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孩子的社會化培養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搖籃,父母必須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生活中無形的為孩子做出榜樣。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案件”給我們教育工作者帶來了無盡的反思。現代社會呈開放型、多元化走勢,幼兒在社會生活中無時無刻的接受來自各方面對他們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不良影響。幼兒正處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一個人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是一項有連續性、一致性的系統工程,而幼兒期則是這個工程的起點,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在社會性交往的過程中,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過交往,能使幼兒了解和認識人與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質的迫切要求。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人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幼兒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于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幼兒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這與新《綱要》的精神不謀而合。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地方,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為幼兒創設交往的環境,使他們在這一大環境中樹立交往的意識。
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我們要把社會性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幼兒在具體的行為中,逐漸形成講禮貌、守紀律、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給幼兒必要的社會交往知識技能
社會交往技能是指在與人交往和參與社會活動時表現的行為技能。我們應重視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注意矯治反社會行為。在工作中用移情訓練、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幼兒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謙讓、助人、撫慰等,通過鼓勵幼兒之間找朋友,輔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增加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與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三、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交往的興趣,發展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兒在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游戲是幼兒最樂于參與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的興趣與能力是又一條重要途徑。游戲中,幼兒以愉快的心情,興趣盎然的重現現實生活,對老師的啟發、誘導很容易接受。幼兒通過自己的或與同伴的共同活動,把最感興趣的事情反映出來,從中學會共處,學會合作。另外,幼兒在游戲角色中活動,扮演著各種角色,逐步認識理解角色的義務、職責,不斷學習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進而使同情心、責任心得到發展,并逐步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品德。
四、積極爭取家長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孩子的社會化培養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搖籃,父母必須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生活中無形的為孩子做出榜樣。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獲得社交技能,發展社會性行為。同時社會交往是幼兒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對于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來就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生活,教師要幫孩子學習如何與人接觸交往,逐漸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并能初步根據社會規范調節自己的行為,發展交往能力。
佛山市惠景幼兒園 簡慧茹
【淺談幼兒社會性交往的培養】相關文章:
上一篇:論幼兒愛心的培養
下一篇:重視和引導兒童的社會交往活動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