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開課作為我國幼兒園普遍采取的一種教師授課形式,有利于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也有利于幼兒園合作學習氛圍的形成。本文通過對公開課前,公開課中和公開課后三個階段自診與他診的論述,得出對公開課進行診斷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診斷;公開課;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1-0078-02
公開課是我國幼兒園普遍采取的一種教師授課形式,也是促進一線教師與同事、領導、專家等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目前幼兒園常見的公開課有:考察型公開課、練功型公開課、研討型公開課、選拔型公開課、示范型公開課等。這些公開課因其不同的目的而被賦予不同的性質,筆者認為無論什么性質的公開課都具有診斷的功能。對公開課的診斷強調施教者的自診與他診相結合,其中自診是主要方面。自診,即教師自我診斷、自我設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師只要具備了自診的意愿和能力,就會持續不斷地對自己乃至同事的實踐進行診斷,而為了診斷就會主動地從各種渠道汲取信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這在客觀上就決定了善于診斷的教師必然是終身學習者與研究者,必然會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但自診往往具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需要輔以他診。他診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他診的內容,主要是對教師的內在素質進行診斷。因此,自診為主,助以他診,是教師成長的最佳途徑。本文強調公開課的診斷是因為公開課具有對外公開的性質,參與公開課的人除了開課教師自己還包括園內外其他教師、領導、專家等,公開課為他診提供了有利條件。筆者認為對公開課而言,無論是自診還是他診都應該包括三個階段:公開課前、公開課中和公開課后。
一、公開課前的診斷
(一)課前自診
備課好比指揮員組織“戰役”,需要反復推敲,反復推敲的過程就是教師課前自診的過程。幼兒教師對公開課的課前自診主要是指施教者對自己教學方案的診斷,具體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結構、實施策略、評價方法等方面。對教學理念的自診主要是指教師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案,檢查有無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清晰與否、正確與否,是否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教學理念和課程理念是否統一。對教學目標的自診主要包括目標的有無、表述是否明確、是否全面(是否兼顧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層次是否分明。對教學內容的自診包括檢查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是否一致,內容是否來自幼兒的生活,能否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能否被幼兒接受,是否具有生成性等。對課程結構的自診包括診斷課程結構和教學目標是否一致,課程結構是否完善、合理。對實施策略的自診主要是檢視自己的實施策略是否與教學理念一致,如:當教學理念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時候,所選擇的實施策略應更多地具有探究性、自發性,游戲、自選活動、小組討論等活動形式應該成為重要的活動途徑。對評價方法的自診包括反省自己有無評價方案、評價方法科學與否、評價主體是否廣泛、評價內容是否全面。為了避免自診內容的遺漏,教師可事先列出簡易的自診清單。
此外,公開課還有一個需要教師自診的重要方面是如何讓公開課既有平常課的特點又有公開課的特色。很多幼兒園為了開一次對外的公開課,常常是整個年級組或者課題組。甚至全園的教師都加入了準備工作,大家一起獻計,共同備課。這種方式對于幼兒園合作教學氛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處理不好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使人覺得公開課就是在“做秀”。教師在準備公開課之前應該考慮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班上現有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的作用,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園長和其他班級的教師身上。筆者曾觀摩過這樣的公開課:教師課前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甚至過多)的操作材料,每一個教學環節結束后都有園長、其他教師幫忙撤換另一批操作材料,整堂課看起來豐富而充實。但是試想這樣的課在平常如何開展?這樣的公開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去了示范的作用,往往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在開公開課前還應當通過自診的方式檢查公開課是否真實。
(二)課前他診
幼兒園公開課的準備工作往往不是開課教師一個人完成的,這也是公開課有別于平常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正式開課之前,施教者通常會試課,所謂的試課是指教師在初次備好課以后,選擇其他班級的幼兒或者本班不參與正式公開課的部分幼兒嘗試開課(現在幼兒園的公開課很多都不是全班參與的)。試課的時候,園內的部分老師也會參與其中。通過一次次的說課、試課、評課,其他教師會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幫助開課教師改進。在這個互相研討與學習的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得到一定的專業提升,獲得一定的專業發展。
二、公開課中的診斷
(一)課中自診
馬克斯.范梅南曾說過“在我們與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沒有什么可以完全預見到、預測到、計劃好或加以控制。”這句話說明在教學中總是充滿了偶發性,每一個時刻都是一個具體的情境,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前作好準備,還需要對當下的課堂進行診斷,隨機應變。具有一定的教育機智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自診的必要條件。課中的自診主要包括教師在公開課開展的過程中對自己和幼兒行為、反應等各方面的診斷,并由此引發的教師對其課程實施的調整。但是,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許教師停頓下來進行反思,分析情況,仔細考慮各種可能的選擇,決定最佳的行動方案,然后再付諸行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當把自己當作一個反思性實踐者,把教學的過程當作是一個反思實踐的過程。對幼兒在公開課上表現出來的一些出乎預料的行為,教師應當準確做出判斷,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盡量把問題轉變成引發幼兒思考的教育契機,而不能因為是公開課,有其他人員在場。就忽視幼兒的問題,忽視幼兒的感受。
(二)課中他診
課中的他診主要是指在公開課開展的過程中,其他的觀摩者對教學的診斷。這時的他診往往表現為聽課教師對開課教師當下教學行為的診斷,這種診斷一般不能及時反饋給授課者,而是以一種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留待課后交流。這時的他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作用的發揮是否合理。教師和幼兒作用的發揮應當受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的制約,教師對幼兒干預太多和過度放任都會使教學活動陷入無序和低效的狀態。(2)幼兒的投入程度如何,包括幼兒是否積極投入,對教學內容是否感興趣等。(3)考察活動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是否與當前的教學活動相適應,是否能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愿望。(4)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三、公開課后的診斷
(一)課后自診
公開課結束之后施教者會有一個自評的過程,自評的過程也就是教師課后自診的過程。課后的自診給教師提供了反思的機會,這時的自診主要是通過比較課程的實際實施情況與自己原先
教案設計之間的異同,從而了解:預定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因為哪些情況做了什么調整,這樣的調整是否合適,以及哪些方面做得比以前好了,哪些情形是沒有預料到的,哪些環節還可以做得更好……其中反思本次課做的最好的地方和最大的不足是教師自診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課后的自診可以幫助教師再次梳理自己的教學思路,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汲取本次公開課中的經驗教訓,因此也將有利于教師自身實踐知識的提升以及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施教者(尤其是新教師)應當正確認識自己的現有水平,對自己的要求不要過高,如果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很可能導致教師自信心的喪失,最終導致職業倦怠,對教師的專業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二)課后他診
除了教師的自評之外,在公開課結束之后通常還會有一個施教者和觀摩者共同研討的過程,其他的觀摩者將就本次公開課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時的診斷與課中他診的一個區別在于它是一個集體的診斷,有一個大家就某一個問題相互交流和討論的過程,在集體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想法,由個人診斷提升到集體診斷,由針對具體的課程實施的細節提升到對某一問題理論上的探討。此外還應診斷教師是否積極促進了每個幼兒的探索與思考,是否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每個幼兒的學習得以實現。觀摩者對公開課的肯定也是對施教者的肯定,可以增強施教者的信心,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整個評課的過程中,其他老師不僅有對授課老師的他診,可能還會引起他對自身教育教學的自診,看到別人從而反思自己在同樣的教育場景下的教育行為是否恰當,以吸取經驗教訓。在大家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的時候,在彼此的交流與討論中,無論是施教者還是觀摩者都能受到啟發,有所收獲。
綜上可見,以公開課為媒介,讓所有的參與者共同研討,有利于幼兒園合作學習氛圍的形成,有利于打破國際間的界限。通過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階段的自診與他診,所有參與公開課的教師的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獲得不同程度的專業成長。
責任編輯 曙 光
【淺議幼兒園公開課的診斷】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有效培訓研究及探索
• 落實目標管理 提高幼兒園管理實效性
• 幼兒園游戲指導教學新模式初探
• 論如何提高幼兒園數學教學質量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創新策略
• 優化幼兒園晨間活動之初探
•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基本要素
• 幼兒園學會的那些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研究
• 透過幼兒指南看幼兒園教育
• 我國近十年幼兒園教育義務化研究
• 在幼兒園,與孩子們的那些事兒