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性教育指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及幼兒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3~6歲幼兒進行社會交往、控制自我、掌握和遵守社會準則的教育過程。幼兒德育是在幼兒階段實施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教育過程。
幼兒社會性教育與幼兒德育可以分成五大體系,而主動適應是幼兒社會性教育與幼兒德育的一大內容體系。人的一生處于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經歷著各具特點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許多新的環境變化和不同性質的學習任務。從人的一生發展來看,主動適應能力是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孩子進入幼兒園,這是從嬰兒期進入幼兒期轉化過程。幼兒在生活上、學習上等方面都與以前不同。入園后,新的主導活動對幼兒身心素質提出新的挑戰,孩子應主動去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需要,特別時新生入園后的第一學期是孩子主動適應新環境的關鍵時期。
良好的情緒是幼兒社會性教育和幼兒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內容體系。社會化是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因而至關重要,能夠積極主動地適應各種社會環境,時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活潑開朗的基礎。幼兒思維方式通常時一種“自我中心”性特點,尚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再加上獨身子女的特殊地位,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幼兒與他人的關系。通過有意識地引導,使兒童學會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掌握與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形成對人、對己的態度,克服“自我中心”,培養孩子的利他性。
在早期教育中德育是很重要的內容,它時兒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個性的重要時期。良好的情緒體現在德育中的內容很多,是在較好的情緒下完成一系列教育的保證。兒童是祖國和民族的后代,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光輝的歷史和文化,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各項成就更是以自己熠熠生輝吸引著世人的注意。在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時,就用幼兒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他們介紹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如:我班的“絲綢之都”杭州,其他班級的“蒙古包”、“葡萄樂園”、“美麗的臺灣島”等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活動中感受節日的快樂,于潛移默化中萌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進而使之逐漸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情感。
大膽表現是社會性教育與幼兒德育的一大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科學的進步,和獨身子女依賴大人,不會自己解決問題的現象日劇加重,社會性教育內容便提出“培養幼兒有獨立性,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落實這一內容的實施,針對我班幼兒進入大班階段,平時我們每項活動中都讓“幼兒”唱主角,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做,去解決一些小問題。
幼兒德育的內容也包括培養幼兒做錯事能承認,并愿意改正。知錯能改固然很好,可有的幼兒會因為比較頑皮,比較容易犯錯,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認錯誤,對自己就缺乏正確的評價和自信心。因此社會性教育內容提出“培養幼兒有自我評價、自我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個人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才能維護自我的形象,培養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十分重要。因為自尊心是前進的內在動力,幼兒有自尊心,就能自強、自尊、好勝、求上進,這是可貴的心理品質,它將成為促進幼兒克服自我缺點,發揚優點的積極因素。
確定幼兒社會性教育與幼兒德育有機結合的目標
●形成幼兒良好的社會性情感和積極生活的態度,具體包括:對家庭、幼兒園、家鄉和祖國的熱愛,對周圍社會生活事件的關注,對他人尊敬、友好、關心、同情以及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情感和自立、自主精神等等;
●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增進幼兒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和對社會中各種身份的人所應有的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的了解,培養他們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道德判斷能力(辨別美丑善惡、是非對錯的能力),移情能力(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體驗其感受的能力)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如同伴之間的糾紛)的能力。
●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和品德,包括文明禮貌、合作友好、守紀自律、誠實勤儉等等。
【幼兒社會性教育與幼兒德育的探索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培養幼兒的交往信心與能力
下一篇:培養幼兒的同情心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