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建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通過思維和創作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通過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展。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我們收獲不少,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建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通過思維和創作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通過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展。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我們收獲不少,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指導幼兒開展結構游戲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一、觀察生活,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這是開展建構游戲首先要做到的事情。你讓幼兒建構一些事物,如果幼兒不接觸生活,不觀察生活,對它們沒有一點印象,你讓孩子們如何去建構?所以只有讓幼兒對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體進行細致地觀察,深入地了解,并形成豐富深刻的印象,這樣孩子們才會有建構物體的愿望,有放手建構的能力。
在平時,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形狀、結構、色彩,由近及遠,由局部到整體,積極培養幼兒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我們先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熟悉的物品,如幼兒的坐椅、吃飯的桌子、睡覺的小床、活動場地上的蹺蹺板、滑滑梯、獨木橋等,教會幼兒觀察的方法,養成幼兒細心觀察的品質;接著創造條件制造機會讓幼兒觀察生活中常見或少見的物品(體),如電視機、電風扇、各類家具、小動物、汽車、飛機、輪船等,逐漸讓幼兒養成對生活中碰到的事物都仔細觀察的習慣,為下一步的建構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學期我班開展了結構活動“我們的城市”,為了讓幼兒知道要建構什么、如何建構,我們通過上課、參觀、散步、圖片、幻燈等,指導幼兒認真細致地觀察城市中的具體事物,從而加深幼兒對城市的感性認知。如帶幼兒散步時,引導幼兒觀察馬路上的汽車、行人……,感受馬路的熱鬧;為了建構公園,帶幼兒去參觀公園,有目的地讓幼兒站在高處一覽公園全貌,先觀察整體布局,然后仔細觀察每一座建筑物,使幼兒對公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建構江陰長江大橋、江陰步行街,我們特地找來了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從而獲得具體事物的相關特征。這樣幼兒搭建起來,就表現得胸有成竹,搭建得既快又形象。
我認為,教師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是取得較好游戲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互相學習,培養幼兒的建構技能
教給幼兒基本的建構技能,是開展好結構游戲的必要條件。在建構展示活動“我們的城市”中,我們搭建了城市里常見的住宅小區,為了獲得視覺上的統一,我們就讓幼兒只用一些木頭積木排列、壘高,其他教師提出了意見這樣做是否太過單調,幼兒其他建構技能沒有顯現出來。其實平時我們很注重幼兒建構技能的培養,一年來幼兒的建構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主要的方法是:(1)在平時幼兒建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逐步識別各種材料。如木質的、塑料的、金屬的,懂得它們的作用、性能。(2)由于幼兒的個性差異,我們教師有意識地教個別幼兒一些新的技能,幼兒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們在共同建構的過程中,互相交流,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不用多少時間這種建構技能幼兒大多都會了。一年下來,幼兒基本掌握了一些建構技能,如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穿套、編織、粘合等。(3)注重培養幼兒設計構思的能力。比如想用積塑插一只恐龍,你是不是就讓幼兒拿到積木就漫無目的的開始建構,還是讓幼兒先想好如何來建構,恐龍是什么樣子的,需要哪幾種形狀的積木,選用什么顏色,怎樣組合等,然后才建構。這就是設計構思的能力,幼兒有了這樣的能力,我們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幼兒的無意擺弄就會變成有意識的創造,教師再適時傳授一些技巧和經驗,相信幼兒的聰明才智、創造能力都會到充分的發揮。
三、確定主題,提高幼兒的建構興趣
在我園每個班級的建構活動的展示過程中,如下場面隨處可見:當游戲開始,老師一聲令下,孩子們便“機械”地分成幾堆,搬抬選擇玩具,熟練地按一貫的搭建方法去造型。雖沒有進行討論、商量,但卻能有條理地分工拼搭,又快又整齊。這里,教師表現出全面的包辦代替——代替孩子選擇搭建內容、代替孩子設計。我們不僅要問一句這樣的建構主題是幼兒感興趣的嗎?是幼兒樂于建構的嗎?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出的主題,幼兒不一定感興趣,所以,老師要注意引導幼兒自己提出建構主題。當幼兒確定了主題以后,頭腦中就有了初步的建造方案。如何讓幼兒自己生成感興趣的主題呢?我是這樣做的:(1)在活動之前進行談話引導,使幼兒對游戲的主題、布局以及活動的順序進行思考,做到心中有數。如建造“公園”時,老師引導幼兒圍繞這一主題議論:公園里有什么?需要建構什么?幼兒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爭先恐后地發言:有小河、花兒、小草、亭子、小橋、健身器材……這樣,公園主題的建構方案便在幼兒的談話中大致勾畫出來了。(2)在幼兒的建構過程中引導幼兒自由想象,結合生活實際生成建構主題。如幼兒在搭建“熱鬧的馬路”時,王燁歡小朋友利用牙膏盒做的小汽車,一個輪子掉了下來,在活動評價的時候,陳曉杰說:“汽車壞了,應該去汽車修理站修修。”當時我聽到這句話,馬上問其他孩子:“這輛車子壞了,我們怎么辦呢?”孩子們都說:“這兒沒有汽車修理站,不如我們我們來建一個!”不多時,馬路邊就多了一間汽車修理站。這樣的建構主題是幼兒自主發現的,孩子們肯定會有一定的興趣來建構,他們也一定會樂于參與建構游戲。
四、提供材料,充實幼兒的建構活動
結構游戲作為一種建筑活動,當然是離不開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是開展結構游戲的物質保證,也是豐富建造內容、發展幼兒創造能力的必要條件。上學期我班所選用的結構游戲的材料有:由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積木;金屬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種可裝拆的積塑、膠粒、插片、積鐵等,以及各種顏色形狀的串珠、插板、拼板等。這些定型的成品玩具雖然為為結構游戲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證,但也不難發現這些玩具總歸只有幾種常見的玩法,沒有創造性的發揮。所以這學期我把一些廢舊材料也用于了我們的建構活動,馬路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車子,有用積木搭的,有用材料做的;建構的的房子更是多種多樣,有的對牛奶盒進行加工,畫上窗戶、小門、……一幢漂亮的房子出現在我的眼前;有的對盒子進行雕刻,有的……我們充分利用多種原材料進行加工,把這些原材料變成需要建構的具體事物,進行創造性的建筑活動,既充實了游戲的內容,又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何樂而不為呢?
這學期我園每個班級都開展了建構展示活動,對于使用材料方面讓我獲得了不少的啟發。小(1)班中那些橡皮泥盒子,讓我明白我們應就地取材,善于發現幼兒園中的建構材料。大(3)班用鵝軟石排列形成的小河,讓我懂得了那些隨處可見的沙石、泥土、樹葉、桔桿等自然材料,只要啟發得當,也能成為經濟實用且隨意靈便的構造材料構筑成各種物體。中(1)班的那棵富貴竹,更讓我知道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也能為我們的建構活動服務,它們能使我們的活動更充實,更美觀。
總之在建構活動中教師可提供大量的未成品材料,提供或共同制造許多輔助材料,提供一些具體事物,這樣既能充實幼兒的建構活動,更能滿足幼兒日益發展的智力和體力的要求,還能滿足幼兒在游戲是突發奇想的需要,,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性。
五、注重交往,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
大班幼兒的建構游戲不在以單獨游戲為主,而更趨向與群體化,這就讓幼兒感覺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成為了游戲成功的“階梯”。要想使建構內容不斷豐富,就要讓幼兒學會與同伴、老師交往,學會合作。
在幼兒結伴共同建造某一組復雜的建筑群時,教師要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注意引導幼兒分工合作,當組內出現不同意見時,要及時進行疏導,讓幼兒學會協商,學習一些交往的技巧。在“我們的城市”建構展示活動中有一組小朋友建造了一個體育館,我引導他們自由分工后,有的建足球館,有的架雙杠,有的搭乒乓臺,……。當發現一個小朋友建的人比另一個小朋友建的雙杠還高出許多時,我便引導他們自己觀察發現這一不合理的地方,啟發他們想出修改辦法。一個小朋友馬上想出了主意:“我把雙杠再筑高些,你把人變矮些好嗎?”另一個說:“對,好辦法!”他們邊修改還邊議論,怎樣搭得更好。經過指導,這組幼兒配合默契,一幢熱鬧的體育館呈現在大家面前,他們高興地又鼓掌又叫好。這是他們合作建造的成果,孩子們共同分享著團結協作成功后的歡樂。
在建構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的態度等會直接影響幼兒的交往態度和合作技能的習得以及活動的成功與否。由于幼兒的知識能力有限,手部小肌肉尚未發育好,再加上建構物結構的復雜性,幼兒在建造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我經常發現會男孩急得抓耳撓腮,女孩急得默默掉淚,我們看到這種情況總是及時給以關心引導,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注意夸獎其作品,分享其成功的快樂,使他們獲得自信,培養他們在困難面前積極開動腦筋,堅持到底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建構游戲并努力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氛圍,給孩子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無拘無束、自然親切的氣氛,使幼兒產生親切感和安全感,讓他們能主動與老師交往,而不是等老師發現再去解決。
六、啟發指導,保證幼兒的建構活動
由于幼兒的社會經驗和知識有限,建造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少問題,教師應仔細觀察,了解幼兒各自的水平和需要,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我們平時主要是通過巡回觀察來了解幼兒的游戲狀況,準確判斷幼兒的游戲需要,適時指導。像“我們的城市”的建構活動,程馨陽小朋友建造好體育館中的足球館后,不知再干什么,于是,我走到她旁邊,一邊表揚一邊啟發“你真能干,足球館像真的一樣,可你看看你們建的體育館,你覺得布局怎么樣?”她看了一會兒忽有所悟:“噢!中間太空了!”我連忙說:“那你能再建一些東西進去嗎?現在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都會去游泳……”還沒等我話說完,她就連忙說:“老師,我們可以建一個游泳池。”于是她就去找來同伴一起用皺紋紙建了一個簡單而形象的游泳池。活動結束后她還高興地向我介紹:“天熱了,老師你就可以來我們體育館的游泳池游泳了……”可見,教師有目的的誘導啟發,能極大地激發幼兒聯想,不斷創建出新的內容。
當幼兒游戲開始處于低潮時,當幼兒情緒不佳時,當幼兒獲得成功時,當幼兒遇到技能障礙時,當幼兒游離游戲情景時,當幼兒延伸或擴展游戲內容有困難時,當幼兒出現負面行為時,當環境中產生不安全因素時,我們教師都應找準時機,自然介入,適度點撥,保證建構活動的順利開展。
七、建立常規,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
幼兒剛接觸結構游戲時,根本不存在規則意識。常會為爭奪同一材料而發生哭鬧爭吵現象,或可能發生將材料亂扔,用作敲打等情況。大班幼兒在游戲常規方面還是比較好的,但隨著結構游戲的深入開展,有很多材料都變成了自制玩具,使有效愛護與充分利用成為矛盾;不可否定在大班,有些幼兒還有了一定的虛榮心,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有些孩子會霸道地抓住自己需要的玩具,不肯分點給其他人,要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要發揮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覺建立并遵守基本游戲常規。如懂得謙讓,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有順序地取放,用完放回原處等。每次活動前幼兒自選自取游戲材料,活動后自己收拾整理。慢慢地,良好的習慣逐步形成,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這樣既體現了幼兒的主體作用,又使教師從勞氣的指責孩子哪些行為不對中解放出來,可以更多地觀察、指導幼兒。
八、欣賞作品,注重幼兒的活動評價
好的評價,往往能獲得實際的教育效果。以我班這次的建構展示活動為例,本次活動評價讓我受益非淺。
(1)幼兒創造的成果,需要得到夸獎、贊美,并希望與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劉老師在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時,應先讓幼兒說說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誰一起搭的,搭的時候碰到了什么困難,這樣既滿足幼兒表現的欲望,又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介紹完自己的作品后,劉老師還引導幼兒對作品加以評論、欣賞、贊美。這樣不僅加強了幼兒的自信心,還讓幼兒體驗到了建構的快樂。
(2)在這次游戲評價時,教師指著體育館內的乒乓臺問:“這個乒乓球臺是誰搭的?”“是我搭的。”吳澄灝站起來說。“搭的可真像,還有人在大乒乓球呢,”老師說,“可乒乓球臺這樣放能打球嗎?你有沒有發現問題?”原來乒乓球臺上的作為中線的木版倒放了,不一會兒,秦金輝小朋友就發現了問題,教師并馬上讓他乒乓臺放正了。建構活動中的一個小小問題,教師沒有在建構活動中自行讓幼兒解決,而是放到評價的時候一起學習,讓所有的幼兒都知道了如何乒乓球臺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有了共同的進步。
(3)教師指著公園的造型問:“這么漂亮的公園,是誰搭的?”一下舉起了許多只小手,教師指著其中一名幼兒問:“是你搭的嗎?”“不,我搭的是小路。”教師又依次問其他幼兒,他們分別說:“我搭的是大門”,“我搭的是圍墻”,“我搭的是亭子”,“我搭的是小魚”……教師聽完說:“怪不得搭的這么出色,原來是你們分工合作好的呀!”短段的一個評價過程,沒有空泛的說教,卻使全體幼兒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這樣一個抽象的道理。
經過一年的建構游戲,幼兒無論在認識方面、創造力方面,還是社會交往方面等都有很大的發展。在以后的建構活動中,我們應給予孩子更大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大膽想象、操作、嬉戲,我們也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對每位孩子給予正確的評價,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和諧健康的發展。
【談談對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游戲中教師的作用
下一篇: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