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重要作用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德育工作也得到充分的重視,為此,各地都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了德育的效果。但是應該看到,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人們多習慣于開展轟轟烈烈的教育活動,似乎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筆者覺得,對德育形式的過分看重,必然會忽視德育的內在要求,最終影響到德育工作的效果,無形之中走入了德育的誤區。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筆者覺得應該轉變觀念,從“小、新、實、近、趣、悟”入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
一、小
學生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學生的思想、品德及行為表現也是時時受到這些小事的影響的。平時我們常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說的就是小事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圍繞學生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識特點開展工作。筆者覺得“小”應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小就開始對學生進行道德和規范教育。人的很多看似偶然的不良行為其根源大多在兒童時期,我們應從小就開始加強學生的社會公德、規范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備良好的道德意識,形成情感體驗,為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二是對學生提出的目標和要求要小,要能體現出層次性和遞進性,如對學生進行美德教育時我們就不能要求學生像少數英雄或圣賢那樣去做;可以要求學生給父母端上一杯熱茶,向周圍熟悉的人說聲“你好”,對求救者、貧困者表示同情和關注,順手撿起馬路上的空瓶、廢紙,注意公共草地旁樹立的提示牌……這樣的要求學生易于接受,也能輕松地達到要求,從而在參與這些小事中逐漸培養起美德。三是開展的活動要小,事事皆教育,教育的內涵,特別是學校德育的內涵就在于讓學生從每一件小事的體驗中升華。由于不少學校很看重大型教育活動,也熱衷于開展大型的教育活動,殊不知這類活動極易脫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削弱教育的效果。德育活動應圍繞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從點滴入手,使德育工作滲透到學生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認識和行為方式。
二、新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新的價值取向,德育工作需要在內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新”應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手段要新。當前網絡技術已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信息傳播呈現出多元化和高速化的趨勢,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不僅局限于教師、書本與課堂。面對網絡文化的傳播、網絡價值的沖擊,我們的教育手段必須能跟上學生的發展,用正面的宣傳與信息去占領陣地,提高學生的信息鑒別能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二是形式要新。面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學生的認識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教育形式必須能跟上學生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學生的認識變了,生活的環境變了,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應改變,忽視了形式的創新必然會制約德育的效果。三是教育內容要新。同樣的教育內容在不同的時代被學生認可和接受的程度不盡相同,教育效果也就存在著差異。例如我們要求學生學習英雄,但學生大多樂于接受同時代的英雄,其原因是處在同一時代的人存在著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一致。如果將過去的很多英雄人物拿來去要求我們的學生,有的就難以讓學生認可和接受他們的英雄行為。德育的內容要新,這也反映出德育的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三、實
德育工作離開了一定的教育形式也就無法進行,但如果為了形式而形式,其結果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德育工作必須虛功實做,要注重德育形式與內容、方法的相互統一。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德育的“實”應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育要求要實。由于在認識上存在著很多偏差,使得以往的德育工作過分注重形式,降低了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貼近實際,切莫只顧那些“虛大空”的目標。如利用榜樣教育學生時不能要求學生只學習遠處的榜樣,因為他們遠離我們的生活環境,總使人難以接受;而利用學生身邊那些看得見、親切實在的“榜樣”提出學習的要求往往易學,因為這些榜樣能接近我們的觀念,真實可信。二是教育內容要實。當前,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對學生提出要求,而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通過對祖國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的回顧與學習,了解國家的發展歷史。從這些小事入手,從實際出發,于細微處去培養,將愛國主義具體化為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的人,注意保護生活學習環境,不亂扔廢棄物,待人接物講究文明禮貌,認真學習,積極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這樣,學生才能逐步理解愛國主義,真正培養起愛國情感。三是教育方式要實。德育教育離不開一定的形式,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形式必須服務于內容,必須與內容相統一,這樣的教育形式才能發揮育人作用。例如每年的三月份,我們都要開展學雷鋒活動,有些地方的教育形式很隆重。很熱鬧,如組織學生到街上打掃衛生,撿白色垃圾,幫助清潔工人。這種活動我們應該提倡,可是垃圾是誰扔的呢?個別同學今天學雷鋒,明天還會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因此,在學雷鋒活動中,更應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真正理解雷鋒精神的內涵。這樣的教育才更有價值。
四、近
德育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被學生認可和接受,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起到教育學生、熏陶學生的作用。讓德育貼近學生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貼近生活。因為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平時接觸的比較多,認識和體驗也都比較深刻,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對這類活動易于接受,因而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武漢市曾在學生中開展了“給父母洗一次腳”活動,活動本身要求不高,但由于這項活動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加深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教育效果不言而喻。二是貼近時代。使教育活動融入時代的氣息,這樣的活動往往具有鮮活的內容,學生參與的興趣就會高。如針對當前學生樂于上網的情況適時組織“網絡與成才”講座、辯論和演講等活動,以提高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三是貼近學生。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開展的活動只有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活動能力接近,才易被學生認可,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才高,因此,要把握學生的特點和實際組織活動。如在不同年級的學生中開展環保教育應有所側重。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組織操作性強的回收、分類處理等活動;高年級學生可以參加周邊環境調查,提出整改方案,撰寫環保論文等活動。四是貼近社會發展。受學生年齡與個性特點的影響,學生喜歡那些開放性的活動和教育形式,德育活動也應體現出這種開放性,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如到農村調查,到開發區參觀,到教育基地拉練等。
五、趣
學生是處在成長中的個體,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認識上也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興趣的制約。因此,很多時候,德育工作的效果多是取決于活動本身的興趣和學生自身的興趣。這就要求德育活動必須新穎有趣、寓教于樂。一是設計有興趣的教育內容,使活動本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例如在浙江某校開展的“孝心書簽”活動,讓學生制作一種特殊的小書簽,記住親人的生日、最喜歡的食品、父母的囑咐與贈言等等;并圍繞孝心書簽組織主題班會、交流會等活動深化這一主題。二是采取新穎有趣的活動形式,使活動的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如某中學在倡導學生的文明行為過程中沒有采取以往的動員、監督、評選方式,而是開展了“中學生自我形象設計”活動,通過學生自己設計自身良好形象以提高學生對德育的認識和參與度,結果學生在設計、評選和演講等競賽中表現出很濃的興趣,幾乎所有學生都參與了這項活動,收到了以往嚴肅形式下難以達到的效果。三是評價學生的方式應新穎有趣。評價學生的方式不僅影響到學生行為取舍,也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發展。其實很多時候,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或錯的評判,而是教師對他的感情。因而換一種新穎有趣的評價方式,往往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認可老師的要求,服從老師的要求。如有的老師給表現好的學生加上個“蘋果”;有的教師以風趣幽默的語言作評價等等,實現了學生對評價的可接受性,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各項教育活動。
六、悟
德育的要求最終必須轉化為學生的自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生在認可和接受的基礎上有所體驗與感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應該說,重要的不是我們教了學生什么,而是學生體驗到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因此,關注學生的體驗,注重學生所悟就顯得十分必要。一是應多開展體驗性的活動。當前的德育工作應該包含著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行為培養兩個方面,前者可以通過強制灌輸、正面宣傳來實現;后者卻是一個將社會規則、規范內化的過程,是一個正面認同的過程,需要青少年有著正向、愉快的體驗,否則難以達到目的。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的教育中,我們如果只滿足于講規則,其結果只能是人人都懂規則卻不去主動遵守交通規則,往往是過路口只看交警不看紅燈,如果在培養學生的交通意識過程中多舉辦觀看事故圖片展、當小交警等活動,給學生以體驗和感悟的機會,學生就能養成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習慣。二是應讓學生多渠道地體驗。德育必須注重體驗,引導學生感悟,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認識。但就現實來說,我們不可能事事都組織學生親身體驗,有的也不需要學生親身體驗,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宣傳。引導或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教育活動,身臨相似的現場,借助于他人的體驗來加深自己的體驗。三是要不斷地強化學生的體驗。對于學生參與活動或其表現,只有及時給予評價或認可,才能加深學生的體驗,從而更好地規范學生的行為。如對學生良好的行為一方面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使學生有著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外在表現能轉化為內在需求;另一方面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感受到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學生的內在需求。而對學生不良的行為,通過加深其體驗的方式也能引導學生改變。
當然,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項見效慢的教育。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這項工作,進而保證我們的育人方向,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小、新、實、近、趣、悟】相關文章:
上一篇:淺談幼兒社會性行為的培養
下一篇:有關幼兒愛心行為的培養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