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作為站在教育前線的我們能時時刻刻用這句話來鞭笞提醒自己,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快樂成為自己活動的催化劑和動力,使孩子在快樂和諧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案例一
一天早上,陳濤小朋友到園較早,他幫老師把椅子放了下來。在晨間談話時,我及時表揚了他,并獎給他一顆五角星,當天,他整天都很開心愉快,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好。
案例二
有一段時間,幼兒園里的蚱蜢特別多,孩子們剛學過《小蚱蜢學跳高》這首兒歌,因此對小蚱蜢特別感興趣。一次,餐前活動下課時,孩子們紛紛跑出教室上廁所,等到返回教室時,他們每人的小手都握成拳頭,興沖沖地跑到我跟前,把我圍了個水泄不通,還嚷著說:“趙老師,我抓了蚱蜢。”其中有一個孩子想讓我看他手中的蚱蜢,就松開了手,正好跳帶了我的頭上,我又氣又急,大聲呵斥道:“誰不把蚱蜢扔掉就不用吃飯了!”孩子們興奮的臉頓時變得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個都愣愣得站著,手中緊緊地握著心愛的小寵物,誰也不肯扔掉,教室里一片寂靜。看著孩子們一臉的委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沖動,于是,靈機一動,拿過講臺上的一個藥盒子,說:“馬上要吃飯了,我們一起不小蚱蜢請進這個盒子里,等我們吃完飯,一起帶它們到外面玩去!”孩子們都很高興地把心愛的小寵物放進了盒子里。結果,這次中餐孩子們吃得特別快,幾個平常吃得很慢的孩子動作也出奇地快。
分析:
在此過程中我利用了情緒對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動機作用。
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緒情感決不是從屬于其他心理活動的“副現象”、“副產品”,而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面,時其他心理過程所不能代替的,它是人的認識和行為的喚起者和組織者,對兒童的心理
活動和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動機和激發作用。情緒直接指導、調控著兒童的行為,驅動、促使著兒童去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或者不去做某種行為。
案例一中老師一開始就采取表揚獎勵的方法,使幼兒產生良好的情緒反映,從而在活動中處于積極狀態,表現良好。
案例二中教師一開始采取強制措施,使幼兒產生了良好是情緒反映,也就不會出現老師期望的行為。而后采取的措施適合了幼兒的需要,就使他們產生了良好的情緒,進而表現出積極的行動。
反思:
從這個案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情緒對學前兒童起著其他心理活動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愉快的情緒下,兒童愿意學習,做什么事都積極;情緒不好時,則不愿學習,活動也不積極.對此,我們自身也應有所體會,如果孩子喜歡你,你的話特別愛停,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上你教的課,認真聽講,舉手踴躍,回答問題積極;要是不喜歡你,你所說的什么話都不愛聽,叫干什么偏不干,叫別干的偏要干,你教的課也不愛上。所以也有人這么說:“孩子時情緒的俘虜。”“高不高興”、愿不愿干“,對兒童的心理行為影響極大,可以這么說,情緒直接支配、左右著兒童的行為。
為此,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平等、和諧的環境氛圍,使孩子每時每刻在寬松的精神環境中產生良好的情緒,促進自身積極的行為。作為教師應注意:
1.應該把孩子在活動中是否能獲得快樂的體驗放在首位。活動內容再有意義,但如果孩子在活動中沒有獲得快樂的體驗,就不是好活動,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把游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讓孩子成為活動真正的主人,激發幼兒快樂的情緒體驗。快樂的體驗能讓孩子積極地面對一切,能讓孩子對一切活動感興趣,孩子做得怎樣,畫得怎樣,唱得怎樣并不是最重要的,快樂的感覺最重要。
2.樹立自身良好的典范,以積極的情緒去影響同化幼兒。記得有這么一段話:“孩子在批評中學會指責,在鼓勵中學會自信,在…”,那么我們應該可以說“孩子在快樂中學會快樂。”教師是孩子們最直接相處的示范者,我們的言行舉止,對待事物的態度,影響著孩子們心中的教師形象,也許我們某句話,某個動作會影響孩子一同的情緒,甚至挫傷孩子幼小的心靈,所以,為了孩子們,讓我們珍惜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吧!
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我希望作為站在教育前線的我們能時時刻刻用這句話來鞭笞提醒自己,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快樂成為自己活動的催化劑和動力,使孩子在快樂和諧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案例:快樂之境,成長之源】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
下一篇:案例:大班區域活動案例分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