為什么哭了?”屠晟晟就急不可待的說:“他都要弄我的小兔子。”剛一說完,洪怡敏就接著說:“我們不能用手弄小兔子的,小兔子要受傷的。”這下剛才用手碰過小兔子的幼兒也急著為自己辯解“我沒有弄小兔子,我只是用手輕輕地摸了一下。”“我就想摸一摸兔子的毛軟不軟,我沒有讓小兔子受傷。”
幼兒只有在通過親身的體驗,才能到感性經驗,所以我就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情景:我讓幾名幼兒到前面來當小兔子,也特地請了剛才用手摸小兔子的幼兒,讓后讓其他的幼兒用手到當小兔子的幼兒身上去摸一下。這時當小兔子的幼兒就說:“別人摸到我的身上,我覺得很難受。”“別人的手碰到我的臉,癢癢的,一點都不舒服。”等等。這樣幼兒有了親身感受后,都知道了就是輕輕的摸小兔子,小兔子也要不舒服的。
那除了不要用手摸小兔子以外,還應該來愛護小兔子呢,讓小兔子更舒服一點呢?
鄔雯雯說“我們小朋友不要再用手去摸小兔子的身體,兔子要不高興的。”陳奕帆說“我們要把兔子住的小籠子打掃的干凈一點,這樣小兔子住著就很舒服。”楊琦說“我們可以把小兔子的籠子換一個大一點的,這樣小兔子住在大籠子里可以走來走,就很舒服了。”方嵐昕說“我們可以再去買一個小兔子,讓兩個小兔子住在一起,這樣它們可以一起玩,不孤單了,小兔子也會很舒服的。”王鑫千說“我們可以每天把籠子打開,讓小兔子到草地上玩一會兒,玩好了再讓兔子回到籠子里睡覺,這樣小兔子會高興的。”
小朋友一下子為小兔子想到了許多的事情,就這樣,小朋友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小兔子換一個大一點的家。用什么來小兔子的家呢。
王妍云說:“我們可以那一個箱子來,在箱子上挖幾個洞,可以流通空氣,然后讓小兔子住在里面。”
想到了方法,幼兒就馬上行動了,問阿婆要來了餅干箱,讓后在旁邊和上面都挖了幾個動,此時的我已經不是活動中的領導著了,則是他們的支持者,在他們碰到困難的是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小兔子的新家造好了,幼兒顯的非常的高興,在課余時間也總是不忘到自然角中去看望一下小兔子,用手去摸小兔子的事情也沒再發生,屠晟晟也很開心的與同伴交流的自己的發現。
就在幼兒與小兔子開心相處的時候,第一個吃好午飯的王鑫千發現了新問題:“王老師,小兔子吃了許多的東西,大便和小便都解在盒子里,盒子里面很臟了。”剛開心沒多久,一個新問題有需要幼兒去解決,這一天幼兒午餐吃的特別的快,為的是幫助小兔子找到新的辦法。
葛俠旺:我們可以用吸地板的吸塵器來給把小兔子家里的臟東西洗干凈。
方嵐昕:我們給小兔子準備兩個箱子,一個臟了,就換另外一個。
胡潔:我們可以在箱子的下面放上多一點的報紙,這樣上面的報紙弄臟掉了,把它拿掉,下面的報紙還是干凈的。
張徐:小兔子要解大便的時候就放到箱子外面,解好了再放回去。
《綱要》中又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就這樣,讓幼兒根據自己想出的辦法,給小兔子的下面放上了學多層報紙,也準備了兩個箱子。雖然小兔子吃的多,拉的的也多,但在小朋友的照顧下,經過多次的搬家,渡過了在幼兒園的第一天。
第二天一早,
幼兒來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小兔子,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尤煜超說“小兔子一個晚上怎么解出了這么多的大便和小便呀?”張徐接著說“這么多小便解出來,把箱子也弄濕了,快要破了。王宣藺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小兔子怎么這么會解大便、解小便呀?”徐思涵說“我們還是想個更好一點的辦法把。”小朋友的一言一語,就把求助的目光投到了我這里。我并沒有把辦法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想辦法。
我就問:“有沒有可以像小兔子的小籠子一樣,大一點的籠子呢?”
潘毓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去買一個大一點的籠子給小兔子住。”楊琦想到了一個不錯的辦法“我們可以把箱子的下面挖的和籠子一樣,一道一道的,這樣小兔子的大便和小便就回流走了。”胡潔也不甘示弱“我知道了,我們可以用裝桔子的籮筐來當小兔子的家,上面還有蓋子,小兔子跑不出來的。”
這樣么一討論,小朋友都說用裝桔子的籮筐來當小兔子的家最好,這樣不用花錢去買,也不用擔心紙箱的家要破掉,而且小朋友都說自己的家里有許多這樣的籮筐,可是要到第二天才能拿到幼兒園來。今天一天怎么班呀?徐思涵“我們在幼兒園也要吃水果的,可以去問一下食堂里的阿婆,有沒有裝水果的籮筐。”一說出來,小朋友爭著要去食堂看一下,最后派出了徐思涵和胡潔兩位代表到食堂阿婆那里去問一下,不多久,只見徐思涵和胡潔興高采烈的搬著一個籮筐回到了教室,小兔子又有了一個新家。這下不用擔心小兔子的大便和小便會弄臟新家了。而我則是在籠子的下面放了一個底盤,這樣清理小兔子的大小便就比較方便。
就在自己覺得對于小兔子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時,王若彤小朋友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個塑料的籠子太冷了,小兔子要凍死的。“一旁的王妍云聽到了馬上接著說:“對的,我以前也在家里養了一只小兔子,天氣很冷的時候,奶奶在籠子外面蓋了一塊毛巾,后來死到了,奶奶說是凍死的。”此時,總會有不同思考方式的黃學溢馬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知道,我們可以在籠子的里面鋪上一些稻草,這樣小兔子解的小便會從中間的空隙里流出去,小兔子睡在稻草上面也不冷了。”接下來張婉蕓的建議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一致認可:“我們可以每天請一個小朋友把小兔子帶回家,可以是今天是1號小朋友,明天是2號小朋友,這樣輪下去。”
就這樣,來到自然角的小兔子,白天有小朋友精心的照顧,晚上有小朋友的細心照看,每天在幼兒園的大家庭與小朋友的小家庭之間穿梭,生活的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時間里我班還根據小兔子的生活習性,從“小兔子最愛吃的食物”,生成到“動物世界”的課程,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熱愛動物,飼養動物的愿望,并且提高了幼兒對周邊事物的主動探索欲望。
當小兔子來到我們班級說,我把所有的主動權都交到了幼兒的手中,我一直當的是這個活動中的支持著。而現代新課程的靈活性要求教師不要死板的追隨計劃,而是要追隨幼兒,依據自己的細致觀察,從幼兒的活動中敏感的捕捉蘊涵于其中的教育價值,給予及時而適當的引導。對于幼兒來說,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有了較快的發展,幼兒所喜歡的活動更具有挑戰性和知識性,而教師更應結合幼兒的這種年齡特點,牽引幼兒進行活動促進其綜合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讓教育來自生活,在生活中學習,也正適應了教育家陳鶴琴強調“活教材”的作用,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讓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得經驗和知識。
【案例:教育源于,生活服務教育】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