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農村幼兒園“帶病生存” 5月28日發生在湖北麻城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7名幼兒死亡、14名幼兒受傷。兒童節前夕發生的這起慘禍令人揪心。令人震驚的是,發生事故的龜山幼兒園竟是一家無證幼兒園,接送孩子的面包車司機沒有駕駛證,核載7人的面包車竟擠進了21名幼兒!
據了解,發生事故的幼兒園曾向教育部門提出過證照手續申請,但未得到批準。而當地沒有合法手續的幼兒園,絕非僅此一家。
近年來,國家逐漸放開了對幼兒園的管理,允許部分社會力量或民間力量開辦幼兒園。農村幼兒園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這些幼兒園既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沒人帶”的問題,也能解決“沒人教”的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農村許多幼兒園達不到相關部門的軟硬件標準。辦園者往往利用簡易民房,自制游樂設施,臨時招聘教師,租用車輛,辦起了幼兒園。為減少費用,租用車輛大多破舊不堪,甚至有的幼兒園租用瀕臨報廢的車輛,將幾十名孩子集中在一輛小面包車上。不少農村幼兒園飲食衛生、交通等安全隱患突出。而家長即使知道存在安全隱患,也會因為收費低廉、孩子沒人帶等原因送孩子入園。
對這種條件不具備、農村又特別需要的幼兒園,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曖昧態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使這些沒有證照的幼兒園成為監控的“真空地帶”。農村幼兒園這種未被管理部門規范,又因有需求而“帶病生存”的現象,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比較突出,交通、房屋坍塌、食物中毒等事故時有發生。
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多萬。辦好農村幼兒園,發揮其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監護、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對農村無證幼兒園,既不能簡單粗暴地一關了之,更不應冷冰冰地照搬有關法規和標準,對其開辦申請冷漠處之。監管部門既要旗幟鮮明,堅決取締只顧賺錢、安全隱患突出的幼兒園,更要從農村實際出發,站在關心農村兒童健康成長的高度,施以援手,給基本符合條件的幼兒園以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培訓管理人員和師資,支持申請者建好、管好幼兒園,使農村幼兒在一個好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中國教育報》2007.6.2 黎昌政/文)
客觀對待教師績效評價和發展性教師評價
教師績效評價有其特定的內涵,既包括對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也包括對教師教學工作結果的評價。由于教育目標更具模糊性與教育效果的復雜性,對教師的績效評價就更應側重于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
許多研究者與管理者卻把教師績效評價曲解為“不正確”的教師評價。他們錯誤地認為教師績效評價只能調動少部分人的積極性,它是針對過去的,對未來沒有意義,唯有發展性教師評價才能促進教師發展,而教師績效評價不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實際上,發展性教師評價關于“自我實現的人”的人性假設及其人文主義的管理范式也有其內在的缺陷。雖然發展性教師評價是更高境界的教師評價,但它必須以教師績效評價所達到的嚴格、精確為現實基礎。由于我國現階段教師管理中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科學化不足,因此,應當認真對待教師績效評價,而不是盲目地推崇發展性教師評價。
(《教育學報》2007.1張俊友/文)
“莫扎特效應”遭質疑
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刊載德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認為被動地聆聽古典
音樂與提高智商并無必然聯系,聽
音樂并不一定能變聰明。但報告也承認,就“莫扎特效應”的真偽作出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德國聯邦研究部授權9名德國科學家組成研究小組,專門研究“莫扎特效應”的真偽。研究組成員包括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及哲學家,所有成員都精通音樂。研究小組公布了研究報告,證實聽音樂和智商提高并無必然聯系。但報告指出,要確認兒童接受音樂訓練是否會提高智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稱,就算未來的研究證實音樂培訓對兒童智力提高確有幫助,也并不意味著如一些商家所言兒童會因此成為天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弗朗西絲?勞舍爾及同事在1993年提出,聽莫扎特作品10遍后,人的空間感會增強,能夠更好地完成諸如折紙、辨別事物式樣等任務,“莫扎特效應”的概念由此誕生。
(《新京報》2007.4.18)
入園“搖號”:幾多歡喜幾多憂
最近江蘇省省級機關實驗幼兒園舉行一次特殊的儀式:通過電腦,該園從191個報名的幼兒中隨機搖出招收的15名新生。
該園主要是面向省級機關單位招生,只有少量剩余名額面向社會。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只能將面向社會的招生名額采用搖號方式,在現場公證的情況下搖出錄取號碼,當場辦理錄取手續。
無獨有偶,對“名”幼兒園的趨之若鶩,南京靠搖號,北京則是排長隊。4月7日,北京著名的六一幼兒園招生時出現了家長排隊兩天兩夜的情景,不少爺爺奶奶輩的家人也坐著小馬扎,裹著羽絨服,在深夜的寒風中苦苦等待著。
搖號也好,排隊也罷,這背后還真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針對當前愈演愈烈的“擇園熱”,面對諸多的“條子”和關系,從園方的角度來看,搖號的方式既體現了公平,也為“和諧招生”找到了一條出路,不失為一種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平衡諸方關系的辦法。
但這樣的辦法是不是就能破解“擇園熱”的難題呢?
有專家認為,目前幼教資源分布還不均衡是導致“擇園風”盛行的根本原因。相比一些辦園水平高的優質園而言,還有不少幼兒園設施不夠完善,師資素質和教育水平不夠高,不能讓家長滿意。當然也有不少民辦幼兒園各方面的質量還不錯,但是對大多數工薪階層的老百姓來說,入園收費太高,顯然無法承受。
再有,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也在對“擇園熱”推波助瀾。只要能為孩子從小創造更多、更好的學習條件,即使是舉全家之力,家長也在所不惜。
能夠意識到幼兒智力開發的重要性,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顯然是正確的。但非省級機關實驗幼兒園、非“六一”這樣的名園就不能讓寶寶受到優質教育了嗎?其實,各地目前都有不少特色幼兒園,對家長來說,讓孩子上幼兒園的選擇空間很大,關鍵不是要找“名”園,而是要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特點的幼兒園。
看來,期待通過搖號解決家長擇園問題,顯然只能治標,還不能治本。如何破解“擇園、擇校”,構建和諧教育,還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中國教育報》2007.4.17 續 梅/文)
傳統文化教育遭挑戰:孩子知“圣誕”卻不知“端午”
成都市某幼兒園一項調查顯示:90%的孩子能說出“圣誕節”,卻只有10%的孩子知道“中秋節”,幾乎沒有人能說出“重陽節”和“端午節”;而回到家中,近七成的孩子把時間用于看電視,近三成的時間玩電腦游戲,很少有時間外出散步和做游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們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間文化環境也越來越遠,這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成都市成華區教育局副局長徐宏說,“我們首先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能與之親近的文化環境。”四川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所長姚文忠教授說:“不要一想到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就只想到讀經,傳統文化中的經書確實優秀,但它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民間文化中的很多游戲、
兒歌、童謠等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基于這樣的考慮,四川省成立了“構建川西民間文化的幼兒園課程研究”課題小組,通過進一步總結將傳統民間游戲帶到幼兒園的經驗,建立四川民俗幼教課程體系,讓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
無獨有偶,去年9月,上海市也曾經實施過將上海話、上海童謠等加入幼兒園課程,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接受“鄉土文化”教育。
這項措施讓很多人“看到民間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一些評論甚至進一步呼吁,只進行鄉土文化教育還不夠,還應該加大力度,讓傳統文化課程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主流。
四川師范大學巴登尼瑪認為,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過程中,要注意衡量是以幼兒教育階段兒童的喜好為標準,還是以傳統文化的繼承為標準。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應該以成人的眼光刻意強求,而應該將民間文化中美好的、符合他們需要的東西整理出來,展示給他們,讓他們選擇,“只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東西,他們才會去感受、去想象,才會去發揚和創造”。任何教育都要與幼兒自身的心理特點結合起來,讓他們對美好的東西有所感知、有所體會,并從中得到快樂,這是我們應該推崇的教育。
(《光明日報》2007.4.12 余長安 周 龍/文)
【別讓農村幼兒園“帶病生存”等】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廢舊材料利用
• 學生舞蹈表現力學前教育論文
• 學前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應用的利弊
• 幼兒園體驗式教育的實踐
• 一所別具風格的農村民辦幼兒園
• 芭蕾教育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作用
• 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探微
• 優化幼兒園教學活動要把握要點
• 如何巧妙樹立幼兒園班主任管理工作藝術
• 幼兒園手工活動中教師指導作用探究
• 幼兒園游戲材料的選擇和利用
• 跳繩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