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21世紀,健康的兒童將是21世紀的寶貴資源!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我國的兒科專家、幼兒心理和教育專家認為幼兒心理健康有五大標志:(1)動作發展正常;(2)認知發展正常;(3)情緒積極向上;(4)人際關系融洽;(5)性格特征開朗;(6)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一直以來,無論是幼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過分注重智力開發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產生了許多另人擔憂的現象。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當前我國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另人擔憂,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和發生具有普遍性和嚴重性,有心理問題的幼兒數量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趨勢。據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13%。另據某地區對當地5000名4—6歲幼兒心理健康調查,9.7%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4%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9%的幼兒憂慮、緊張。在對本園幼兒的日常行為觀察和教育中發現:有的幼兒性格過于內向,表現出膽小,不善言語,缺乏自信;有的幼兒由于長期受家長的溺愛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獨尊與人格格不入。個別幼兒甚至帶有問題行為,或蠻橫無理,或依賴退縮……等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妨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還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聯合國專家曾經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象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時期的心理健康與否,與其長大后能否適應社會、抵御挫折有密切關系。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對一個人的教育成功與否取決與5歲以下的幼兒期。”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形成一種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射,包括個性心理品質、情緒情感、社會適應等。
本人作為一線的幼兒教師,針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一些粗淺的體會,以下從五方面進行闡述:
一、在和諧情境中營造心育氛圍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和發展的。《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活動環境,讓他們在豐富、自由的環境中愉快的學習、生活,既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的同時,又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首先,是物質環境的創設。物質環境應該具有安全、舒適、衛生、實用等特點,班級內的活動材料應該豐富多彩,能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墻面布置要體現兒童化、趣味化和教育化,內容要隨季節和主題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優美、整潔的物質環境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幼兒的生活內容,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激發幼兒的求知欲,讓他們在自由的探索中發現周圍世界的奧秘。
其次,是心理環境的創設!毒V要》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該行為幼兒學習的榜樣”,“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因此,教師還要積極為幼兒構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環境。心理環境主要是指教師與孩子之間的一種平等、尊重、親密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及時的與幼兒進行溝通,這種師生間的溝通,能縮短老師和孩子間的距離,加深師生間的了解,在溝通中,幼兒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尊重,使幼兒有一種被重視感,并有一種充分的接納感,感到自己為教師所關心,喜愛,從而得到一種安全的愉快的情緒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于幼兒保持活潑、開朗的情緒,增強對教師的喜愛和信任,樂于接受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同時,幼兒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向教師傳遞他的情緒、情感,使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幼兒的需要,給予適宜的指導與幫助,教師與幼兒能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信任、尊重的關系,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另外,還需要教師能接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不以同一眼光看待幼兒,堅持正面教育和集體教育的原則,使幼兒個體的才能在集體中充分得到表現,逐步產生和樹立自信心;同時,教師還應該樹立起幼兒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感官體驗,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此外,教師還應該加強自我的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師的人格是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教師的健康人格是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雖然,幼兒教師的工作很繁瑣,經常會出現倦怠的情緒,但是,我們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帶到孩子身上,努力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用健康的心理去引導和教育好孩子。
二、在領域教學中滲透心育理念
《綱要》明確要求:“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與生活、游戲中。”幼兒健康教育的價值和幼兒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教師在進行任何領域的教育時都必須把維護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滲透與其他領域的教學中。
首先,目標中的融合。在制定教育活動計劃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融合與某一領域的目標中。如“自我意識”的教育,可以圍繞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內容,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有重點的在各年齡班展開。教師除了專門組織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動,還要關注其發展目標與其他領域的融合。例如,科學活動《有趣的轉動》,教師首要目標便是讓在探索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了對自己的認同感;其次是讓幼兒通過自己去探索,發現可以使物體轉動的不同方法;再如藝術活動《克隆小壽星》,目標之一是感受與體驗他人合作的快樂;之二是在幼兒創造性的表現的基礎上,獲得對自我和他人的的客觀評價。
其次,內容中的融合。教學內容的融合要以目標為前提,以幼兒原有的經驗為基礎,抓住各領域教學內容中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的結合點,挖掘領域間新的更多的聯系線索。如語言領域中,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理解優秀文學作品的同時,還要善于挖掘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讓幼兒體驗關愛、親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將這些線索擴展,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形成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行為。
最后,評價中的融合。在活動實施后的評價中,首先教師應該以尊重孩子為原則,對孩子的活動給予較多的肯定,幫助幼兒樹立學習的信心,形成對學習積極主動的情感和態度;其次教師要善于反思,捕捉和發現幼兒行為所反映的新線索與新內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持續發展式、整體性的教育。
三、在成長檔案中記錄心育過程
未來社會需要富有個性特色的創新人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特別強調:“要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為能把對每個幼兒的教育落到個性化實處,使教育更有針對性,“幼兒成長檔案”應運而生了,它是對幼兒發展水平進行整體評估,依據幼兒現階段發展現狀提出預期發展目標,有針對性的開展引導和幫助,促進其發展等過程為軌跡而形成的資料,這是教育日趨個性化的產物。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個體取向,主要是培養“健康的自我”。但由于幼兒的發展存在差異,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速度也有著較大的不同,常常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傾向性,而且在對個別孩子的觀察中我們經常發現,幼兒經常出現的問題,并不是智力問題,也不是道德品質問題,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長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問題,比如:退縮、自卑;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交往能力差等等。因此,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關注幼兒富有個性發展的過程評價。“成長檔案”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很好的平臺。
教師可以借助“成長檔案”,對幼兒心理發展水平進行整體的評估,依據現階段的發展現狀分析提出預期發展目標,有針對性的開展引導和幫助,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具體的說,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在某一特殊時期出現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采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記錄,分析尋找原因,并依此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記錄時也可以有重點的將某一心理素質的優化過程以幼兒行為的變化的過程記錄出來,這既是教育過程和效果的記錄,也是幼兒富有個性的成長軌跡的記錄。
例如:中班幼兒學習主動性不高,教師就在“成長檔案”中確立“提高幼兒學習主動性”的觀察與記錄。在對幼兒學習主動性行為進行整體評估,確定預期發展目標后,制定行為記錄表格,根據每個幼兒在不同時期的行為表現,分階段以表格和文字的方式記錄,表格記錄的是幼兒在教師規定的幾個項目中的表現(優、良、中);文字記錄的主要內容是幼兒行為描述、教師對幼兒心理分析及根據幼兒心理發展制定的解決策略等。記錄的時間根據幼兒行為嚴重程度而定,情況好的每月一次,情況嚴重的每天一次,在觀察記錄中,每個幼兒的心理狀態清晰的展現在老師的眼前,幼兒心理轉變的過程一目了然,易于教師對不同個性的幼兒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和干預。
“成長檔案”詳細記錄了教師對不同孩子的心理教育過程,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首先,可以讓教師更多的了解孩子,獲得孩子認知發展的相關信息和興趣愛好的信息,為形成和諧的師幼關系、制定心理教育對策和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求提供依據。
其次,可以提高教師開展心理教育的水平,教師在一次次記錄、分析與反思中獲得更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更好的對幼兒進行心理引導和教育。
第三,為幼小銜接,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當幼兒在小學中遇到學習困難等心理問題時,可以讓小學教師參閱“成長檔案”,了解幼兒心理發展歷程,有目的的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促進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讓家長了解相關信息,使家庭教育不會偏離大方向,有助于形成家園教育合力,為幼兒身心發展產生一致的影響。
四、在問題教育中完善心育方法
問題教育是指教師抓住實際正在發生的沖突事例進行更加具體、直接的方法指導,并讓幼兒實踐、運用這些方式。問題教育要求教師轉變對幼兒身上發生問題的價值的認識,對幼兒交往中各種性質的行為保持敏感,善于從幼兒具體的行為和幼兒間發生的事件中選擇出恰當而重要的教育點,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或精心設計有關教育活動。通過對不同幼兒行為問題進行的問題教育,教師可以探索獲得更多教育的方法。
案例:
飯后活動的時間,因為還有一些孩子還為吃完,所以老師讓先吃完的孩子把椅子搬到邊上看書,大家都很高興,因為他們都喜歡看書。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嘶——”的一聲,隨后是一聲大喊“老師——”,我朝聲音的方向望過去,只見沈般若和馮楷手里各拿著半本書,還兇吧吧的對視著。看著這一情景,我又好氣又好笑,也大概知道了剛才一瞬間的事,我迅速走了過去。
師;發生了什么事?
沈:他搶我的書!
馮(搶著說):是我先搶到的!
師:噢,書是搶來搶去的嗎!
。ㄋ麄儍扇硕嫉拖铝祟^,老師的一句反問式的話,已經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師:不管誰先拿到的書,一本書,大家都想看的時候怎么辦?(我把問題拋給孩子,我相信在兩人都靜下心來之后,一定知道這樣才是正確的行為,從他們自己的嘴里說出來,比老師的教誨效果要好的多,果然——)
沈:輪流看。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相關文章:
上一篇:小議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